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香港家书

简介

GIST

主持人:

《香港家书》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05/10/2024

赛马会耆智园总监、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郭志锐教授——如何预防与及早治疗脑退化症

耆智园团队:

去年年中,记得我们一班同事非常兴奋,因为我们收到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来信,接受我们一个筹备已久的计划书——赛马会「智康健」脑退化检测及社区支援计划。

我们耆智园是一间专门为照顾脑退化症人士服务的机构,我们推出这个计划是以「及早检测、及早确诊、及早介入」为目标,透过医社合作的模式,在基层医疗以及社区层面,协助怀疑有脑退化症的人士接受诊断及支援。

这个计划为期4年,由我们赛马会耆智园以及中文大学医学院主办,联同7间社福机构合办,包括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基督教灵实协会、九龙乐善堂、博爱医院、圣雅各福群会、东华三院,以及仁济医院社会服务部。这个计划是香港历年来,最大型让初期脑退化症人士,以及他们家人的支援项目。

政府公布2023年全港人口有750万,当中65岁以上的人口已占21%,(即157万人),所以我们香港正式已经进入超级老龄化的阶段。根据中文大学十多年前做的一项调查,社区居住5000名的长者当中,发现每10个70岁以上的长者,便有一名长者患有脑退化症,而大部分都是早期的及未有诊断。所以我们推算现在应该有数以万计的长者,是有早期的脑退化症,但是未有诊断的。

何解脑退化症如此难诊断呢?第一个实际的理由,就是暂时来说,脑退化症的诊断及治疗,都是要靠专科医生——老人科、精神科及脑科,相信大家都知道政府专科轮候时间并不短,找私家专科诊治的费用不菲,所以有很多长者或者家人都会等一等,而这些专科医生的数量其实都是有限,尤其是在公立医院,为了要应对日益增多的脑退化症的人士,我们需要培训更多在社区工作的家庭医生为脑退化症诊断及治疗。

断症的第二个困难在于脑退化症的症状较不明显的,所以很多长者未必会意识到自己有问题。就算是有些意识的时候,他们都未必承认,同时家人亦缺乏对脑退化的症状的认知。

为何及早诊断脑退化症如此重要呢?

第一,药物可以帮助脑退化症的人士减慢他们的认知退化的速度。这些药物越早用,效果就会更好。第二就是可以提供更多时间予病人及其家人作心理的准备, 策划将来生活的安排。

事实上,身体的健康与脑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早期脑退化症人士可以维持相对健康的生活,即维持社交、定期运动、食得健康、睡得好、保持心情愉快。如果有长期病患的定时服药,这些会帮助长者维持他们的认知能力及生活质素。

一般人会觉得维持正常生活很简单,但其实对于有认知障碍的长者,这些一切都不是简单的事,因为他们一般都不会食得好。首先就是他们的胃口会较差,同时有偏食的倾向,比较喜欢甜食,其他的味觉会退化。睡觉会变得困难,因为他们很难入睡。入睡后亦容易醒来,导致家人晚上都要照顾他们。

另外,他们生活上的动力亦会减退,对各项活动都缺乏兴趣。所以会很少外出,如果做运动就更难坚持。

很多脑退化症长者都有长期病患,例如糖尿病、高血压。但是因为他们记性较差,往往会忘记服药或服错药,导致很多后遗症。

同时,认知障碍的长者很容易跌倒,他们行路比较笨手笨脚,容易失平衡。而且他们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好多时会做一些他们不应该做的事,例如攀上爬下、抹窗、俯身执垃圾,或者过马路时「冲红灯」。

大大增加了他们发生意外,以及跌倒的风险,万一跌倒,脑部可能受损,甚至会骨断,更严重的就需要进医院,入院后可能情况会急转直下,最后要到老人院接受长期护理。

如果定人及早知道长者是有认知障碍,多留意他们日常生活的安排,以及多思考作预防性的措施,例如在厕所安装扶手、聘请工人看管长者等,这些措施可以减慢他们的认知退化。

耆智园希望藉智康健计划,提高大家对脑退化症的意识,同时多关注身边的长者。简单而言,计划有四部曲。

第一步,鼓励怀疑有脑退化症的人士透过中文大学早前为这个计划开发的中大网上认知测试应用程式「EC screen」,该程式可以从网上免费下载。只需要一个平板电脑或者是手提电话,在家中或者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测试,需时大约15分钟。测试后,程式会作出脑退化症的初步评估。

如果长者不熟悉使用电脑,家人可以从旁协助,但不可以替他们进行测试。

第二,若然长者测试不合格,我们的程式会主动邀请他们到区内的长者中心进行详细评估。有八个不同的社福机构参加这个项目,覆盖香港大部分的地区,所以大部分长者或家人,都可以找到他们区内参加这项目的老人中心进行评估。

第三,当长者到中心完成评估后,如果确定他们的可能患有脑退化症,我们的社工会主动去邀请他们,到受过训练的社区的医生诊所进行诊断及跟进。

第四,合办的单位会为确诊人士及他们的照顾者提供认知训练、心理辅导及社区支援服务。

耆智园明年便25岁,在25周年前收到这份礼物实在令我们非常兴奋,我们会本着为脑退化症人士及照顾者服务的初心。

脑退化症并非其他人的问题,其实是我们所有香港人的问题。因为任何人都有老的时侯,如果香港社会对于脑退化症采取积极的态度,照顾好我们的长者及有脑退化症的人士,我相信大家对香港这地方的归属感一定会大大提升。

郭志锐教授

2024年10月5日

05/10/2024 - 足本 Full (HKT 09:10 - 09:25)

重温

CATCHUP
08 - 10
2024
香港电台第一台
X

城市大学社会及行为科学系副教授 关志健——固本培元 推动伤健职场共融

主持人:

