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副院长(研究)徐国荣教授
「我是徐国荣,我是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及副院长,主管学院的研究事务。我的研究领域聚焦于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在人类疾病中的应用,关注包括传染病、癌症及过敏相关疾病。」
徐国荣教授形容,自己的研究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十年的阶段。
「在第一个十年间,我主要从事人类基因组研究,成功发现并命名了人类两万多个基因中的十个基因。后来这些基因的研究人员也运用到我所提供的资料和基因序列,就像我命名了天上的星星,不过星辰无限,人类基因的数量只有两万多个。我的第二贡献是在沙士疫情期间,当时引起很大的恐慌,亦是全球首次出现这么大规模的疫症爆发。我与卢煜明教授当年合作进行病毒基因组研究,找出基因突变如何追踪病的源头和传播,最后以PCR技术进行病毒检测,这些发现影响了往后全球抗疫的工作。最近十年间,我的研究着重于过敏性疾病,包括研究尘蟎过敏与益生菌,我在过敏诊断与治疗领域尽了最大的努力,这些方面的研究仍在推进当中,仍未完结。」
在2003年沙士疫情爆发期间,徐国荣教授的团队率先破解了沙士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
「沙士疫情的回忆是最难忘的,既危险亦刺激,当时我有十六位职员和学生一起进行病毒基因组研究,我跟他们说,如担心生命安全可以离开,最终有十四人留下,分为两组日夜不休地工作,最后用了十六天完成基因组破解。那时我整整一个月,每天仅睡两、三小时。 」
徐国荣教授回想,三十多年前投身科研的时候,环境和现今截然不同,寄语年轻科学家拥抱全球化,建立距地域的研究网络。
「我初投身研究时,电子邮件、互联网尚未普及,科学研究进度相对较缓慢,现在瞬息万变,现时进事科研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接受挑战,不能几十年只固守单一领域。近年亦非常强调研究的转化,过往很多研究是兴趣主导的,我不是说要放弃兴趣,兴趣是重要的,但不要忘记研究如何能造福人类,这才可让研究有更大的收获和影响力,这同一时间会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当看到自己的研究能帮助成千上万的人时,即使有天离开科研圈子,影响力将延续。第三点是我们要拥抱全球化,我常常想,有时从事一项研究,全球有其他几十组人也在进行同类的工作,如何能做得出色,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合作,大家互补优势。 最后,建立同心合力的团队是研究的关键,正如沙士期间我和其他十五人的团队,以生命完成工作,团队平时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共同的理念,患难与共,团队是成功的首要。」
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嘉宾: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冼雍华
「我是冼雍华,我是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我是一位分子生态学及演化生物学家,我的研究领域是透过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组学的技术去解答生态学及演化生物学上的问题。」
冼雍华教授其中一项研究,揭示了为何有些雀鸟喜欢吃甜的食物。
「一些鸟类例如蜂鸟或者鸣禽,它们会吃花蜜或者水果,这些甜的食物,但鸟类的祖先是食肉恐龙,它们早已失去甜味受体,本应吃不到甜味,为何有些鸟类会吃花蜜或者水果呢?原来那些鸟类的祖先,它们的鲜味受体发生了基因突变,令本来吃不到甜味的祖先再一次可以分辨到食物有高糖分。除了味觉,嗅觉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亦很重要,我们有研究动物基因组内嗅觉受体基因的多少,与不同物种的嗅觉能力之间有何关系,嗅觉强的鸟类一般都有更多嗅觉受体基因。」
冼雍华教授认为,随着DNA排序的技术越来越发达,科学家可以更加了解基因表现的调控,如何影响不同生物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研究结果甚至有助推进医疗科技的发展。
「例如有些动物,我们发现它可能比较长寿,或者比人类较少机会患上癌症,那会否是由于它们体内有机制或者有抗癌基因,令它们没有那么容易患癌?如果我们找到这些相关基因时,或许可以应用于医疗之上,为人类预防癌症。熊会冬眠,它们会进食大量糖分,储存脂肪准备过冬,但其实它们身体可能有机制,就算体内脂肪多,都不会像人类般容易发展出心血管疾病。透过研究不同其他的动物,了解它们的基因,可能有助推进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为人类带来医疗科技的进步。」
对于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人,冼雍华教授鼓励他们要及早准备。
「如果真的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话,其实有很多道路可以选手,不用觉得香港好像不如外面那么多机会便轻言放弃。要多尝试接触相关领域的学者,即使是中学生,亦不妨接触在大学进行研究的教授,问他们会否有实习的机会,及早接触科研世界,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希望从事科学研究,亦可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需要强化和学习,更早装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