*标题由编辑所加
大哥:
早前与你谈起近期城中热话,ChatGPT对教育方面的影响时,你问这方面的科技发展与我近年在数码素养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如何应对数码鸿沟的方案会否有所影响。你这个提问很有眼光和深度,亦是近期社会各界就人工智能,亦即AI,讨论时少有提出的思考。在此,我和你分享多一点香港学生在数码鸿沟方面的状况及其影响,并和你探讨一下个人对你提出有关AI问题的一些思考。
数码素养是指生活于数码世代必需的能力和价值取向,以保证个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码工具的能力主要有五个方面:1)处理资讯和数据;2)交流协作;3)数码创作;4)数码安全;和5)利用数码科技解决各种难题。我们必需留意的是:只学会使用电脑编程等技术性操作,未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数码素养,而是需要通过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各种解难活动才可培养出来。
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在2016年底开展一项名为「数码公民素养的学习与评估」的追踪研究,为期五年。其重点是了解香港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数码素养水平如何,以及有些什么因素影响其发展。为了进行这项目,团队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是开发能够比较从8岁至18岁儿童到青少年的数码素养评估工具,这套工具的成功研发亦是我们团队在国际范畴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之一。
这项目的第一次数据收集是在2019年上半年进行,对象是该学年的小三,中一和中三的学生。当时是在新冠疫情前,在香港和许多其他国家地区一样,数码工具在日常非电脑科技科以外的教学活动中不常使用。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学生整体的数码素养水平不高,小三学生水平明显比中学生低,但中三学生的水平只是略高于中一学生,并且没有统计学上的明显分别。最令我们惊讶的是学校之间及同一所学校内数码素养表现的巨大差异程度。最极端的例子是某一所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当中,有一半的能力较另一所中学的75%中三学生的表现为佳。
我们同时亦发现学生的数码能力与数码福祉有着正面关连。我们的研究发现,数码能力表现较好的学生,更具信心处理网络安全问题,及较少出现上网成瘾的问题,而表现较差者则较可能遇到网络欺凌及因网上活动引发的精神健康问题。另外,我们发现学生在家中是否可以使用有大屏幕数码工具,例如平板电脑、手提或桌面电脑,与他们的数码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
在疫情期间,由于学校停课,老师和学生更依赖网上学习。上述研究结果所揭示的数码鸿沟显然会对疫情期间学生的学习和福祉带来更严重的影响。因此,当研究结果在2020年四月发表时,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亦促使不同持份者能以研究数据为基础订定支援学生、家庭、及学校有效面对疫下新常态的目标。例如了解到大屏幕对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的重要性之后,学校、教育局及社会上不同团体都急忙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大屏幕设备。从2021年的追踪研究结果中,我们亦很高兴见到绝大部份在2019年没有大屏幕设备的学生,都已经有合适的设备,并且能在这两年期间追回已落后了的数码素养水平。对于那极少数仍然没有大屏幕设备的学生,他们的数码素养水平却比前更为落后。
项目团队从2019年起,每年都对香港中小学生的数码公民素养进行一次数据收集。连续四次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疫情期间一般都比疫情前同龄学生的数码素养水平大幅提升,但亦有少数学生的数码能力比自己疫情前的水平低落。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内部和学校之间存在的数码素养鸿沟更是日益严重,并且不断扩大。这结果是令人非常忧虑,因为数码素养不但对网上学习有积极贡献,我们的研究并且发现它是抵御网络成瘾和网络欺凌经历等在线风险的保护因素,从而减低学生由于各种网上活动而引发的精神健康问题。
电子工具是双刃剑,工具本身不能决定其影响是好是坏。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数码公民素养呢?为的就是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素养,便失去行使一些重要的公民权利,包括简单的网上预约服务、许多网上学习和娱乐机会等,有机会失去许多就业机会,并容易成为网络行骗、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区块链、元宇宙等的出现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信用系统、新的金融及商业和非商业交易模式,以至新的社交互动模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急速发展,为我们在资料搜寻、选择、分析等方面,以至整合、撮要、书写和创作均提供迄今为止最强劲的支撑工具。但是,人类要能适当驾驭和使用这些工具,而不是被它们支配,因此对公民的数码能力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即人工智能素养,又称AIliteracy)。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时许多的基本专业服务和重复性的脑力劳动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没有适应新要求下的数码能力的人,不单会在生活、就业各方面遇到困难,还很可能失去保障自己在新环境下的公民权利。因此,我们有很大的迫切性提升数码素养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法,确保香港的基础教育能够为孩子的未来作充足的准备。
除了课程和教学法外,我们还需要为有关的成年人,尤其是教师和学校领导层、辅导员、家长、与教育工作有关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等,提供适切的辅助和专业发展的机会,以及继续评估对学生学习及福祉的影响,才能打造一个为未来作好准备的教育系统的基础。
大哥,你提出的问题很有见地,以上只是我的初步见解,思考尚欠周密,希望日后有机会和你详谈。
罗陆慧英
2023年3月25日
主持人:张凤萍
** 标题由编辑所加
亲爱的冯浩辉老师:
在兔年新正头,先和你拜年,祝你和家人动若脱兔、万事如意!
