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香港运输物流学会的学生会员:
最近有几位同学向我询问一些关于加入物流行业的看法,我刚好在这个星期出席了由香港海运港口局同香港海事博物馆合办的「香港海运周」,以及由香港贸发局举办的「亚洲物流航运及空运会议」,了解到全球不同地区业界的意见和看法,收益良多。联想到约三个多星期前出席了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有关《现代物流发展行动纲领》的新闻发布会,聆听林世雄局长以及相关官员的阐述和讲解,忽然有以下的感想,所以希望透过这封书信和你们分享。
香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位处亚洲中心,背靠国家庞大市场,加上自身中西文化融合的特性,多年来自然地成为一个优越的中间人。金融业如是、贸易如是,物流业也一样。但随着近年市场环境的变化,中间人的角色也在减退,亦因为这个原因,国家公布的「十四五」规划把香港定位为国家一个超级「联系人」,不单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以及国际贸易中心,在全国独一无二。
今次这个《现代物流发展行动纲领》的新闻发布会,是香港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公布一个高透明度的物流政策方针,清晰地告诉全港市民:政府有实质行动计划,全力支持和推广香港物流业的发展,令我非常欣慰和振奋,亦令我回想到我们第一任特首董建华先生,他是第一位把「物流」这两个字介绍给全港市民认识的人,也因此在之后的十年中,多了很多年青人投身我们这个行业。
另外,今次这个《行动纲领》得以出台,我深信也是由于特首李家超先生的决心,分拆了运输及房屋局为房屋局和运输及物流局,因而令物流政策终于可得到一个指定政策局来推动,这又令我回想到我们另一位前特首、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先生,他当年是第一位正式提出拆局的。
这两个联想都分别有二十多和十多年之久,使我有些感慨我们香港所错失了的宝贵光阴,所以这次有了这个《行动纲领》,虽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纲领,但我真的希望我们不要重蹈覆辙,一定要好好把握,一边执行行动,一边优化完善纲领。而我特别提及到三位特首,是想你们更清楚知道物流行业一直以来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至于这个《行动纲领》,我希望指出其中几点和大家分享。
第一,政策当局在撰写这个《行动纲领》的过程中,的确有全面听取意见,虽然不一定能成为其行动之一,但起码有如实地收纳在纲领内容之中。
第二,纲领中已包括了好几项相对重要的课题,例如给予物流业发展的用地分配、人力资源的协助、行业数码化的推动和扶持、绿色物流的发展,以及提升香港物流发展局的功能。这几方面的政策绝对可以给业界很大的帮助,当然还要等待纲领的细节和执行,才知道实际的效果,目前我们只能拭目以待。其中用地当然是最受大家关注的,也是我们香港运输物流学会历年来一直争取的议题。然而,香港的短期可用地不足,土地的分配永远都不能满足所有用途,只是怎样去平衡而已。要知道,物流用地短缺的问题,并非是香港独有的,国内以至国外如澳洲不少大城市也如是。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直接经济效益相比其他产业低、电商物流用地的需求相对比较高等等的因素。在纲领当中,本人反而认为在绿色物流的发展,一定要有足够的力度和速度配合,地球暖化加剧,我们绿化的步伐真的是刻不容缓!
第三,其中未有足够着墨有三方面:一,是未有检讨香港的《进出口条例》,应加入《转口条例》的条文,去接轨现代商贸和物流市场状况;二,是和广东省的跨境物流的便利措施,特别是「两地一检」,回顾香港回归已越二十六载,何以粤港报关的流程比其他地区国与国还要更严谨?要知物流讲求速度、便利、可靠度和成本,任何可再提升粤港跨境的流程,只会有百利而无一害;三,可能大众市民不知晓,旅游业发展政策与物流业发展政策其实息息相关,尤其是空运物流,因为香港空运的运载力,超过半数是靠客机下层的仓位承载的,而且,目前香港机场的最主要货物种类是电商物流,这类货种要求直航和频密班次的服务,所以如果香港想要吸引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旅港,我们便需要开启更多不同目的地的航班和班次,这样就间接地增强香港作为一个电商物流「中转站」的地位,而这还需要跨政策局的协调,使旅游业发展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决定互相考量,从香港整体利益出发。
最后,谨希望你们读阅这封信之后,会对加入物流行业的决心更加坚定。
梁启元
2023年11月25日
主持人:张凤萍
*标题由编辑所加
亲爱的陶怡,
我重返校园不经不觉已超过一年,工作虽然繁重,但重投学术研究工作与年青团队及学生们共同努力,展开多个科研项目,亦为医疗卫生的课题,继续贡献,所以我也很开心。最近,我开展了一个《耆青连心乐融融》的研究计划,目标要招募1,000名香港大学的医护学生,到全港18区探访10,000名长者,为长者提供健康评估及健康介入活动,加强与长者沟通,并引入电子健康素养的概念,协助长者更好地关顾自己的健康。在这段期间我们已探访了接近3,000名长者,在其中一次的探访期间,一位长者带着一叠厚厚的覆诊纸向我展示,这些纸张见证了他长期与各种慢性疾病的斗争。他亦与我分享每次为了覆诊而进行的远征经历。他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慢性疾病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市民对基层医疗的迫切需求,更体现出疾病预防的重要性。这也让我更加坚信,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完善和连贯的医疗管理系统,并要强化在社区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为医院服务把关,亦令有真正需要的市民更快得到医疗服务。
这位长者的故事让我更加确信,政府即将推出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是多么的重要。这个计划是「基层医疗健康蓝图」的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我深信,计划不仅能够改善香港市民的健康状况,还能够为我们的医疗系统带来长远的好处。
