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新手妈妈:
恭喜你做妈咪了!做妈妈的路上会有一些挑战,但是不用怕,有很多人愿意陪伴你走这条路。
有些人以为照顾宝宝和喂哺母乳是妈妈自己一个人的事,其实这是误解。近年,香港有越多越多公司,商场、餐厅、以至公共场所,都变得婴儿友善。社会上亦有越来越多资源,教导爸爸、亲朋好友、 上司同事,如何用不同方法,帮助妈妈。 所以妈妈的育儿之路,绝不孤单。
相信不少香港妈妈在育儿路上,普遍都会面临一些挑战。如果你遇到以下的困难,先不需要怪责自己。
根据卫生署「2023年母乳喂哺调查」显示,有部分妈妈对喂哺母乳有不少疑问,或者觉得自己掌握不到喂奶技巧,有些则认为家庭成员的支持不足,亦有不少妈妈在生育后会选择重返职场,感到工作间的支持不足。
事实上,妈妈要平衡育儿和个人工作,实在不容易。所幸香港政府和不少公司,近年有不少「招数」帮助妈妈,例如现时职场上有「有薪产假」。在2020年,香港的法定有薪产假由10周增至14周。
根据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及护理学院的研究, 延长有薪产假有助减少妈妈产后忧郁的症状,及减少新手妈妈的情绪干扰。即使只是稍微延长有薪产假,对妈妈的心理健康也有显著益处。延长产假后分娩的妈妈更大机会重返职场,而不是辞职或者成为全职妈妈。
虽然延长产假带来正面影响,但我们明白香港妈妈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不容忽视,需要更多帮助。我们建议政策制订者应考虑将有薪产假延长至符合国际标准,以进一步改善在职妈妈的心理健康,保留女性劳动力。
另外,妈妈如果选择回归职场后持续喂哺母乳,有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就是定时泵奶,以维持奶量,同时避免塞奶。泵出的母乳需要冷藏,让你下班后带回家给宝宝。
我们鼓励你,主动、提前找雇主坐下来谈一谈,让他们了解你的需要,商讨工作时间,例如一天内提供两次泵奶时间,每次半小时。为期最少一年。提前询问可否使用公司设备:例如要使用雪柜,冷藏母乳。有稳定电源,为奶泵充电。
提前与雇主商讨的好处是,万一公司未够提供设备,你都有足够时间预先准备冰袋、充电器等物品,让自己安心育儿,减低压力。
我们明白部分妈妈未必有独立办公室,公司亦未必有足够空间增设独立育婴间,但妈妈仍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持续泵奶,不需要立即放弃喂哺母乳。例如灵活运用房间,或者使用屏风、围板、窗帘,临时创造一个私稳度高的空间,安心泵奶。
你可能会担心,万一公司连临时泵奶的空间都没有,怎么办?如果在假日需要外出,宝宝突然肚饿,需要喂奶,或者换片,又怎么办?不用怕。
现时,越来越多商场和机构都增设了育婴室,妈妈可以安心喂哺、泵奶、换片等。为了方便妈妈外出时可以随时随喂哺和照顾宝宝,香港大学护理学院研发了「母乳GPS」手机应用程式。
你可以搜寻全港所有母乳喂哺设施及母乳友善场所,并可以按个人需要及喜好,寻找最接近自己的设施。场所包括商场、店铺、食肆、公共交通工具、医院及诊所、商业及政府楼宇、社区设施等。资料库纪录了超过六百个设施和场所,而我们亦持续更新资料。
另外,程式设有一个上载资料的功能,用家如果发现新的设施,或者原有设施的开放时间改变,可以上载最新相片和资讯。我们的团队会更新资料库,集合所有用家和公众的力量,提供最全面的支援,让妈妈的育儿之路走得更畅顺。
除了搜寻设施的功能外,此程式亦包含「婴儿成长日志」功能,让你记录日常照顾宝宝的不同范畴,包括喂食、泵奶、换片、睡眠,以及婴幼儿的发育进度。
母乳GPS程式由推出至今,已有超过一万五千次下载。此程式完全免费,欢迎所有妈妈使用。其实除了妈妈,我们亦非常鼓励和欢迎所有家庭成员,以及公众下载此程式。例如明天妈妈你将会出门,你可以邀请亲朋戚友帮忙计划行程,预先查询目的地附近的育婴室,或者拣选母乳友善餐厅。
为了让妈妈无论去到哪儿都可以安心喂哺,我们持续向公司和机构提供免费员工培训,让他们了解母乳妈妈的需要,以及如何提供实际协助。
过去数年,已有超过50间机构完成培训,成为母乳友善场所。妈妈可以在母乳GPS上找到这些商场和餐厅。这些机构的员工都乐于为你提供协助,让你出门更放心。
我们过去接触过很多妈妈,明白她们对育儿和喂哺母乳有很多疑问。妈妈不用担心,我们全力支持你。香港大学护理学院每月定期举办免费网上母乳工作坊,由护士和国际认证泌乳顾问示范正确喂哺技巧,分享如果何预备回归职场,即场解答你的疑问。我们亦非常欢迎你邀请丈夫、家人一起出席,让他们了解自己可以如何帮助你。
这个工作坊至今已有超过3200位孕妇和母乳妈妈参加,有妈妈不止参加一次,亦有不少爸爸和奶奶一起参与。
我们每星期亦会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和网站分享喂哺小贴士,和最新的学术研究结果。欢迎你搜寻「母乳GPS」,Follow我们,即时收到最新资讯。
