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由编辑所加
阿岷:
很久没有见面了,即使你我都在香港,但忙碌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让我们很少有机会见面。最近,香港掀起了运动产业发展的讨论,其中提到了运动仲裁这个主题,令我想起了你,因为你是一位资深的律师,又曾经是大学网球队的主力成员,现在仍积极参与律师会的网球比赛。我在美国留学时曾修读过一门运动与法律的课程,但运动的发展在过去二三十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每个社会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和背景。因此,我希望能与你交流一下,集思广益,在法律方面获得更丰富的理解,与时并进,使我在教学和研究方面能做得更好。
香港这几年的运动发展已进入新的世代,自2021年开始,香港在不同运动项目上的成绩,无论是在亚运、奥运、残奥、世界锦标赛还是亚洲锦标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当然源于2000年之后,香港在精英运动发展上的系统优化和人力资源不断增加,同时也建立在数代精英运动员的努力基础之上。但我想提出的是,在东京奥运至巴黎奥运这几年,成就了一个强烈的社会氛围。政府、民间及商业机构通过精英运动的明星效应,带动了全民健康生活的重视,催生了运动产业化和专业化时代的来临。在我个人看来,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若要成就运动产业化,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正如我国第一个世界单打冠军容国团所说:「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要推展运动产业化,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正视。首先,目前主要持分者各自为政,欠缺默契。我提议由文化体育旅游局担任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召集港协奥委、各运动总会和大型企业,制定出一套各主要持分者都能够接受,并且行之有效的文体旅发展计划,令文体旅能真正发挥协同效应。
另外,我观察到现时政府就体育发展欠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系统性发展计划。为鼓舞人心,我认为政府可以定立每五年的长期发展计划,让短期目标尽快实现,使大家对这个计划充满信心,从而让中长期的目标获得社会的信任及持续的资源。
在产学研方面,我认为目前运作的效果仍未能全面发挥。假如政府可以增加运动科学和运动产业的研究资金,鼓励大学将运动科学研究结果转化应用于运动表现提升与大众健康两方面,一定大有帮助!
至于运动总会的管治架构同运作亦需要与时并进,提升效果与效率。港协暨奥委会日前发布《机构管治守则》,为属会提供指引。我提议政府亦可尽快启动运动同法律的知识推广,举办工作坊、研讨会及国际会议,让相关的运动与法律从业人员同行政人员在知识和操守方面得到提升,这样就能够在未来两三年内提升运动总会管治架构和运作的诚信度、合理性、公平性、透明度及问责能力。
提到管治,必须要有法可依。因此,最近香港李家超特首在刚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提到发展香港运动仲裁的可行性,这将是加速推动运动产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相信你还记得在过去一年中发生过几起运动界的争议事件,包括代表港队的参赛资格、总会运用政府资源、国歌国旗事件、美斯事件等。其实在过去三十年,香港也发生过不同类型运动与法律相关的事件,例如运动的创伤与赔偿、涉及运动员奖金的行政纠纷、运动员选拔机制以及运动总会委员的更替机制等。在过去两年成立文体旅局之后,运动产业化已经成为香港运动发展的火车头。我预期在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与运动相关的专利权、肖像权、商标法、赞助合约、场地及器材管理、劳工权益、反垄断法及雇佣法必将接踵而来。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迎接这个运动产业化时代的到来,否则我们将会乱了阵脚,未能好好利用这个机会。
要解决过往多年遗留下来的问题,其复杂性不言而喻,必须以法为依归,根据合法合理的逻辑,以及个别运动项目与历史的独特性来处理。同时,我建议先处理那些大是大非、明显不合逻辑及社会需要的问题,作出纠正,这样大家的争议便会减少,相关持分者也会逐渐熟悉并接受以运动法理来解决争拗。最终,运动法律将成为解决运动争议的机制,推动运动产业迈向成熟。
环顾国际有关运动仲裁的发展,自1984年成立于瑞士洛桑的国际体育仲裁法庭最具规模,在纽约和悉尼均设有分部。在亚洲方面,日本、泰国和马来西亚已经设立了运动仲裁机构。内地方面,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处理与运动相关的法律事件。虽然亚洲其他地区已开展了运动仲裁机构,但香港在国际化及法律人才方面都有优势,加上其他基建及金融配套设施,我相信香港可以后发先至,成为亚洲在运动仲裁方面的重镇。
