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
最近好吗?数年前,原本相约在温哥华聚一聚,但因疫情不得不取消。其后我接任香港国际航空学院校长一职,工作繁忙,始终未暇成行,只能透过视讯与你联系,至今仍未能当面一晤,实在遗憾。
说起香港国际航空学院,你离港多年,或许感到陌生,但这正是香港航空业近年来一项极具意义的发展。我在航空业多年来的工作,见过行业高低起伏,相信若要让本地航空业稳步前行,唯有建立属于香港自己的航空人才培训网络,方能在面对未来挑战时具备更强的韧性与竞争力,并带动香港及区域航空业的可持续发展。香港国际航空学院作为本港首间民航学院,正是为此而设。自2016年成立以来,我们开办多项获国际认可及认证的航空相关课程,致力培育青年、提供拓展事业机会,并矢志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民航培训中心,为航空业建立稳定而优质的人才储备。
疫情期间,全球航空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许多资深从业员因行业停摆而离职或转行,导致严重的人才流失。但低谷过后,香港以至区域的航空业再度昂首阔步,充满机遇。根据飞机制造商的预测,未来20年全球将需要额外67万名机师及70万名飞机维修人员 。仅中国内地与东南亚地区,这两大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便超过40万人。因此,航空学院肩负起育才留员的重任,致力培训各范畴的专业人员,增强本地航空业的软实力。
你清楚知道,我多年来都希望培训更多本地优质机师,而我这个希望快将迎来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航空学院2023年开办《见习机师培训课程》,至今已开办了7班,正在培育超过120名本地民航机师,下个月即将迎来第8班学员。而首班学员已进入课程的最后阶段,快将毕业,我非常期待他们正式成为民航机师。也许,你下次回来的时候,就是乘坐他们驾驶的航班。
不知不觉,我在航空业工作已经超过40年。多年来,接触到行业各范畴的同僚,尽管大家的岗位不同,但奋力向前的决心却是大同小异。现在身为香港国际航空学院的校长,我更深刻体会到,我们的责任并非止于知识传授与技术训练,更要全面提升航空业界的专业精神与国际视野。因此,学院一直持续优化课程的阔度和深度,让不同阶段、不同背景的人才,都能按志趣与所需,规划属于自己的航空业生涯。
学院今年将推出与英国一所著名大学合办的《航空管理荣誉理学士》衔接学位课程。这课程意义深重,不但满足了航空业同侪可留在机场岛深造的殷切期望,更完整了学院的升学阶梯,提供清晰的路径。不论是有志加入航空业的高中毕业生、或已是航空业的同侪,都可以拾级而上,由《航空营运文凭》,升读专业文凭课程,再衔接到学位课程,大约五年时间便可取得大学学位,期间更可赚取工作经验,有助事业更上一层楼。
与此同时,学院继续与本地及海外著名学府合办高等学历的课程,为业界提供留港深造的机会。例如,我们将于今年9月开办《航空安全管理高等硕士》课程,这是我们与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学院合办的第二个项目。课程获国际民航组织及法国民航局支持,我相信能凝聚香港、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航空专才,培养具战略视野与实务能力的领袖,以更具前瞻性的触觉,带领各国提升航空安全。
航空学院校长这岗位,令我对「学无止境」更有深切的体会。人人都应有一颗好学向上之心,时时充实自我。今时今日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尤其近年香港与内地积极发展「低空经济」,为航空业注入崭新动能。我和学院及业界都要与时并进,学院将参考国际与内地的经验,筹划相关课程,希望培育能掌握低空技术、管理与创新应用的未来航空专才。上月,我亦到访了上海中国商飞公司,并进行了工作座谈,希望能把国产客机C919的维修培训带来香港。
面对未来,或许会存在不确定性。但我仍记得曾与你分享过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一句话:「当诸事不顺时,记住,飞机总是逆风而行的,而不是顺风起飞。」愿我们都继续怀着这份热忱,逆风而上,飞向更高远的未来。
祝身体安康,盼你我早日相聚。
天柱
2025年7月12日
主持人:公共事务组
*标题由编辑所加
阿岷:
很久没有见面了,即使你我都在香港,但忙碌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让我们很少有机会见面。最近,香港掀起了运动产业发展的讨论,其中提到了运动仲裁这个主题,令我想起了你,因为你是一位资深的律师,又曾经是大学网球队的主力成员,现在仍积极参与律师会的网球比赛。我在美国留学时曾修读过一门运动与法律的课程,但运动的发展在过去二三十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每个社会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和背景。因此,我希望能与你交流一下,集思广益,在法律方面获得更丰富的理解,与时并进,使我在教学和研究方面能做得更好。