我们乐意和所有妈妈同行。由怀孕、喂哺的路上,希望妈妈不会孤单。我们亦希望借此机会,向妈妈以外的听众呼吁,大家一起支持妈妈和家庭。任何人都可以出一分力,共建一个婴儿友善、母乳友善的社区。
香港大学护理学院
骆月云教授
2025年1月18日
主持人:公共事务组
*标题由编辑所加
Anna:
感谢十一月于苏黎世探访你和Amin时的盛情款待,安排我参观FiBL有机农业研究所更譲我了解到欧盟和瑞士政府对有机农业的大力支持,在超市售卖的蔬果大部分都是有机,传统农耕只是小农在营运,这个成绩全赖消费者的支持和相关农业政策的扶助,香港真的要向瑞士多多学习。
反观香港的有机农业,自2000年起由民间团体和渔农自然护理处积极推动下为香港农业带来了新篇章,可以称之为香港农业的文艺复兴。这个可以由有机资源中心认证的有机农场数目印证出来,由2005年开始认证,并于2016年达到最高峰的149个认证农场。正值这个时候前特首梁振英先生于2016年底制订了香港有史以来第一个新农业政策,内容除了设立可持绩农业发展基金和建立农业园,亦提出了农业优先区以解决香港农业面对的困境,为香港农业打了一支强心针,业界亦期望香港农业自此会有一番新景象。
很可惜自2016年后,中心的认证数目不升反跌,到2024年底只有121个农场,持续下跌18%。回顾过去八年,有机农民面对的不单只是疫情而引起的疲弱市场,亦要面对气候变化影响收成,加上北部大都会的发展,地主自然利之所在,将农地收回,期望改作其他用途。面对不稳定的前景,试问农民又怎会投资在长远设施呢!2024全年就有16个获认证有机农场退出认证系统,其中31%是因收地而退出;反映农地供应是问题的征结。
环境及生态局于2023年底公布了《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规划特区政府和业界对本地渔农业持续发展的愿景和量化工作目标,为新农业政策订下行动指标和时间表。蓝图明确订定香港未来15年农产品增产4倍的目标,亦提出了农业优先区这个构思,源于香港农埸在没有规划下零散地分布在新界乡郊,形成不到一个达规模的农区格局,以致难以提供道路基础设施,导致单位生产成本高昂,从经济角度来看农民很难获得合理回报,大部分农友唯有艰苦经营,流失率日益严重。
早在十年前我已跟一些有心的农友寻找农场集中的农区建立合作社形式的农业优先区,但没有政策的支持,加上农友各自为政的心态,确实难以推动。去年底,我喜见生态与环境局发布将优质农地界定为农业优先区的建议,界定 37 个农业优先区,共涉及约 980 公顷土地,其中约 760 公顷拟用作农耕,约 220 公顷为支援农耕的现有道路和农业配套设施等。建议的农业优先区选址分别位于北区、元朗、大埔及离岛,皆是传统上一直有耕种活动的地区。农业优先区将会优先考虑作农业发展,让拥有农地的地主清楚政府的土地规划意向,将为农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也为农民提供长期投资的信心。而每个农区大约有20公顷农地作生产之用,形成一个有规模的农业群体,可以考虑组识成合作社,进行整个农区的规划,增加生产效益。
今次农业优先区的规划方向绝对正确,让香港的农业走向规模化、现代化和规划化。但美中不足之处是部分现耕的农场并未能纳入农业优先区。经中心估算后约有51%的有机农户将被包括在这政策划定的区域, 19%位于北部都会区的发展范围内,将会被收回作其他发展用途,为香港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牺牲。但受影响的农民绝对不能让他们流失,这方面署方亦建议作出一些妥善安排方案,包括「政府农地租赁计划」和专属「农业复耕及配对计划」,让受收地影响的农户和有志投身农业的人士可以得以完梦。
但建议提出若涉及位于农业优先区以外的农地作非农业用途的规划申请,渔护署一般不会从农业角度提出反对意见,我对这一个建议绝对有保留。为了配合北都创新科技发展,已经有超过一千多公顷的农地将会被改变用途,而农业优先区亦只规划了980公顷,剩余的二千多公顷规划作农地用途的土地在规划上并没有提出可以随意改变其既定的土地用途,反之,这些珍贵农业土地资源应该以城规会惯常的审批方针,绝不轻易改变其原有农地用途。再者,建议的农业优先区耕地面积并不足以应付《蓝图》提出的四倍增产指标,所以位于非农业优先区的农地绝不可以随便改变其农业用途。
新农业政策和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为香港农业带来新方向,但怎样落实是最重要的一环,自2016年政策出台后,等了8年才出台落实推行的方案,实在有点姗姗来迟。但现耕的农民并没有雄厚的资本来等待,希望当局真的能急农民所急,忧农民所忧,尽快落实农业优先区的实施细节,建设有香港特色的农区,让农民安居乐业,为香港市民种出安全的食粮。但重中之重是市民大众支持本地农产品,所以2025年3月30日星期日,一定要到中环遮打道支持年度盛事全城有机日,为本地有机农民打气。
最后,我祝愿香港可持续农业顺利开展精彩的篇章!
黄焕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