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香港家书

简介

GIST

主持人:公共事务组

《香港家书》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14/06/2025

非物质文化遗产谘询委员会主席麦劲生教授——香港非遗月2025

亲爱的Tom:

 

自从你到外国进修,不经不觉已有好几个年头没有见面了。让我跟你谈谈我的近况。

 

这段日子,正职之外,我为特区政府担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谘询委员会主席,为保护及推广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出一分力,转眼已经五年。2025年对香港非遗保育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皆因本年六月举行首个「香港非遗月」。我很想藉着这个特别的日子,与你分享非遗保育的价值、挑战与展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早于2003年缔订,成员国至今已经有184个,在你身处的地方肯定亦都受到重视。非遗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是各社区、群体(或个人)的生活所产生出来的社会实践、观念、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和文化场所,形式可说是多元化的,而且世代相传,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转化,生生不息,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身份认同感和持续感。你在西贡长大,应该看过客家麒麟的表演吧。遇有喜庆,客家麒麟就会出场,求风调雨顺,各人家宅平安。世纪以来,香港社会改变了很多,但麒麟仍然守护着他的社群。

 

香港的多元文化背景孕育多样性的非遗项目,包罗万有,用俯拾皆是来形容绝不为过。有一些你早有较深刻的了解,好像粤剧和南音,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等,另一些已经与你的生活密不可分,就如港式奶茶制作技艺、木家俱制作技艺、凉茶和传统历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不仅是对文化根基的珍视,也是对未来世代的责任。

 

我特别想跟你讲一下香港非遗的地缘特质。虽然香港只是弹丸之地,但分布在不同的区域非遗项目,反映该地区或社群的特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等,而这些元素又往往赋予该地区及社群一种身份认同,加强彼此间的联系。我一再跟你说非遗和身份认同的关系并无夸大。你可以看到每到一些地区的传统仪式和节庆,例如:天后诞、洪圣诞、太平清醮,整个地区的人士,包括部分已迁离该地区的人士都会趁机众首一堂,共同策划节目,一起欢渡节日,身处当中的人都强烈感受到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我所说的身份认同感相信你会明白吧。

 

如你现时身在香港,你就会享受到以「香港处处有非遗」为主题的「香港非遗月」。这一场文化盛会正是呼应非遗的多元性和地区性,透过举办一系列的精彩活动,包括考察活动、嘉年华、同乐日、展演、高峰会、讲座及工作坊等,让市民及旅客认识香港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我有幸作为开幕典礼的主礼嘉宾,于当日短短半小时的典礼上已欣赏了南音演唱、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舞狮及英歌表演。典礼过后参观场外的非遗嘉年华,更是目不暇给,长洲飘色及舞龙巡游、太极和咏春的示范、龙船舞、各式各样的互动摊位涵盖潮州话、舞瑞兽体验、毛笔制作、灰塑、花牌扎作技艺等。

 

我知道非遗办事处为「香港非遗月」打造的「非遗精华游踪」,精选及推介六个地区,包括油尖旺、荃湾、大埔、沙田、东区和离岛区。公众可参加非遗考察活动,深入这些地区,探索与非遗有关的丰富又多元的传统手工技艺或文化项目,真正感受到「香港处处有非遗」。

 

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以及人口流动,非遗在不断演变及再创造,过程中也面对不少挑战。为此,政府于近十多年来投放更多资源于保护、研究、教育及推广非遗,由2015年成立的非遗办事处统筹,已经做出可观的成绩。2014年公布的首份非遗清单和2017年公布的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已经于2024年更新。特首的《施政报告》更明确指出要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以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今年首创的「香港非遗月」,透过建立「品牌式」平台,加强市民及旅客对非遗的认识,亦鼓励他们亲身参与及体验非遗的文化内涵及乐趣。

 

除了政府的推动,社区和公众的参与传承保护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2024年《施政报告》亦提出每年检视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传承人,并举办不少于30场传承、培训、推广和文化交流活动。而2019年开始的「非遗资助计划」也推动本地社区人士及团体,共同参与非遗的保护、研究、传承、教育及推广工作。此外,也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人工智慧、虚拟实景等等的技术,协力记录及推广非遗,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的保育工作。

 

你和我都是读历史的,当然明白文化传承和一个民族发展的关系。你不在香港,未能亲身参与「香港非遗月2025」,但资讯普及的今天,即使远隔重洋,稍后定有方法一睹盛况。我希望你欣赏这些节目的同时,重新思考非遗的价值与意义,和我们承传文化的责任。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再跟你呷口咖啡,面对面详谈!保重!