黄老板您好:

谢谢你们早前拨冗出席我们举办的 DEI@WORK 共融在职场培训活动!我留意到您与同事们十分投入参与「真人图书馆」的交流环节,而其中一位同事更提到:「没想到残疾人士也可以如此思考敏捷、活泼精灵!」
在刚刚过去的巴黎残疾人奥运会上,香港代表队夺得3金4银1铜的佳绩。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患有肌肉萎缩症的运动员何宛淇在混合双人赛中夺金时说过的一句话:「只要相信,是没有不可能的。」无论获奖与否,运动员们都展现出坚毅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其实,残疾人士的舞台不仅仅是四年一度的残奥会,他们当然也可以在职场的舞台中发挥所长。可惜的是,许多雇主、员工常常都低估了残疾人士的能力。当提到「残疾人士」,很多老板就会联想起「他们需要被照顾」;即使相信残疾人士能够工作,也会误以为他们只能留在庇护工场。香港劳动人口不足,一些公司需要聘用外劳,不过碍于种种的不理解,他们的脑海里从未有一丝聘用残疾人士的念头。
针对这个现象,我与八间社福机构联手推动 DEI@WORK(共融在职场) 运动。刚开始时,不少朋友问:「你经常提到DEI@WORK,但到底它是什么呢?」DEI 其实是Diversity(多元)、Equity(公平)及 Inclusion(共融)三个词汇的缩写;而DEI@WORK K(共融在职场)运动则是将 DEI 概念应用于职场,主张企业在工作场所中实践「多元共融」,协助残疾人士融入职场。
通常,我们会理所当然地期望员工能够适应种种工作环境的要求。然而,每个人的背景及需要都不尽相同——如果我们的工作岗位及设备仅为多数人或所谓「主流」的需要而设计,那些与「主流」有所不同的群体便可能会被社会忽略。以残疾人士为例,若主流社会对他们的状况和需要缺乏了解,便会不自觉地将他们排斥在职场之外。这种情况不仅会让残疾朋友失去机会,还将浪费社会上宝贵的人才资源。
随着融合教育的推动,残疾人士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幅增加。2023/24年度,喺各大专院校就读嘅学生中,有4,190名系残疾学生,较五年前嘅2,289名增加八成。 同样地,随着辅助科技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工具能帮助残疾人士克服障碍,例如:现在有公司研发出「字幕眼镜」,可以将听到的声音即时转成文字,显示在镜片上,让听障人士能「看到」别人说什么,从而克服沟通障碍;网上会议平台也使行动不便的人士可以在家工作,以及进行工作会议。
当今社会对ESG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职场共融及残疾人士就业等议题也日渐受到关注。ESG 包括「环境」、「社会」及「管治」三大范畴,企业往往在「E」与「G」方面做得很棒,但对其中的 「S」,即「社会」部分,似乎总是缺乏具体行动——可以大胆地说,在推动残疾人士就业方面,香港仍然停留于「口号阶段」。不少企业主要通过捐赠或组织企业义工来关怀弱势群体,但鲜有有实质行动推动残疾人士共融就业。
即使企业管理层愿意聘用残疾人士,若缺乏配套,其实都并不足以真正实践伤健共融。许多企业内的主管和同事,普遍对残疾的分类未必了解,更遑论懂得如何与残障人士沟通和相处。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主管自然会对在聘用残疾人士方面裹足不前,生怕遭到前线同事反对。因此,即使有雇主真的想踏出一步聘用残疾人士,往往也无从入手。
那么,如何才能在职场上达到真正的伤健共融呢?首先,我们需要为公司全体员工提供培训,让他们对残疾人士的需要及特性建立基本的认识,澄清常见的偏见。这样可以避免因同事了解不足而造成的恐惧和误解。另外,管理层亦应制定明确的伤健共融政策,将共融制度化,从招聘程序开始确保公平对待每一位求职者。制度化的好处在于,即使有心推动共融的同事离职,整体的共融措施仍能持续推行,不会受到阻碍。最后,企业亦可邀请合适的社会福利机构提供专业支援,让企业进一步了解残疾人士的需要和相关的资源。透过这些方法,更可能使企业逐步建立伤健共融的工作环境。
我的团队曾走访不同的学院,与学生们分享如何与残疾人士建立良好互动的实用技巧。在一次活动中,有商学院的学生在听过我们的讲解之后,直截了当地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与其要多花功夫学习,何不索性聘请『正常人』呢?」年轻人不虚伪,如此直率的提问,反而值得欣赏。这跟很多公司主管取易不取难的心态相似。
但其实,学习和残疾人士相处,并不是复杂的一件事,不会额外花员工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您看,现在不少企业主管都开始学习与「00后」出生的员工合作共事之道,希望能有效地跟新一代合作,善用年轻人的创意。同样地,当企业只要愿意踏出一步,尝试掌握与残疾人士共事的法门,便能拥有更广阔的人才库,让人才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力。
我曾经与一家大型餐饮集团合作推行一个共融就业计划,安排一群残疾人士到该集团旗下多家餐厅工作。那次的合作过程非常愉快,还成功安排许多残疾人士就业。当我们与集团主管会面、正想开口道谢之际,他们已经急不及待地向我们表达感谢,认为这些新员工有效地缓解了餐厅人手紧绌的情况。这岂不正是「创造共享价值」吗?
要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并不怪责企业对残疾人士的认识不足:毕竟许多雇主和员工其实从未接受过相关的培训。不过水滴石穿,透过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共融的理念,终有一天能为社会带来改变——「只要相信,是没有不可能的」。
关志健
2024年9月14日

香港电台第一台

14/09/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