在香港,我们面临着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的挑战。慢性疾病的治疗和管理对于基层医疗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根据卫生署最近发布的人口健康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在香港15至84岁的人口中,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仍然很高。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调查中提到的高胆固醇、高血压、肥胖和超重等疾病的发病率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率最高,高达51.9%。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更加注重预防疾病。这正是「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的核心目的。事实上,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基层医疗健康的重要性。例如,在英国,他们的「家庭医生制度」已经存在了数十年,并且在病患的日常健康管理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在澳洲,他们的「家庭医疗计划」也提供了一系列的预防性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以确保公众的健康。而在新加坡,「社区健康中心」为市民提供了一站式的医疗和健康服务,市民无需跑到不同的诊所或医院,便能够得到全面和专业的服务,亦可减少医院的压力。
这个计划旨在加强以地区为本的基层医疗健康服务,从而改变现有的「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体制和观念。政府最终目标是改善市民的整体健康状况,提供更便捷和连贯的医疗服务,并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基层医疗系统。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计划有三大重点:
以预防为重,强调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 以社区为本,加强地区康健中心的角色,提供更好的基层医疗服务。 以家庭为中心,强化「一人一家庭医生」的概念,特别是在慢性疾病管理方面。相信透过这个计划能够培养病人与其家庭医生之间的长远医护关系,并提供更加全面和协调的护理,亦强化地区康健中心及其护理人员守护市民健康的角色。
此外,吸烟是慢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虽然香港的吸烟率已达到单位数字,约为9.5%,但仍然有大约60万人处于吸烟导致的健康风险中。长期吸烟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例如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伤害,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其次,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并引致多种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因此,为了预防和管理这些慢性疾病,吸烟人士必须要尽快戒烟,以减低患病及死亡的风险。政府现正推出一个全面的控烟策略公众谘询,希望你会支持及向政府提交意见令我们达致活力健康及无烟香港。
慢性疾病往往需要长期的治疗管理及监察。所以政府需要投放资源于基层医疗健康以减轻长远的医疗开支。在2017年政府展开基层医疗健康新里程,以改革性的思维在18区建立地区康健中心,并吸引大家登记成为会员,你又登记了吗?。这些康健中心提供了三层的康健服务,为市民的健康把关。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即将展开,透过参加这个计划,我们可以获得更加专业和全面的医疗照护,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其次,这个计划强调预防疾病和早发现早治疗。透过计划,大家可以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和风险评估,从而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市民是计划的主要受益者。期望你和家人朋友都积极参与,不仅可以获得更加专业和全面的医疗照顾,还可以为自己的健康出一分力。此外,你们的反馈和建议将帮助政府不断完善计划,确保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项目推出后亦需要衡量和监察其成效确保计划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机制,以确定计划的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基层医疗健康蓝图」亦提出要改善数据互通及健康监测,例如可以通过定期的健康调查来了解市民的健康状况和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基层医疗服务是否已经达到了预防和管理慢性疾病的目的。其次,可以通过市民的反馈来了解他们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成效及满意度,例如问卷调查、面谈等等。通过这些反馈,可以了解到市民对于康健中心的服务期望,并根据数据来进一步改善服务。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以确定计划的各项指标是否已经达到,包括了市民使用基层医疗服务的情况以及康健中心的运作状况等等。
我好开心在香港大学的「杜鹃(1972)基金」慷慨捐助下,成立了香港大学基层医疗健康教研中心,致力开展以实证为本的研究和健康监察的大数据分析,推广基层医疗健康知识,以及培育新一代基层医疗健康的专业人才,为实现全民健康覆盖和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社会作出贡献。
最后,我期望大家积极参与基层医疗健康服务,为自己的健康,为医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及将香港建设为更健康的社会。
陈肇始
2023年9月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