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开拓文字新国度 带来阅读新感觉

    开卷乐

    简介

    GIST

    主持人:冯杰、黄怡


    节目简介


    开拓文字新国度,带来阅读新感觉。
    《开卷乐》,香港电台文教组制作,带领大家走进文字世界,分享阅读乐趣。

     

    电台收听

    香港电台第二台,逢星期六晚上8:30至9:00播出。

     

    Podcast 收听或订阅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lang=zh-CN

     

    浏览香港电台文教组「艺文一格」网页

    rthk.hk/artitude

    最新

    LATEST
    23/03/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字造海洋:香港.文学.海洋读本》(上) |嘉宾∶叶倬玮、黄冠翔(编者)

     
    【开卷乐】《字造海洋-香港.文学.海洋读本》-香港独特的海洋文学


    由小渔港到转口港,香港发展总是与海洋密不可分,但香港文学作品中很少直接以海洋为创作主题,很多作品中的海,要不是衬托,就是想像。究竟香港有没有「海洋文学」呢?如果有,香港的海洋文学,又有没有其独特性呢?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副教授叶倬伟与岭南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黄冠翔,搜集五十一篇有关海洋的香港文学作品,不拘文类,结集出版了《字造海洋-香港.文学.海洋读本》一书,希望引起香港人对海洋文学的讨论和重视。

    据黄冠翔分析,「海洋文学」一词最早见于1953年,由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杨鸿烈着的《海洋文学》一书,可是当时未有引起香港作家和学者的注意,反而此书1977年在台湾再版,对后来台湾海洋文学研究造成深远影响。

    《字造海洋》一书尝试梳理以往香港作家对于海洋的创作,将收录的文学作品大致分为「岛」、「渡」、「湾」、「港」、「鱼」五个单元。黄冠翔指「岛」叙述港岛和众多离岛的生活情感,「渡」是码头与渡轮承载旅者的足迹;「湾」以海湾与填海的虚浮,诉说城市昔日故事和新生的明天;「港」呈现维港、渔港两种城市面貌;「鱼」书写海洋动物,展示现实环境关怀同时对虚幻意像营造。

    叶倬伟指海与香港距离很近,「过海」一词也经常挂住港人嘴边。「渡」章收录的〈渡海船〉,是黄凝霖于1953年写的诗,描绘自己愿意做一艘渡海船,揭示了都市人过海营营役役的生活,「我知道,当人们想到彼岸去的时候,/都企望着我底来临,/但当他们抵达了目的地,/便马上把我遗忘了。」

    黄冠翔认为香港文学写的多是陆地,而陆地写作又多数把焦点放在城市的繁华,或者对都市人的疏离感与苦闷的关怀。他指九十年代香港城市高度发展下,香港文学表现出高楼大厦对生活空间的压迫,或呈现都市中人性的疑惑、冷漠。刘克襄〈南丫岛:缓冲繁华竞速的离岛〉写道:「初次去南丫岛,彷佛远离了香港。甚至,远离了亚洲。」刘克襄在洪圣爷泳滩与年老务农的岛民闲谈,到榕树湾漫步古老房舍,体会中西夹杂的南丫岛风情。刘克襄曾提到,其他大都会是靠铁道走向海岸,靠海洋的开阔明亮纾解上班郁闷,但「港人却乘搭渡轮,越过慢慢海水,回望自己的孤独。」不过南丫岛也在边陲散发微光,「缓冲了香港的速度」。

    黄冠翔阐述,海洋是对陆地状态的逃离,重新反思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反问:「我们是否一直将海洋沦为陆地的发展方向?」他指在地政总署的资料可见,香港一百多年来,已填出如同香港岛大小的陆地面积,也代表如同香港岛大小的一片海洋已消失了。未来是否继续如此发展下去,视乎这个城市是如何看待海洋。书中「湾」章收录的叶灵凤〈海旁的变化〉,正是讲述香港开埠以来填海造地对海旁的影响,以至社会各阶层的角力与回应。

    香港三面环海,生活离不开港口、岛屿,透过文字,让读者细味独特的海洋文化。

    23/03/2024 - 足本 Full (HKT 20:30 - 21:00)