总体而言,香港在运动产业发展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现在正迎来最佳时机。我相信在具备各方条件的基础上,加上专业人士的热诚推动,成功指日可待。
阿岷,以上是我对运动产业发展及运动仲裁的一些分析和见解。凭借你对运动和法律的认知,请与我分享你的看法和建议,期待你的回覆。祝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刘永松
2024年11月30日
主持人:公共事务组
*标题由编辑所加
欣欣:
天气转冷,你那边快下雪了,出入要注意保暖啊!最近听你说,有人请你去派对,期间有人吃一种叫Molly的毒品,事后你已经疏远那些人,你懂得选择朋友、管理好生活,我为你感到骄傲和欣慰。
今时今日,毒品真的随时出现在青少年身边,作为父母,真的防不胜防。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最近香港这边,很多人谈论一种坊间称为「太空油」、学生称为「油仔」的麻醉诱导药 ─ 依托咪酯?我入行二十年,见证很多不同毒品流行的过程,从未见过一种药可以那么广泛被年轻人接受,传播速度那么快、那么广。依托咪酯兴起只是短短一两年,就已经超越其他毒品成为被呈报第三位最常被年轻人滥用的物质。而这种物质的成瘾性、隐蔽性、普及化、年轻化、危险性都让我特别担心。依托咪酯的药效来得快也去得快,不够一分钟就上头,十分钟左右就退却,快来快去的药性,让人很想追着吸,成瘾性极高,让我联想肆虐美国几十年的霹雳可卡因。依托咪酯药效来得快,令人容易突然失去知觉,例如会跌出马路、驾驶失控,甚至被偷东西、性侵,今年8月,就有一位13岁少女怀疑吸食依托咪酯后被强奸;而今年内,已经有三宗怀疑因吸食依托咪酯而死亡的事故。另一方面,药效散得快,当事人有时被送进急症室或者校务处,很快又苏醒离开,减低受助机会。依托咪酯传播得那么快、那么广,是因为电子烟这个载体。电子烟外型时尚,有多种款式、颜色、几千种气味,也方便携带和收藏,放进书包、在街上吸,都不容易被人察觉或觉得碍眼。电子烟可以盛载依托咪酯,也可以盛载其他成瘾物质和毒品。我担心,依托咪酯热潮只是以电子烟和加热烟吸毒潮流的开始。
我服务的社区药物教育辅导会(CDAC)曾经在2019年在多所学校进行学生使用电子烟情况调查,非常关注电子烟在年轻人当中快速广泛传播带来的问题。所以,我们很欣赏禁毒处就依托咪酯问题反应迅速,支持政府立法将依托咪酯列为危险药物。不过,政府或者须留意,依托咪酯在有些邻近地方是以粉末混入烟草,以加热烟或卷烟吸食,就算禁了电子烟和加热烟的管有和使用,香港市面上仍然有很多非电子加热的烟具产品,怎样禁呢?此外,丙帕酯化学结构和药性都好像依托咪酯,另外,在美国流行、让Michael Jackson中毒致死的丙泊酚Propofol药性也很像丙帕酯和依托咪酯,是否都应该一并管制呢?
社会声音支持政府立法,固然是好事,但有社会声音认为,立了法,就可以防止青少年吸毒。究竟是否可以做到呢?我们不妨看看香港毒品历史。海洛英被列为毒品超过半个世纪,仍然是最多被呈报吸毒者吸食的毒品;氯胺酮被列为毒品后十年,仍然是最多年轻人吸食的毒品。依托咪酯被列为毒品之后,是否就不会再流行?我们又不妨看看联合国的新兴毒品名单,依托咪酯只是芸芸新兴毒品之一,新兴毒品日新月异,很多还未流入香港,这些又怎么禁呢?希望社会不要过度简单地看吸毒问题,仔细点看更深层的吸毒原因。1980年代美国总统列根的太太在美国推行「Just say no只须说不运动」,她教导年轻人,有人给你毒品,你只须说不。不过,研究发现原来有些青少年没能够向朋辈说不,而选择吸毒,是因为他们自我价值感低、欠缺自信、家庭关系欠佳,有自我认同危机,所以需要吸毒朋辈认同。香港《药物滥用资料中央档案室》呈报数字显示,21岁以下吸毒者吸毒最主要原因是「受朋辈影响/想同朋辈打成一片」,但仔细点看青少年为什么再次吸毒,就会发现「解闷/情绪低落/压力」都是最主要原因。另一个重要官方数字《学生服用药物情况调查》显示,「好奇」是高小学生、中学生和专上学生首次吸毒的最主要原因,但仔细点看曾吸毒学生为什么继续吸毒,就会发现「减轻压力」是中学生和专上学生吸毒的最主要原因。以我观察,有些青少年或会因为好奇或朋辈影响而尝试毒品,但背后推动青少年继续吸毒、戒毒后重吸的,通常与情绪和压力有关,导致这些情绪和压力的原因,需要仔细点看,才能够对症下药。有社会学家以「normalisation广泛化」描述最近几十年吸毒现象,吸毒人士不再只限于黑社会、社会低下阶层、无业人士了,在职、在学、中产以至富裕家庭出身的都吸毒,当中原因,可能与更广泛社会阶层在不同形式上都承受更大压力,而家庭和学校的传统防御功能减弱有关。
无论如何,新兴毒品不断推陈出新,资讯技术发达,按一下电话毒品就送到门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算我们有根神仙棒,可以变走世界上所有毒品,甚至连烟酒也变走,心灵空虚、精神痛苦、而又未能发展出有效应对压力同解决问题技巧的人,仍然会沉迷电子游戏、赌博、看电视剧、看社交媒体、购物,这些成瘾行为都不犯法,无法透过法律阻止,但带来的总社会成本和身心健康负担绝不低于吸毒,社会各界应该将着眼点由个别新兴毒品,深化至成瘾行为的预防,加强香港市民的「成瘾抵抗力」。
我们这代人花了几十年协助戒毒康复、预防吸毒,我听你说你想攻读神经心理科学,帮助有需要的人,我真的很欣慰,期望下一代继续研发更有效预防吸毒、协助戒毒康复的技术和方法,让新兴毒品无论怎样日新月异,社会上的人都不再需要毒品,不再受毒品的祸害。你努力的同时,也要记住照顾好身心健康,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啊!
爸爸
2024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