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我是冼雍华,是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我是一位分子生态学及演化生物学家,我的研究领域是透过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组学的技术解答生态学及演化生物学上的问题。 其实我自小就对动物和大自然很有兴趣。小时候,我喜欢到郊外寻找不同的昆虫,或者到海边找不同的虾蟹。读大学的时候接触到科学研究,研究令我们更加了解大自然的谜团,一些全世界都无人知晓的事,我和团队可能会成为第一班人知道答案,然后可以告诉大家。」
冼雍华教授表示,在地球数十亿年悠长的生物演化历史当中,出现了各式各样不同形态、行为、外貌的生物。 冼雍华教授的研究就从动物的DNA层面入手,通过寻找与特定特征或能力相关的基因或DNA层面的变化,去了解驱使动物演化出新特征的过程。
「为什么有那么多色彩鲜艳的鸟类?为什么动物可以闻到不同的气味,吃到不同的味道?为什么有些动物选择配偶时会偏好某些身体的气味?为什么有些动物特别聪明?例如雀鸟的羽毛颜色对它们生存及繁衍至关重要,不同的雀鸟品种演化出不同的羽毛颜色,以帮助它们增加生存及繁衍的机会,究竟它们是如何做到?我们尝试寻找究竟是什么基因控制雀鸟羽毛的颜色。例如特别的鹦鹉,它们演化出独有的能力。其他鸟类是透过进食去摄取食物内的类胡萝卜素,令它们的羽毛变成红色或者黄色,但鹦鹉可以自行制造色素,名为鹦鹉黄素,令羽毛变成红色或黄色,它们不需要好像其他鸟类般透过进食摄取类胡萝卜素,就是这种独特的能力令到它们成为其中一种最色彩缤纷的鸟类。」
至于为什么鹦鹉可以演化出这个能力?冼雍华教授与团队的研究成功解开了这个谜团。
「我们的研究发现鹦鹉是利用一种称为「醛脱氢酶」的酵素,来控制红色或黄色色素的表达。当这种酵素含量较高时,鹦鹉黄素会由红色变为黄色。鹦鹉正是透过调节「醛脱氢酶」的表达水平来控制羽毛的颜色。有趣的是,「醛脱氢酶」原本在许多动物身上是用于分解有毒物质的,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如何利用原本不相关的物质演化出新的能力。」
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中大卓敏地理与资源管理学教授、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关美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