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香港家书

简介

GIST

《香港家书》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19/04/2025

协青社执委、香港理工大学讲座教授及应用社会科学系系主任崔永康——支援与识别辍学青年

各位亲爱的香港市民:

当大家听到「辍学青年」,第一时间会想起什么?「读不成书」?「问题学生」?「边青」?「隐青」?可能大家普遍已对这个群体有一些看法,但其实在我接触的众多辍学青年口中,我了解到他们不是不想学习,而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道路。每当看到这样的年轻眼神,我都需要思考一个问题,这些本应在课室里朝气蓬勃的少年,为何要过早地与校园告别?

站在香港教育的十字路口,我们是否曾认真思考过:我们的社会能否真正接纳孩子的独特性?2020年,协青社启动了「酷学青年计划」,正是希望为这些被主流教育体系遗忘的孩子,点亮一盏希望之灯。四年来,我们陪伴431位辍学青年走过迷茫,见证着他们重新找回自我价值和人生方向的历程。

根据协青社的服务经验推算,香港至少有2万名潜在辍学青年,占整体学生人口的3.15%,其中60%更是15岁以下的孩子。这些数字背后,是2万个家庭的牵挂,2万个青少年的潜能,2万个可以完成的梦想。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故事。他们中的许多人,并非完全不上学,而是采取「策略性缺席」 — 每周只去学校一两个小时,避开教育局「连续七天不上课才需申报」的规定,使他们在统计上成为隐形的一群。

您或许会问:这些孩子为何会离开学校?从我们接触的个案中,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原因:成就感不足、内在动机缺乏和学校资源不足。当一个孩子长期在学业上体验不到成功,当课堂内容与他的兴趣和能力严重脱节,一颗对知识充满好奇的心便会慢慢冷却。如果再缺乏及时的支援和理解,离开学校就成了他们眼中唯一的选择。

辍学不仅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更会为社会带来沉重代价。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搜集的数据,到2030年,全球学童辍学及技能不足问题可能引致每年超过124兆港元的社会成本。这个天文数字包括了个人收入减少、医疗开支增加、犯罪率上升等直接成本,以及税收流失、福利支出增加等间接成本。但比起冰冷的数字,更令人心痛的是那些被标签、被边缘化的年轻生命。他们渐渐内化社会对他们的负面评价,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不断下降,陷入恶性循环。
要支持这些青少年,我们发现需要重视「个人化及兴趣为本」的理念,提供多元活动如文化与艺术、运动与竞技等,让这类青年从兴趣中重拾学习热情。我永远记得一位少年第一次完成一杯拉花咖啡时的笑容—他绽放出在校园中从未有过的自信光芒。我们不仅关注兴趣发展,更注重将兴趣衔接至职业导向训练,配合家庭及情绪辅导,全面支援每位青少年的需要,辅助他们学会认识自己、自主学习、设定目标、管理情绪、处理关系,以至于逆境自强,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成为社会继续进步的动力。

亲爱的香港市民,面对辍学青年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解决方法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多留意学习动机低落的早期警号,及时转介有需要的学生;家长则需要包容、支持子女,避免负面标签;学校可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提供多元发展机会;政府可以检视及完善现有的识别机制;商界亦可透过企业社会责任支持青少年多元发展。透过「政」「商」「民」「学」「研」多个方面,一同帮助辍学青年。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改变看待这些青少年的眼光。他们不是「问题学生」,而是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之星。要认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相信和尊重他们自己绽放的方式。因为每一个被点亮的生命,都将照亮我们整个社会的未来。

协青社执委
香港理工大学讲座教授及应用社会科学系系主任
崔永康教授
2025年4月19日

19/04/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温

CATCHUP
02 - 04
2025
香港电台第一台
X

城市大学社会及行为科学系副教授 关志健——固本培元 推动伤健职场共融

黄老板您好:

