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香港家书

简介

GIST

主持人:公共事务组

《香港家书》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07/12/2024

MWYO青年办公室营运总监容德敏——生死教育与培养青少年正向思维

亲爱的女儿靖忻:

去年你刚过六岁生日不久,便突然收到太婆离世的消息,那是你第一次经历亲人的死亡。当我带你到灵堂向太婆告别的时候,确实很担心你的情绪。幸好有信仰令你比较容易接受,你平静地问我:「太婆是否在天堂等待我们?」回想起来,遗憾我不早些教导你怎样应对离别与死亡。我并非对此话题有避忌,而是不知如何展开讨论,让你明白。

若非近年MWYO青年办公室推动生死教育项目,我并不意会到自小练习失去的重要性。事实上,海外研究指出及早提供适当的生死教育,有助青少年以积极和正向的态度生活,提升生命的意义和满意度;增加同理心,多关心和善待别人;纾缓对死亡的负面情绪,减少焦虑。相反缺乏适当的生死教育,可能引致抑郁和焦虑,甚至出现自残、自杀或他杀等情况。

或许加强生死教育是能够减少青少年罹患情绪病和自杀的政策措施之一,但是香港的生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MWYO联同香港生死学协会,透过问卷了解中学生对生死的看法,并以对话模式探讨离别、死亡及生命意义。我们在两间中学共收到277份问卷,以及与26位学生对话。

问卷发现部分学生对生活感到无意义,对死亡有较强烈的恐惧和担忧。值得留意的是,分析发现心理健康和生命意义两者有关连,当学生心理健康自评分数越低,生命意义平均分越低。我们相信,如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正向思维,能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反之亦然。

我们亦从对话活动观察到学生藉着探讨离别和死亡去反思生命,例如有学生觉得:「生命系好重要嘅嘢,唔知道会唔会有第二次,唔知佢嘅长短。唯一知道嘅系喺生命当中体会唔同嘅嘢,就好似帮助别人,即系将我学到嘅嘢尽量去帮佢哋。」除了关心别人,学生亦表示:「最想做自己钟意嘅嘢⋯⋯我想活出自己,活得精彩。」也有学生分享:「现阶段想学业有进步,有自己嘅目标去完成⋯⋯而有健康嘅身体先可以学习。」在维持健康方面,有同学坦承:「成日通宵⋯⋯喺个过程都尽量休息下,唔好做残个身体。」更有学生答应:「要孝顺父母,每个月抽啲时间陪下佢哋,等佢哋唔好咁孤独。」

参与此项目的老师非常认同生死教育的重要性,既然无法避免死亡,便应该提早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可惜学校的人力和资源不足,老师也不善于教授生死题目。加上议题不受社会重视,政府及其他机构的相关资助甚少。我们在九月发表《香港中学生看生死研究》报告,整理问卷结果、对话效果,以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 教育局应修订《价值观教育课程架构》内容,加强离别以至死亡的元素;并制订指引,涵盖更多元、互动、深入探讨生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待社会接受程度更高之时,可将生命教育改为生死教育;

二) 为有意推行生死教育的老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形式可先以工作坊或讲座开始,由政府资助专业团体举办。政府更可资助大专院校增设生死教育课程,让准老师选修;

三) 现时由政府或其他团体推出的相关资助项目,可将内容和范围由生命教育扩展至生死教育,让学校和专业团体可申请。例如「优质教育基金」可增加生死教育为优先考虑主题,或在现有「正面价值观」主题下明确包括生死课题。

我们留意到政府近年致力培育青少年的正向思维,而生死教育正正可以加强他们的正向思维,并提升其精神健康,故此希望政府能采纳建议。

其后我们于10月举办为期四天的公众活动《练习失去-生死教育展览》,目的是透过工作坊让前线老师和社工认识坊间一些推动生死教育的项目,以带入日常工作中和青少年一起讨论生命价值;透过展览、导赏团、十多份关于失去的分享作品,让公众明白失去和死亡的话题并不是忌讳,大家可以公开地处理自己的哀伤。有时候把心底话说出来,更能够纾缓伤痛,以致减少治愈时间。

多谢靖忻在展览的其中一天担任小义工。我亦趁机与你分享,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无可避免会经历失去,无论是身边的人或事物。你会感到伤心和愤怒,但同时学懂珍惜。记得在场有一位妈妈一直聆听我们的对话,更问我应怎样教导小朋友面对失去?我告诉她,小朋友总会试过不见了心爱的擦胶、幼稚园毕业后和同学分别,甚至家里的植物枯萎了。作为家长,我们要打破所谓的禁忌,把握机会由浅入深与小朋友讨论发生的事、关心他们的感受、陪伴其练习失去。

