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香港家书

简介

GIST

主持人:公共事务组

《香港家书》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18/01/2025

香港大学护理学院助理教授骆月云——与妈妈同行喂哺母乳和育儿之路

亲爱的新手妈妈:

恭喜你做妈咪了!做妈妈的路上会有一些挑战,但是不用怕,有很多人愿意陪伴你走这条路。

有些人以为照顾宝宝和喂哺母乳是妈妈自己一个人的事,其实这是误解。近年,香港有越多越多公司,商场、餐厅、以至公共场所,都变得婴儿友善。社会上亦有越来越多资源,教导爸爸、亲朋好友、 上司同事,如何用不同方法,帮助妈妈。 所以妈妈的育儿之路,绝不孤单。

相信不少香港妈妈在育儿路上,普遍都会面临一些挑战。如果你遇到以下的困难,先不需要怪责自己。

根据卫生署「2023年母乳喂哺调查」显示,有部分妈妈对喂哺母乳有不少疑问,或者觉得自己掌握不到喂奶技巧,有些则认为家庭成员的支持不足,亦有不少妈妈在生育后会选择重返职场,感到工作间的支持不足。

事实上,妈妈要平衡育儿和个人工作,实在不容易。所幸香港政府和不少公司,近年有不少「招数」帮助妈妈,例如现时职场上有「有薪产假」。在2020年,香港的法定有薪产假由10周增至14周。

根据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及护理学院的研究, 延长有薪产假有助减少妈妈产后忧郁的症状,及减少新手妈妈的情绪干扰。即使只是稍微延长有薪产假,对妈妈的心理健康也有显著益处。延长产假后分娩的妈妈更大机会重返职场,而不是辞职或者成为全职妈妈。

虽然延长产假带来正面影响,但我们明白香港妈妈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不容忽视,需要更多帮助。我们建议政策制订者应考虑将有薪产假延长至符合国际标准,以进一步改善在职妈妈的心理健康,保留女性劳动力。

另外,妈妈如果选择回归职场后持续喂哺母乳,有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就是定时泵奶,以维持奶量,同时避免塞奶。泵出的母乳需要冷藏,让你下班后带回家给宝宝。

我们鼓励你,主动、提前找雇主坐下来谈一谈,让他们了解你的需要,商讨工作时间,例如一天内提供两次泵奶时间,每次半小时。为期最少一年。提前询问可否使用公司设备:例如要使用雪柜,冷藏母乳。有稳定电源,为奶泵充电。

提前与雇主商讨的好处是,万一公司未够提供设备,你都有足够时间预先准备冰袋、充电器等物品,让自己安心育儿,减低压力。

我们明白部分妈妈未必有独立办公室,公司亦未必有足够空间增设独立育婴间,但妈妈仍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持续泵奶,不需要立即放弃喂哺母乳。例如灵活运用房间,或者使用屏风、围板、窗帘,临时创造一个私稳度高的空间,安心泵奶。

你可能会担心,万一公司连临时泵奶的空间都没有,怎么办?如果在假日需要外出,宝宝突然肚饿,需要喂奶,或者换片,又怎么办?不用怕。

现时,越来越多商场和机构都增设了育婴室,妈妈可以安心喂哺、泵奶、换片等。为了方便妈妈外出时可以随时随喂哺和照顾宝宝,香港大学护理学院研发了「母乳GPS」手机应用程式。

你可以搜寻全港所有母乳喂哺设施及母乳友善场所,并可以按个人需要及喜好,寻找最接近自己的设施。场所包括商场、店铺、食肆、公共交通工具、医院及诊所、商业及政府楼宇、社区设施等。资料库纪录了超过六百个设施和场所,而我们亦持续更新资料。

另外,程式设有一个上载资料的功能,用家如果发现新的设施,或者原有设施的开放时间改变,可以上载最新相片和资讯。我们的团队会更新资料库,集合所有用家和公众的力量,提供最全面的支援,让妈妈的育儿之路走得更畅顺。

除了搜寻设施的功能外,此程式亦包含「婴儿成长日志」功能,让你记录日常照顾宝宝的不同范畴,包括喂食、泵奶、换片、睡眠,以及婴幼儿的发育进度。

母乳GPS程式由推出至今,已有超过一万五千次下载。此程式完全免费,欢迎所有妈妈使用。其实除了妈妈,我们亦非常鼓励和欢迎所有家庭成员,以及公众下载此程式。例如明天妈妈你将会出门,你可以邀请亲朋戚友帮忙计划行程,预先查询目的地附近的育婴室,或者拣选母乳友善餐厅。

为了让妈妈无论去到哪儿都可以安心喂哺,我们持续向公司和机构提供免费员工培训,让他们了解母乳妈妈的需要,以及如何提供实际协助。

过去数年,已有超过50间机构完成培训,成为母乳友善场所。妈妈可以在母乳GPS上找到这些商场和餐厅。这些机构的员工都乐于为你提供协助,让你出门更放心。

我们过去接触过很多妈妈,明白她们对育儿和喂哺母乳有很多疑问。妈妈不用担心,我们全力支持你。香港大学护理学院每月定期举办免费网上母乳工作坊,由护士和国际认证泌乳顾问示范正确喂哺技巧,分享如果何预备回归职场,即场解答你的疑问。我们亦非常欢迎你邀请丈夫、家人一起出席,让他们了解自己可以如何帮助你。

这个工作坊至今已有超过3200位孕妇和母乳妈妈参加,有妈妈不止参加一次,亦有不少爸爸和奶奶一起参与。

我们每星期亦会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和网站分享喂哺小贴士,和最新的学术研究结果。欢迎你搜寻「母乳GPS」,Follow我们,即时收到最新资讯。

