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香港家书

简介

GIST

主持人:公共事务组

《香港家书》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07/12/2024

MWYO青年办公室营运总监容德敏——生死教育与培养青少年正向思维

亲爱的女儿靖忻:

去年你刚过六岁生日不久,便突然收到太婆离世的消息,那是你第一次经历亲人的死亡。当我带你到灵堂向太婆告别的时候,确实很担心你的情绪。幸好有信仰令你比较容易接受,你平静地问我:「太婆是否在天堂等待我们?」回想起来,遗憾我不早些教导你怎样应对离别与死亡。我并非对此话题有避忌,而是不知如何展开讨论,让你明白。

若非近年MWYO青年办公室推动生死教育项目,我并不意会到自小练习失去的重要性。事实上,海外研究指出及早提供适当的生死教育,有助青少年以积极和正向的态度生活,提升生命的意义和满意度;增加同理心,多关心和善待别人;纾缓对死亡的负面情绪,减少焦虑。相反缺乏适当的生死教育,可能引致抑郁和焦虑,甚至出现自残、自杀或他杀等情况。

或许加强生死教育是能够减少青少年罹患情绪病和自杀的政策措施之一,但是香港的生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MWYO联同香港生死学协会,透过问卷了解中学生对生死的看法,并以对话模式探讨离别、死亡及生命意义。我们在两间中学共收到277份问卷,以及与26位学生对话。

问卷发现部分学生对生活感到无意义,对死亡有较强烈的恐惧和担忧。值得留意的是,分析发现心理健康和生命意义两者有关连,当学生心理健康自评分数越低,生命意义平均分越低。我们相信,如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正向思维,能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反之亦然。

我们亦从对话活动观察到学生藉着探讨离别和死亡去反思生命,例如有学生觉得:「生命系好重要嘅嘢,唔知道会唔会有第二次,唔知佢嘅长短。唯一知道嘅系喺生命当中体会唔同嘅嘢,就好似帮助别人,即系将我学到嘅嘢尽量去帮佢哋。」除了关心别人,学生亦表示:「最想做自己钟意嘅嘢⋯⋯我想活出自己,活得精彩。」也有学生分享:「现阶段想学业有进步,有自己嘅目标去完成⋯⋯而有健康嘅身体先可以学习。」在维持健康方面,有同学坦承:「成日通宵⋯⋯喺个过程都尽量休息下,唔好做残个身体。」更有学生答应:「要孝顺父母,每个月抽啲时间陪下佢哋,等佢哋唔好咁孤独。」

参与此项目的老师非常认同生死教育的重要性,既然无法避免死亡,便应该提早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可惜学校的人力和资源不足,老师也不善于教授生死题目。加上议题不受社会重视,政府及其他机构的相关资助甚少。我们在九月发表《香港中学生看生死研究》报告,整理问卷结果、对话效果,以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 教育局应修订《价值观教育课程架构》内容,加强离别以至死亡的元素;并制订指引,涵盖更多元、互动、深入探讨生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待社会接受程度更高之时,可将生命教育改为生死教育;

二) 为有意推行生死教育的老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形式可先以工作坊或讲座开始,由政府资助专业团体举办。政府更可资助大专院校增设生死教育课程,让准老师选修;

三) 现时由政府或其他团体推出的相关资助项目,可将内容和范围由生命教育扩展至生死教育,让学校和专业团体可申请。例如「优质教育基金」可增加生死教育为优先考虑主题,或在现有「正面价值观」主题下明确包括生死课题。

我们留意到政府近年致力培育青少年的正向思维,而生死教育正正可以加强他们的正向思维,并提升其精神健康,故此希望政府能采纳建议。

其后我们于10月举办为期四天的公众活动《练习失去-生死教育展览》,目的是透过工作坊让前线老师和社工认识坊间一些推动生死教育的项目,以带入日常工作中和青少年一起讨论生命价值;透过展览、导赏团、十多份关于失去的分享作品,让公众明白失去和死亡的话题并不是忌讳,大家可以公开地处理自己的哀伤。有时候把心底话说出来,更能够纾缓伤痛,以致减少治愈时间。

多谢靖忻在展览的其中一天担任小义工。我亦趁机与你分享,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无可避免会经历失去,无论是身边的人或事物。你会感到伤心和愤怒,但同时学懂珍惜。记得在场有一位妈妈一直聆听我们的对话,更问我应怎样教导小朋友面对失去?我告诉她,小朋友总会试过不见了心爱的擦胶、幼稚园毕业后和同学分别,甚至家里的植物枯萎了。作为家长,我们要打破所谓的禁忌,把握机会由浅入深与小朋友讨论发生的事、关心他们的感受、陪伴其练习失去。

阿女,上星期临睡前,你忽然问我为何人会死亡?我即时的反应是很理性地回答你:「人的身体会因为生病、意外、年老等原因不再发挥功能,医生也帮不了忙。」想不到你竟然回应:「还有的是天父希望我们知道人的时间有限,故此要更加爱锡爸爸妈妈,对同学好些。」我很欣慰,我们家的生死教育已经开始了。

爱你的母亲上
2024年12月7日

07/12/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温

CATCHUP
10 - 12
2024
香港电台第一台
X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研究部联席主管 水志伟——盛事经济的发展与潜力