    预告

    UPCOMING
    30/03/2024
    相片集
    相片集

    重温

    CATCHUP
    01 - 03
    2024
    香港电台第二台

    23/03/2024

    16/03/2024

    09/03/2024

    02/03/2024

    24/02/2024

    17/02/2024

    10/02/2024

    03/02/2024

    27/01/2024

    20/01/2024

    X

    《命子》|嘉宾∶董启章(作者)

    主持人:冯杰、黄怡

    |
    写给爸爸、写给儿子、写给自己,建构三代人,一个完美,有温度,香港人的故事三棱镜,书展大奖得主董启章最新长篇小说大突破!

    这是爸爸的孙子,也是他儿子的书,又成了关于他儿子的父亲,也即是他自己的书。

    继《心》、《神》、《爱妻》后,董启章最平易近人、温暖、笑中带泪的作品。

    继《爱妻》探究两性关系与夫妻婚姻中的爱欲本质及可能,董启章又一人性关怀力作,从父子相处着眼,书写父母与子女的角力与期望。

    《命子》以父亲的角度,进入存在或不存在的儿女之人生。第一部分〈命子:果〉以回忆录/生活散文形式,写父子的相处日常和两人之间的相互「忍让」,写儿子果之执着,为人父母之甜蜜无奈,读来生动幽默。第二部分〈笛卡儿的女儿〉,则是没有女儿的作者,透过虚构笛卡儿的人物传记,想像一个有女儿的人生。第三部分〈命子:花〉则虚构另一个不存在的儿子花的书信,试图作为真实儿子的对照,也带入自己孩提时的记忆,作为另一种隐性式父对子的期待。

    透过写实、虚构、再虚构的书写策略和角度,熔散文和小说于一炉,让父与子在最想不到的地方接通。

    董启章:关于儿子,我写的时候极为小心,反覆思量,要怎样措辞,怎样挑选,怎样剪裁,或采用怎样的语调和角度,以呈现一个既真实但又于他无损的形象。就算我是父亲,又是一个作家,我也没有权随意取用自己儿子的人生,作为我的写作材料。……我给儿子亲自过目……他并不介意,似乎深明写作的本质。总体来说,他的评语是:写得几好笑。我认为,这是我从他身上所可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作者简介

    董启章,1967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现专事写作及兼职教学。1994年以〈安卓珍尼〉获第八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中篇小说首奖,同时以〈少年神农〉获第八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1995年以《双身》获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特别奖,1997年获第一届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奖新秀奖。2005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出版后,荣获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诚品好读杂志年度之最/最佳封面设计、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文学类。2006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荣获第一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决审团奖。2008年再以《时间繁史‧哑瓷之光》获第二届红楼梦奖决审团奖。2009年获颁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发展奖2007/2008年度最佳艺术家奖(文学艺术)。2010年《学习年代》荣获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2011年《学习年代》荣获「第四届香港书奖」。2011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简体版)荣获第一届惠生 施耐庵文学奖。2014年获选为香港书展「年度作家」。2017年《心》荣获「第十届香港书奖」。2018年《神》荣获「第十一届香港书奖」。2019年以《爱妻》获2019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奖」。
    着有《安卓珍尼:一个不存在的物种的进化史》、《纪念册》、《小冬校园》、《家课册》、《说书人》、《讲话文章:访问、阅读十位香港作家》、《讲话文章II:香港青年作家访谈与评介》、《同代人》、《贝贝的文字冒险》、《练习簿》、《第一千零二夜》、《体育时期》、《东京?丰饶之海?奥多摩》、《对角艺术》、《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时间繁史?哑瓷之光》、《学习年代》、《致同代人》、《在世界中写作,为世界而写》、《地图集》、《梦华录》、《繁胜录》、《博物志》、《美德》、《名字的玫瑰:董启章中短篇小说集I》、《衣鱼简史:董启章中短篇小说集II》、《董启章卷》、《心》、《神》、《爱妻》、《命子》等。 
    |

    香港电台第二台

    14/12/2019 - 足本 Full (HKT 21:30 -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