谢谢你们早前拨冗出席我们举办的 DEI@WORK 共融在职场培训活动!我留意到您与同事们十分投入参与「真人图书馆」的交流环节,而其中一位同事更提到:「没想到残疾人士也可以如此思考敏捷、活泼精灵!」
在刚刚过去的巴黎残疾人奥运会上,香港代表队夺得3金4银1铜的佳绩。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患有肌肉萎缩症的运动员何宛淇在混合双人赛中夺金时说过的一句话:「只要相信,是没有不可能的。」无论获奖与否,运动员们都展现出坚毅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其实,残疾人士的舞台不仅仅是四年一度的残奥会,他们当然也可以在职场的舞台中发挥所长。可惜的是,许多雇主、员工常常都低估了残疾人士的能力。当提到「残疾人士」,很多老板就会联想起「他们需要被照顾」;即使相信残疾人士能够工作,也会误以为他们只能留在庇护工场。香港劳动人口不足,一些公司需要聘用外劳,不过碍于种种的不理解,他们的脑海里从未有一丝聘用残疾人士的念头。
针对这个现象,我与八间社福机构联手推动 DEI@WORK(共融在职场) 运动。刚开始时,不少朋友问:「你经常提到DEI@WORK,但到底它是什么呢?」DEI 其实是Diversity(多元)、Equity(公平)及 Inclusion(共融)三个词汇的缩写;而DEI@WORK K(共融在职场)运动则是将 DEI 概念应用于职场,主张企业在工作场所中实践「多元共融」,协助残疾人士融入职场。
通常,我们会理所当然地期望员工能够适应种种工作环境的要求。然而,每个人的背景及需要都不尽相同——如果我们的工作岗位及设备仅为多数人或所谓「主流」的需要而设计,那些与「主流」有所不同的群体便可能会被社会忽略。以残疾人士为例,若主流社会对他们的状况和需要缺乏了解,便会不自觉地将他们排斥在职场之外。这种情况不仅会让残疾朋友失去机会,还将浪费社会上宝贵的人才资源。
随着融合教育的推动,残疾人士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幅增加。2023/24年度,喺各大专院校就读嘅学生中,有4,190名系残疾学生,较五年前嘅2,289名增加八成。 同样地,随着辅助科技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工具能帮助残疾人士克服障碍,例如:现在有公司研发出「字幕眼镜」,可以将听到的声音即时转成文字,显示在镜片上,让听障人士能「看到」别人说什么,从而克服沟通障碍;网上会议平台也使行动不便的人士可以在家工作,以及进行工作会议。
当今社会对ESG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职场共融及残疾人士就业等议题也日渐受到关注。ESG 包括「环境」、「社会」及「管治」三大范畴,企业往往在「E」与「G」方面做得很棒,但对其中的 「S」,即「社会」部分,似乎总是缺乏具体行动——可以大胆地说,在推动残疾人士就业方面,香港仍然停留于「口号阶段」。不少企业主要通过捐赠或组织企业义工来关怀弱势群体,但鲜有有实质行动推动残疾人士共融就业。
即使企业管理层愿意聘用残疾人士,若缺乏配套,其实都并不足以真正实践伤健共融。许多企业内的主管和同事,普遍对残疾的分类未必了解,更遑论懂得如何与残障人士沟通和相处。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主管自然会对在聘用残疾人士方面裹足不前,生怕遭到前线同事反对。因此,即使有雇主真的想踏出一步聘用残疾人士,往往也无从入手。
那么,如何才能在职场上达到真正的伤健共融呢?首先,我们需要为公司全体员工提供培训,让他们对残疾人士的需要及特性建立基本的认识,澄清常见的偏见。这样可以避免因同事了解不足而造成的恐惧和误解。另外,管理层亦应制定明确的伤健共融政策,将共融制度化,从招聘程序开始确保公平对待每一位求职者。制度化的好处在于,即使有心推动共融的同事离职,整体的共融措施仍能持续推行,不会受到阻碍。最后,企业亦可邀请合适的社会福利机构提供专业支援,让企业进一步了解残疾人士的需要和相关的资源。透过这些方法,更可能使企业逐步建立伤健共融的工作环境。
我的团队曾走访不同的学院,与学生们分享如何与残疾人士建立良好互动的实用技巧。在一次活动中,有商学院的学生在听过我们的讲解之后,直截了当地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与其要多花功夫学习,何不索性聘请『正常人』呢?」年轻人不虚伪,如此直率的提问,反而值得欣赏。这跟很多公司主管取易不取难的心态相似。
但其实,学习和残疾人士相处,并不是复杂的一件事,不会额外花员工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您看,现在不少企业主管都开始学习与「00后」出生的员工合作共事之道,希望能有效地跟新一代合作,善用年轻人的创意。同样地,当企业只要愿意踏出一步,尝试掌握与残疾人士共事的法门,便能拥有更广阔的人才库,让人才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力。
我曾经与一家大型餐饮集团合作推行一个共融就业计划,安排一群残疾人士到该集团旗下多家餐厅工作。那次的合作过程非常愉快,还成功安排许多残疾人士就业。当我们与集团主管会面、正想开口道谢之际,他们已经急不及待地向我们表达感谢,认为这些新员工有效地缓解了餐厅人手紧绌的情况。这岂不正是「创造共享价值」吗?
要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并不怪责企业对残疾人士的认识不足:毕竟许多雇主和员工其实从未接受过相关的培训。不过水滴石穿,透过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共融的理念,终有一天能为社会带来改变——「只要相信,是没有不可能的」。
关志健
2024年9月14日

香港电台第一台

14/09/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