我们乐意和所有妈妈同行。由怀孕、喂哺的路上,希望妈妈不会孤单。我们亦希望借此机会,向妈妈以外的听众呼吁,大家一起支持妈妈和家庭。任何人都可以出一分力,共建一个婴儿友善、母乳友善的社区。

香港大学护理学院
骆月云教授
2025年1月18日

18/01/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温

CATCHUP
11 - 01
2024 - 2025
香港电台第一台
X

MWYO青年办公室营运总监容德敏——生死教育与培养青少年正向思维

主持人:公共事务组

亲爱的女儿靖忻:


去年你刚过六岁生日不久,便突然收到太婆离世的消息,那是你第一次经历亲人的死亡。当我带你到灵堂向太婆告别的时候,确实很担心你的情绪。幸好有信仰令你比较容易接受,你平静地问我:「太婆是否在天堂等待我们?」回想起来,遗憾我不早些教导你怎样应对离别与死亡。我并非对此话题有避忌,而是不知如何展开讨论,让你明白。


若非近年MWYO青年办公室推动生死教育项目,我并不意会到自小练习失去的重要性。事实上,海外研究指出及早提供适当的生死教育,有助青少年以积极和正向的态度生活,提升生命的意义和满意度;增加同理心,多关心和善待别人;纾缓对死亡的负面情绪,减少焦虑。相反缺乏适当的生死教育,可能引致抑郁和焦虑,甚至出现自残、自杀或他杀等情况。


或许加强生死教育是能够减少青少年罹患情绪病和自杀的政策措施之一,但是香港的生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MWYO联同香港生死学协会,透过问卷了解中学生对生死的看法,并以对话模式探讨离别、死亡及生命意义。我们在两间中学共收到277份问卷,以及与26位学生对话。


问卷发现部分学生对生活感到无意义,对死亡有较强烈的恐惧和担忧。值得留意的是,分析发现心理健康和生命意义两者有关连,当学生心理健康自评分数越低,生命意义平均分越低。我们相信,如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正向思维,能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反之亦然。


我们亦从对话活动观察到学生藉着探讨离别和死亡去反思生命,例如有学生觉得:「生命系好重要嘅嘢,唔知道会唔会有第二次,唔知佢嘅长短。唯一知道嘅系喺生命当中体会唔同嘅嘢,就好似帮助别人,即系将我学到嘅嘢尽量去帮佢哋。」除了关心别人,学生亦表示:「最想做自己钟意嘅嘢⋯⋯我想活出自己,活得精彩。」也有学生分享:「现阶段想学业有进步,有自己嘅目标去完成⋯⋯而有健康嘅身体先可以学习。」在维持健康方面,有同学坦承:「成日通宵⋯⋯喺个过程都尽量休息下,唔好做残个身体。」更有学生答应:「要孝顺父母,每个月抽啲时间陪下佢哋,等佢哋唔好咁孤独。」

参与此项目的老师非常认同生死教育的重要性,既然无法避免死亡,便应该提早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可惜学校的人力和资源不足,老师也不善于教授生死题目。加上议题不受社会重视,政府及其他机构的相关资助甚少。我们在九月发表《香港中学生看生死研究》报告,整理问卷结果、对话效果,以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 教育局应修订《价值观教育课程架构》内容,加强离别以至死亡的元素;并制订指引,涵盖更多元、互动、深入探讨生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待社会接受程度更高之时,可将生命教育改为生死教育;

二) 为有意推行生死教育的老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形式可先以工作坊或讲座开始,由政府资助专业团体举办。政府更可资助大专院校增设生死教育课程,让准老师选修;

三) 现时由政府或其他团体推出的相关资助项目,可将内容和范围由生命教育扩展至生死教育,让学校和专业团体可申请。例如「优质教育基金」可增加生死教育为优先考虑主题,或在现有「正面价值观」主题下明确包括生死课题。


我们留意到政府近年致力培育青少年的正向思维,而生死教育正正可以加强他们的正向思维,并提升其精神健康,故此希望政府能采纳建议。


其后我们于10月举办为期四天的公众活动《练习失去-生死教育展览》,目的是透过工作坊让前线老师和社工认识坊间一些推动生死教育的项目,以带入日常工作中和青少年一起讨论生命价值;透过展览、导赏团、十多份关于失去的分享作品,让公众明白失去和死亡的话题并不是忌讳,大家可以公开地处理自己的哀伤。有时候把心底话说出来,更能够纾缓伤痛,以致减少治愈时间。


多谢靖忻在展览的其中一天担任小义工。我亦趁机与你分享,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无可避免会经历失去,无论是身边的人或事物。你会感到伤心和愤怒,但同时学懂珍惜。记得在场有一位妈妈一直聆听我们的对话,更问我应怎样教导小朋友面对失去?我告诉她,小朋友总会试过不见了心爱的擦胶、幼稚园毕业后和同学分别,甚至家里的植物枯萎了。作为家长,我们要打破所谓的禁忌,把握机会由浅入深与小朋友讨论发生的事、关心他们的感受、陪伴其练习失去。


阿女,上星期临睡前,你忽然问我为何人会死亡?我即时的反应是很理性地回答你:「人的身体会因为生病、意外、年老等原因不再发挥功能,医生也帮不了忙。」想不到你竟然回应:「还有的是天父希望我们知道人的时间有限,故此要更加爱锡爸爸妈妈,对同学好些。」我很欣慰,我们家的生死教育已经开始了。

爱你的母亲上
2024年12月7日

香港电台第一台

07/12/2024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