阿女,上星期临睡前,你忽然问我为何人会死亡?我即时的反应是很理性地回答你:「人的身体会因为生病、意外、年老等原因不再发挥功能,医生也帮不了忙。」想不到你竟然回应:「还有的是天父希望我们知道人的时间有限,故此要更加爱锡爸爸妈妈,对同学好些。」我很欣慰,我们家的生死教育已经开始了。

爱你的母亲上
2024年12月7日

07/12/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温

CATCHUP
10 - 12
2024
香港电台第一台
X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 陈祖恒——实践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

主持人:公共事务组

各位撑起香港工业的同业友好:
「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关键字。在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发表的最新一份施政报告里面,亦占了显著篇幅。感谢行政长官在准备施政报告时多次落区,包括在本月初到访生产力局,了解我们将先进技术落地应用的成果,包括协助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以及发展新兴产业的实践情况,以及我们如何全方位支援中小企。
我们非常高兴,生产力局不论在推动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支援中小企以至培育未来人才等工作都得到行政长官的肯定。我加入生产力局理事会至今8年多,担任主席两年,见证特区政府大力支持香港创科同工业发展,亦让我有机会了解香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的营运情况及正面对的挑战。
香港企业长期面对人手不足、土地少、成本高的痛点。近年在全球市场激烈竞争下,不少企业面临利润挤压的挑战。同时,因为技术要求提升、生产成本增加以及关税等影响,企业要面对全球供应链转移的新挑战。市场发展瞬息万变,小单量、客制化逐渐成为新常态,企业需要快速回应客户需求。香港在基础科研有雄厚实力,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应用就仍需努力。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政府投入大量资源,支持创新科技及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行政长官准备施政报告时,亦参考了包括生产力局及业界的意见,在施政报告上推出不少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支援中小企的措施。政府在9月推出100亿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资助从事策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设立智能生产设施,资助总额上限是每间企业2亿元,业界反应非常正面。
为配合施政报告,生产力局作为全国最具规模、以市场导向、综合科技与制造服务的新型研发机构,我们非常有经验的专业团队,可以为中小企提供创新技术支援,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全方位为企业解决科技及生产痛点。行政长官访问生产力局期间,亦见证多个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成功案例。
一间中药厂代表分享他在生产力局利用先进技术支援及得到政府的新型工业化资助,开拓智能生产线,成功令包装产量增加一倍,人均生产量提升逾十倍,令生产线更具规模,亦可有效控制成本。另一间家居保安装置生产公司代表亦提及,看中香港具备简单税制同国际航运中心等优势,并且有政府资助同生产力局提供先进技术的组合式支援,吸引他们来香港设立智能生产线,大幅提升产能以及生产灵活度,有助业务增长。
在近期一次活动上,我认识到一间内地无人驾驶技术龙头企业,在生产力局支援下,技术符合本地应用需要及合规要求,兼且达到国际标准,令无人驾驶拖拉行李车可以在香港国际机场落地使用。这间企业已宣布将会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作为跳板,将业务拓展至世界各地。可以看到,香港是一个国际场景的示范点,落户香港是各类型企业达到国际标准、从而「走出去」的关键一步;亦方便他们集资,确保业务优势得以持续。
我们相信,透过新质生产力的指导作用,是可以在不同行业发挥、落实,增强竞争力。正因如此,我们成立了新质生产力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五大范畴专业服务,助力各行各业打造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策略。
生产力局更设立大湾区首个、规模最大的新质生产力展馆,展示先进制造科技与世界领先的「智能微工厂」成功案例,加强「香港制造」的品牌优势,通过新质生产力,全方位推动本地优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支持新兴产业落户香港。除了业界人士,新质生产力展馆亦欢迎公众预约参观,让市民以至社会各界了解到新质生产力同大家生活的关系。
生产力局亦全力配合施政报告提出要加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致力培育未来人才,为香港壮大创科人才库。我们辖下的生产力学院举办多元化课程,内容以实际应用、先进科技为主,「软硬兼施」协助企业员工保持市场竞争力。
我们一直紧贴业界需求及市场发展,推出六招全力撑中小企,包括提供线上学习平台vLearn课程、顾问及专业测试人员服务半价优惠。为了进一步支援中小企,生产力局「中小企资援组」同工业贸易署将于10月29日至30日在九龙塘生产力大楼合办「中小企资援组:政府资助与科技博览2024」,一站式为中小企解决营商痛点,想把握企业升级转型的黄金机会就千万不要错过。
在推动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框架下,我们欢迎业界充分利用生产力局提供的服务,我们亦会持续深化同本地、内地及国际科研机构合作优势,将科技成果转化,帮助更多国际、内地及本地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发挥「香港所长,国家所需」。
我们明白,要建立一个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环境及生态圈需要时间。我相信最重要是有国家、特区政府及业界的大力支持,香港已经有未来发展蓝图、行之有效的支援措施。只要我们有决心同埋继续发挥香港”Can Do”精神,我们一定很快就可以实现这个共同目标。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 陈祖恒
2024年10月26日

香港电台第一台

26/10/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