不经不觉,我已在香港城市大学担任化学系讲座教授及「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两年多了。虽然工作繁忙,但研究工作既富挑战亦有意义。我想和你分享我们最新的研究结果及香港海洋环境改善的喜讯。
还记得香港特区政府在2015年底完成的第二期「海港净化计划」基建项目吗? 现在维港两岸的污水皆被收集及送往昴船洲污水厂作处理, 然后在青衣对开水域排放。这计划令维港水质大大改善,水体含氧量提升、氮营养物显著减少、和大肠杆菌减少了九成多。一年一度的维港渡海泳可以重新展开!还有,港岛的海滨长廊经已驳通,可以从北角一直步行到西环坚尼地城。下次你回港,一定要感受一下维港的新面貌。
水质提升了,维港及附近水域的生态系统得到改善。我们实验室副主任陈荔博士于过去两年在维港一带的海床进行底栖生物调查,发现不少的珊瑚群落和它们的幼体,显示水质改善有利珊瑚生长。位于将军澳填海区对开的水域,珊瑚群落特别生长茂盛,结果令人鼓舞!
还记得70年代的吐露港遍布珊瑚,后来因为严重污染及填海导致珊瑚消失。特区政府过去二十多年来努力在沙田及大埔截污减排,吐露港的水质大大改善了,红潮爆发数字亦大幅减少。我们近年在吐露港内的防浪堤上发现新建立的珊瑚群落及珊瑚幼体,同时发现过百种海洋生物,显示吐露港的海洋生态系统正在恢复当中!
我们的硏究团队亦关注本地中华白海豚及江豚的健康,透过采集搁浅海豚様本来分析各种有害污染物的浓度,评估它们对海豚健康的风险。可喜的是,我们发现一些在近年已禁用的化学物质,例如一些阻燃剂及有机氯化物在本地海豚体内有明显下降趋势,证明立法及执法管制有害物质能有效减少环境中的污染物,降低对海洋生物和人类的健康风险。然而,我们却同时在海豚身上发现不少新兴污染物,例如新一代的阻燃剂、多氟化合物及用于电子产品萤幕中的液化晶体化合物等。现时,科学家对这些新兴污染物的特性和毒理所知有限,有必要加快硏究步伐,确定它们的环境生态风险,对风险高的新兴化学物品作出及时的管制。
相对看不见的化学污染物,大衆市民比较关心海洋塑胶垃圾的问题。因为每次到海滩畅泳或潜水,市民都会面对塑胶垃圾的困扰。香港每日弃置200吨胶餐具及180吨胶樽,因此特区政府绝对有必要加快立法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胶餐具,并以污者自付的原则推动胶樽的回收。港府准备于今年实施的垃圾征费计划,希望推动市民实践「揼少啲、悭多啲」,一齐加强源头减废。
塑胶对海洋生物构成莫大的威胁,我们的硏究员不时在搁浅海豚和海龟的肠胃内发现胶手套、胶袋、胶渔网等,这些塑胶会阻碍它们进食及吸收营养,以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甚至死亡。而体型较小的海洋生物亦有机会误食微塑胶,影响健康。我们硏究发现海洋端足类甲壳动物在误食微塑胶后,生长变得缓慢,生育率降低两成。
过去两年,我们测量了在污水厂排水及雨水渠中的微塑胶含量。 据我们估算,全港污水处理厂每日排放出45亿至268亿粒微塑胶到海洋。另外,我们估算本港6条主要雨水渠每日排放高达32亿粒微塑胶。
香港地少人多,每日排放280万吨污水,可载满1120个标准游泳池。污水厂并未能把所有污染物清走,除了微塑胶,处理后的污水仍然含有药物残余、塑化剂、清洁剂、农药、阻燃剂、以及各种新兴污染物等。它们最终流入大海,对海洋生物及爱吃海鲜的市民构成健康风险。
再放眼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有8600万多,是香港的11.6倍!相对香港,大湾区总体污染物排放量高10倍,加上大量农业及工业污水排放,沿岸污染情况比香港更严峻。过去三年,我们和中山大学合作硏究大湾区内各种污染物的排放、迁移及分布情况,并计算他们在海洋环境中的安全浓度,从而制定减排指标及策略,以支持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希望在2025年,中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能达到8成左右。
为支持国家及联合国对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重大计划和愿景,我们实验室亦致力硏究海洋生态修复的各种科技。包括硏发不同重建珊瑚群落的方法、为海洋生物在防浪堤上建设合适居所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我们硏究证明在海堤上放置大量蚝壳可以大大提升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喜爱在蚝壳上生长和觅食,躲藏在蚝壳之间避开捕猎者,居住在其中的蚝、青口、藤壶及管虫等会过滤水中的有机物,能帮助净化水体。现在我们与香港海洋生态协会㩗手和本地中小学合作,推广「香港富蚝计划」,透过在海岸放置大量蚝壳,让学生认识本地海洋生物,参与生态修复工作,培养爱护环境的素质。
衷心感谢你35年前在柴湾工业学院悉心的教导,时常提醒我大多数污染问题均有解决办法!使我能积极面对海洋污染的挑战。亦多谢你安排我在暑假到沙田污水处理厂实习, 这难得的机会让我对污水处理过程和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实习时,有机会进行科学研究,开启我对科硏的兴趣。 我好感恩,现在能以兴趣为终生事业,为环保作育英才。
梁美仪
2023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