香港这几年的运动发展已进入新的世代,自2021年开始,香港在不同运动项目上的成绩,无论是在亚运、奥运、残奥、世界锦标赛还是亚洲锦标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当然源于2000年之后,香港在精英运动发展上的系统优化和人力资源不断增加,同时也建立在数代精英运动员的努力基础之上。但我想提出的是,在东京奥运至巴黎奥运这几年,成就了一个强烈的社会氛围。政府、民间及商业机构通过精英运动的明星效应,带动了全民健康生活的重视,催生了运动产业化和专业化时代的来临。在我个人看来,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若要成就运动产业化,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正如我国第一个世界单打冠军容国团所说:「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要推展运动产业化,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正视。首先,目前主要持分者各自为政,欠缺默契。我提议由文化体育旅游局担任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召集港协奥委、各运动总会和大型企业,制定出一套各主要持分者都能够接受,并且行之有效的文体旅发展计划,令文体旅能真正发挥协同效应。
另外,我观察到现时政府就体育发展欠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系统性发展计划。为鼓舞人心,我认为政府可以定立每五年的长期发展计划,让短期目标尽快实现,使大家对这个计划充满信心,从而让中长期的目标获得社会的信任及持续的资源。
在产学研方面,我认为目前运作的效果仍未能全面发挥。假如政府可以增加运动科学和运动产业的研究资金,鼓励大学将运动科学研究结果转化应用于运动表现提升与大众健康两方面,一定大有帮助!
至于运动总会的管治架构同运作亦需要与时并进,提升效果与效率。港协暨奥委会日前发布《机构管治守则》,为属会提供指引。我提议政府亦可尽快启动运动同法律的知识推广,举办工作坊、研讨会及国际会议,让相关的运动与法律从业人员同行政人员在知识和操守方面得到提升,这样就能够在未来两三年内提升运动总会管治架构和运作的诚信度、合理性、公平性、透明度及问责能力。
提到管治,必须要有法可依。因此,最近香港李家超特首在刚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提到发展香港运动仲裁的可行性,这将是加速推动运动产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相信你还记得在过去一年中发生过几起运动界的争议事件,包括代表港队的参赛资格、总会运用政府资源、国歌国旗事件、美斯事件等。其实在过去三十年,香港也发生过不同类型运动与法律相关的事件,例如运动的创伤与赔偿、涉及运动员奖金的行政纠纷、运动员选拔机制以及运动总会委员的更替机制等。在过去两年成立文体旅局之后,运动产业化已经成为香港运动发展的火车头。我预期在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与运动相关的专利权、肖像权、商标法、赞助合约、场地及器材管理、劳工权益、反垄断法及雇佣法必将接踵而来。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迎接这个运动产业化时代的到来,否则我们将会乱了阵脚,未能好好利用这个机会。
要解决过往多年遗留下来的问题,其复杂性不言而喻,必须以法为依归,根据合法合理的逻辑,以及个别运动项目与历史的独特性来处理。同时,我建议先处理那些大是大非、明显不合逻辑及社会需要的问题,作出纠正,这样大家的争议便会减少,相关持分者也会逐渐熟悉并接受以运动法理来解决争拗。最终,运动法律将成为解决运动争议的机制,推动运动产业迈向成熟。
环顾国际有关运动仲裁的发展,自1984年成立于瑞士洛桑的国际体育仲裁法庭最具规模,在纽约和悉尼均设有分部。在亚洲方面,日本、泰国和马来西亚已经设立了运动仲裁机构。内地方面,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处理与运动相关的法律事件。虽然亚洲其他地区已开展了运动仲裁机构,但香港在国际化及法律人才方面都有优势,加上其他基建及金融配套设施,我相信香港可以后发先至,成为亚洲在运动仲裁方面的重镇。
总体而言,香港在运动产业发展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现在正迎来最佳时机。我相信在具备各方条件的基础上,加上专业人士的热诚推动,成功指日可待。
阿岷,以上是我对运动产业发展及运动仲裁的一些分析和见解。凭借你对运动和法律的认知,请与我分享你的看法和建议,期待你的回覆。祝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刘永松
2024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