主持人:公共事务组

*标题由编辑所加

各位关心香港体育发展的市民:

香港运动员近年来不断创造历史,本届巴黎奥运会一举夺得2金2铜,并首次连续两届奥运会中获得金牌;而港队在残奥会的成绩同样耀目,获得了 3 金4 银1 铜,共8面奖牌,创下多个历史性的时刻。与大家一样,作为当时凌晨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赛事直播的一员,见到香港健儿精彩的表现,于国际殿堂屡创佳绩,我感到十分鼓舞。同时,亦希望香港能举办更多大型国际体育盛事。这不仅能让香港运动员在主场有更多发挥所长的舞台,更能凝聚民心,鼓励社会关注香港长远的体育发展。

启德体育园将于明年初启用,作为香港历来最大型的综合性体育基建设施,其庞大的规模及先进的设施设计令世界各地的国际赛事主办方更愿意来港举办盛事,让更多、更大型的国际赛事落户香港。届时体育园将联动周边地区的餐厅、商户和酒店等,配合赛事推出一连串的体育娱乐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带动休闲娱乐及旅游业等产业,促进盛事经济的发展。

明年的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将移师启德,接下来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部分项目亦将于园内举行,加上政府成立了文体旅局以及盛事统筹协调组,现时以盛事为切入点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实在是集「天时地利人和」 。

政府自千禧年代以来,透过「精英化」、「盛事化」及「普及化」三方面发展体育产业,并自2021年起提出加入「专业化」及「产业化」的政策方向,以进一步推展本港体育发展。目前,香港在「盛事化」方面初见成果,2024年「M」品牌项目的种类日益多元,项目数量创新高,达到23个。政府最近公布的施政报告亦提出「建设国际体育盛事之都」,显示政府着力利用「盛事化」带动其他「四化」的发展。

其中,体育旅游是将「盛事化」连接到「产业化」中的重要一环。根据政府公布的数字,2024年将有超过210个盛事活动,文体旅局预计全年盛事活动可吸引约170万名访港旅客,带来72亿元的额外消费和43亿元的经济增长。

事实上,发展盛事以推动体育旅游已成为全球趋势。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为例,预计赛事吸引230至310万游客,总花费达26亿欧元。除了赛事期间,奥运前后也能带动旅游及相关行业,总共为巴黎带来67-111亿欧元的净收入。再以F1新加坡大奖赛为例,自2008年首次举办以来,海外观众平均花费约1.4万港元,累计带来20亿新加坡元的额外旅游收益。这些数据显示,体育盛事能够吸引高消费能力的旅客,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各地政府积极争取申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背后的驱动力正是源于其庞大的经济效益。

回顾本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可谓我们的旗舰盛事,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惠及本地酒店、餐饮及零售业。2024年,该赛事的海外门票销售量占42%,估算为我们带来3.2亿港元的经济效益,充分显示了体育盛事对经济的正面影响。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体育盛事经济。

要最大化盛事效益,加强本地宣传至关重要。日后的体育盛事,如能在主要交通干道旁、康文署场馆的幕墙和公共交通上进行更有效的宣传,达到铺天盖地的效果,定能让市民感受到盛事热烈的氛围。此外,政府可推动商界及调动社区资源,提供体育娱乐活动,包括嘉年华、现场表演、市集和互动游戏,为市民营造沉浸式的赛事氛围,让大家更愿意长期支持体育盛事产业。

在海外宣传方面,政府可考虑加强旅游发展局、贸易发展局及经济贸易办事处在体育盛事方面的推广。政府亦可加强宣传「体育+文艺+会议展览」的盛事组合,吸引更多海外旅客访港观赛,带动娱乐旅游。

除了政府,商界的支持同样重要。举办大型赛事通常需要大量资金,不少盛事(如新鸿基地产单车节和渣打马拉松)均由商界赞助和举办。商界的投入对于盛事宣传的效果立竿见影。例如,各大商场在奥运期间播放赛事直播,商厦幕墙为运动员加油的广告,均能提高市民对奥运赛事的关注。

市民不论是参加体育赛事(如:马拉松)、观赏世界级的赛事(如:国际七人榄球赛)或是纯粹支持本地队伍,大家的参与都是体育盛事成功的关键。商界若看到更多市民落力支持和投入,也会更愿意赞助和举办相关体育活动,从而吸引更多世界级赛事来到香港。

展望未来,随着启德体育园的启用以及更多盛事落户香港,对新一代体育管理和盛事管理人才的需求将愈发迫切。要长远配合体育盛事产业的高速发展,我们需要积极地丰富本地相关产业的人才库。

多所大学陆续增设与体育相关的课程。目前,香港有六所大学提供与体育有关的学士学位课程,其中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和都会大学开设了体育及康乐或盛事管理的专业,涵盖赛事活动的规划。课程深受年轻人欢迎,同时亦吸引多名退役运动员加入,助其转型开拓新赛道。这正是香港培养体育人才的良好开端,希望体育界与学界能透过更紧密的产学合作,透过提供更多本地及海外的实习机会,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体育盛事人才。

最后,希望政府、商界、学界及市民能够携手共建体育盛事之都,为本地运动员创造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带动体育、经济双轨发展!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研究部联席主管 水志伟

2024年11月9日

香港电台第一台

09/11/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