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社区联系及协作)、太赫兹及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电机工程学系黄衡教授
「大家好,我是Steve Wong黄衡, 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社区联系及协作,同时是太赫兹及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亦是电机工程学系教授。我从事科研工作超过20 多年,主要是研究天线创新,和微米、毫米波、太赫兹波等应用技术。我从小到大都特别喜欢电子工程,所以在大学选科前,其实已经心仪入读电子工程学系,在大学里面亦都有机会尝试接触到天线和微波这个工程领域,发现对我们日常生活应用的影响其实非常大,在这个原因下,就希望将来有机会从事天线的研究,亦都可以为科研的推动出一分力。」
天线技术的发展其实和我们我日常生活多个层面息息相关,因为它的用途非常广泛。
「大家都知道有手机通讯、无线Wifi网络、蓝牙耳机、GPS导航等,全部都是通过不同天线系统,令到用户可以享受到不同的无线服务。如果要我选择一个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天线创新的例子,我未必会选择手机通讯,反而我会选择另一个与大家息息相关,但很多人未必知道原来和天线有关的技术。这与我们香港人每天的习惯相关,就是无线支付系统「八达通」。香港其实是全球第一个城市利用无线技术,应用于电子支付系统里面。当年1997年,我们其实已经开始使用「八达通」,即是无线电子支付,它是一个近距离的天线通讯技术。时至今日,这种天线技术已经发展到信用卡,每位香港人的新身份证,还有智能手机内各种电子支付系统的功能等,这些就是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好例子。」
不论任何科学领域,科学家从事科研工作,发明新技术的路途,难免会面对挑战。
「在每一次的研究,我们都会面对新而且不同的挑战,譬如新系统出现的时候,究竟系统的设计要怎样,它的指标要是如何的,因为之前没有人做过,是全新的系统,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在这时候团队是要很努力地去找出究竟新发明会为大家带来什么新改变,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才可以创造新的研究成果。 在多年经验里面,其中有些作品的真的很困难才完成得到。 我记得在2000年,我们有机会处理一个项目,当时是负责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天线,是一个小型的天线。 我们当初看到需求的时候,觉得并不太困难,只是一个小型天线,我们尝试开始做,最初想用几个月时间可以做到,结果差不多用了接近两年时间才完成题目。 完成的时候,团队非常开心和高兴,我自己也是,因为我当时是主要的研究员。后来在2008年,透过新闻图片知道原来我们的天线发明被用于汶川大地震的振灾救援系统上,在北斗系统帮助下,救援人员可以很准确,亦都很快速地将物资以及人员的通讯消息传达控制总部。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虽然我们花了好多时间在科研之上,但成果是会为大家带来影响的。我觉得每个从事科研的人应该都会有一颗对科研的热诚和初心, 但很多时在科研路途都是崎岖的,不容易才完成到我们所谓的科研作品,我觉得不要放弃,并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你自然会产生到一个新的,属于你和团队的成果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