 

你的老师

麦劲生

2025年6月14日

 

14/06/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温

CATCHUP
04 - 06
2025
香港电台第一台
X

香港幼儿教育及服务联会总干事 程德智——认识及正视校园欺凌

主持人:公共事务组

尊敬的校长:
有见校园欺凌问题日益严重,幼联于今年七月进行了一项网上问卷调查,收到5百多份回覆,过半数是高小学童(272人)、亦有家长(131人)及教师(125人)参与调查。结果令人震惊:
•⁠  ⁠超过 35% 的学生报告曾遭受欺凌。
•⁠  ⁠40% 的受害者表示希望报复。
•⁠  ⁠17% 的学生曾考虑过自杀。
•⁠  ⁠近 70% 的教师观察到课堂上存在欺凌行为,但由于时间限制和对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缺乏了解,许多欺凌情况并未得到解决。
研究表明,欺凌的受害者可能会发展出严重的心理问题,包括退缩、自尊心低下、抑郁,甚至在严重情况下有自杀的念头。
其实早于2017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72个国家及地区、收集54万名学生数据,了解学生的朋辈社交情况(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7)。研究发现,受访的5,000名香港学生中,有32%表示曾于一个月内多次被朋辈欺凌,情况的严重程度属全球之冠。
欺凌被定义为一种故意、无原因的权力滥用,旨在对另一名儿童造成痛苦或困扰,且这种行为是反覆发生的。最常见的欺凌形式是言语骚扰,例如取笑他人和称呼名字(改花名)。
我们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 一名脸上有一个胎记的小学五年级女学生,她非常聪明,成为老师的宠儿。但同学们嫉妒她,并嘲笑她。同学经常偷她的铅笔和橡皮擦,只为了贪玩,并假装不知道是谁做的。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整年。被欺凌的女学生最终告诉父母,父母向校长投诉。校长表示会调查此事。但家长的投诉并未有任何进展,这位家长感到无助。尽管这名女孩的成绩优异,但她没有社交技能来结交朋友。她经常情绪低落,告诉母亲她不想上学,并表示自己不快乐,甚至想要死亡。
另一个案例 ,一名来自单亲家庭的12岁男孩,他是一个孤独者,在休息时间不与任何人玩耍。一名年纪较大的男孩开始嘲笑他,并找来四名男孩包围他,并对他大笑。虽然教师多次目睹这种情况。她告诉这名领头的男孩要离开,但教师随后亦离开了现场。教师表示, 面对一群欺凌者时很紧张,这可能会让欺凌者有恃无恐。被欺负的男孩,由于缺乏社交支持,可能会变得更加孤立,对学校的恐惧和厌恶感也会加剧。
这些案例中, 学校和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具备识别和应对欺凌行为的能力,并提供必要的支持给受害者。家长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与孩子保持开放的沟通,让孩子可以跟父母分享感受和困扰。
校长,您身为学校中最有影响力的教育者和领导,您有能力带领减少破坏行为。我们真诚地鼓励您和您的团队,考虑实施一个反欺凌行动,这可以通过奖励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时积极阻止欺凌行为。
1.⁠ ⁠采取整体方法: 创建一个关爱、安全和快乐的学校文化。
2.⁠ ⁠融入教育内容: 帮助学生获得社会和情感能力,让学生通过故事、视频、同伴同情和自我意识,了解应对欺凌行为的适当方式。
3.⁠ ⁠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 培训教师和其他学校工作人员,帮助他们识别欺凌行为,并对欺凌者和受害者实施积极的支援。
4.⁠ ⁠建立明确的举报程序: 创建系统,允许工作人员、家长、社工和学生保密举报任何欺凌、骚扰或暴力事件。
5.⁠ ⁠评估项目有效性:评估以上措施的效果。
这项措施可能需要各方动员额外的资源,但带来的结果将是深远的。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尽量消除一切形式的欺凌,创造一个更轻松、更和平的社区。
感谢您和您的团队为学校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此致,
程德智
2024年10月12日

香港电台第一台

12/10/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