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内容

    CONTENT

    监制:钟嘉慧

    18/12/2022
    相片集
    相片集

    【笔舞志:共享】编导:余咏琪

    书法导师陈霭凝以「凝聚」二字,点出博物馆汇聚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同时也凝聚了一群喜欢欣赏艺术的人。

    【讨论:香港有乜睇】编导:曾楚燊

    要说香港的视觉文化,大家会想到霓虹招牌或是一些建筑地标,但视觉文化跟香港的历史也有关系。M+的「香港:此地彼方」展览以香港视觉文化为题,搜罗丰富又具代表性的作品,重现香港历史与视觉文化的发展,当中也有关心香港未来想像的作品。


    作品介绍:

    《无题(九龙地图局部)》-曾灶财
    《漂泊者》-Tiffany Chung -
    《炉峰塔(建筑模型)》-钟华楠建筑设计事务所
    《亚洲周刊》及《The Asia Magazine》封面-Henry Steiner (石汉瑞)
    《海市浮花》-江记

    嘉宾:彭绮云(M+香港视觉文化策展人)

    【艺文说:林欣杰】编导:陈学勤
    林欣杰,新媒体艺术家,善于运用电子科技创作与观众互动的装置,透过光影视觉和沉浸式的装置艺术体验,让观众代入其梦幻科技世界。今集,他介绍了吉尔·德勒兹的《法兰西斯.培根:感官感觉的逻辑》一书,并细说艺术创作与身体的关系,以及分享在没有前设下欣赏艺术的重要性。


    集数

    EPISODES
    • 中国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

      【笔舞志:共享】编导:余咏琪

      书法导师陈霭凝以隶书写出「沉浸」二字,点出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陶醉于想像之中,亦透过作品让观聚沉浸于艺术家诠释的世界内。

      【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编导:曾楚燊

      中国当代艺术可以简单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文革时期的革命现实主义,上世纪80年代的85新潮,及改革开放时期的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实主义。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尤如在短短数十年间把西方现代至当代艺术发展近百年的变化临摹了一遍,亦融汇了中国的社会急剧改变的因素,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独特的一块拼图。


      作品介绍:

      《引来银河水》1974年-孙国岐(1942-)张洪赞(1944-)
      《福绥境公寓》1975 年-张伟(1952-)
      《后古典-马拉之死b》1986年-王广义(1957-)
      《错别字旗帜》1988/2005年-吴山尊(1960-)
      《1995.2》1995年-方力钧(1963)
      《血缘-大家庭17号》1998年-张晓刚(1958-)

      嘉宾:皮力(M+希克资深策展人及策展事务主管)

      【游于艺:反叛的《喷泉》】编导:郭淑美

      艺术是什么?艺术品的定义又是什么?如果只是买一件商品再加工,也称得上是「艺术品」吗?

      这个问题,也许在艺术家杜象(Marcel Duchamp)交出《喷泉》一作后,更备受讨论。本集以简短的动画,看看为何《喷泉》的出现,会影响20世纪艺术的发展,更被选为近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25/12/2022
    • 香港有乜睇

      香港有乜睇

      【笔舞志:共享】编导:余咏琪

      书法导师陈霭凝以「凝聚」二字,点出博物馆汇聚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同时也凝聚了一群喜欢欣赏艺术的人。

      【讨论:香港有乜睇】编导:曾楚燊

      要说香港的视觉文化,大家会想到霓虹招牌或是一些建筑地标,但视觉文化跟香港的历史也有关系。M+的「香港:此地彼方」展览以香港视觉文化为题,搜罗丰富又具代表性的作品,重现香港历史与视觉文化的发展,当中也有关心香港未来想像的作品。


      作品介绍:

      《无题(九龙地图局部)》-曾灶财
      《漂泊者》-Tiffany Chung -
      《炉峰塔(建筑模型)》-钟华楠建筑设计事务所
      《亚洲周刊》及《The Asia Magazine》封面-Henry Steiner (石汉瑞)
      《海市浮花》-江记

      嘉宾:彭绮云(M+香港视觉文化策展人)

      【艺文说:林欣杰】编导:陈学勤
      林欣杰,新媒体艺术家,善于运用电子科技创作与观众互动的装置,透过光影视觉和沉浸式的装置艺术体验,让观众代入其梦幻科技世界。今集,他介绍了吉尔·德勒兹的《法兰西斯.培根:感官感觉的逻辑》一书,并细说艺术创作与身体的关系,以及分享在没有前设下欣赏艺术的重要性。

      18/12/2022
    • 饶宗颐:香江情

      饶宗颐:香江情

      【笔舞志】编导:余咏琪
      书法导师陈霭凝以「印象」二字,带出本集主角饶宗颐教授的香港写生作品特色。


      【讨论:饶宗颐:香江情】编导:余咏琪
      人称「饶公」的「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移居香港,从此与香港结下不解之缘。因着学术研究,饶公曾花了不少时间到各区远足、写生,描绘过为数不少的本地风光。究竟饶公笔下的香港印象是什么模样?嘉宾邓伟雄博士会为大家详细介绍。

      画作介绍:
      《雨后太平山》(2009年)
      《泽润四方及隶书七言联》(2010年)
      《泼墨狮子山》(2011年)
      《荔枝角海滩》(2004年)
      《屯门帆影》(2002年)
      《心经简林》(2006年)
      画作提供:饶宗颐基金

      主持:米哈
      嘉宾主持:赵绮婷(画家)
      嘉宾:邓伟雄博士(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副馆长、饶宗颐文化馆荣誉顾问)

      【艺文说:童心看世界】编导:陈学勤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麦雅端所设计的布偶Cocolate Rain,总是闭上眼睛微笑,原来是要用心感受世界;她以想像力和童心,创作出色彩缤纷、如梦境般的场景;而她喜欢的插画家,就是几米。透过介绍绘本《恋之风景》,麦雅端细说几米的绘画技巧,分享了当中的故事与图画如何让人感动,并对其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11/12/2022
    • 饶宗颐:学艺相携

      饶宗颐:学艺相携

      【笔舞志】编导:余咏琪
      书法导师陈霭凝以「思源」二字带出本集探讨国学大师饶宗颐的艺术之路。


      【讨论:饶宗颐:学艺相携】编导:余咏琪
      人称「饶公」的「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一生致力研究中国文化,又喜爱用文字和画笔表达他对世界的领悟。其绘画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饶荷」,就是以金色,画成带有个性的荷花,背后蕴藏的,是他对佛学知识的体会。
      本集请来饶宗颐文化馆荣誉顾问,也是饶公的女婿,邓伟雄博士,详细介绍饶宗颐的艺术成就,看看学识渊博的他,怎样将毕生研究的知识与见闻,融汇贯通地注入绘画之中,达致「学艺相携」的境界。

      饶宗颐画作介绍:
      《拟元四家山水四屏》(2002年)
      《印度伽利洞涉水图》(2001年)
      《清凉境界》(2006年)
      《荷花四屏》(2011年)
      《百禄是荷》(1996年)
      《无量寿佛》(2008年)
      画作提供:饶宗颐基金、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饶宗颐文化馆

      主持:米哈
      嘉宾主持:赵绮婷(画家)
      嘉宾:邓伟雄博士(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副馆长、饶宗颐文化馆荣誉顾问)


      【色•香港】编导:严佩盈
      不同年代的香港画家,都曾经画出属于香港的独特风景。欧阳乃沾(1931 -)的《庙街天后庙的殿堂》,画里是1998年的香火、信仰与气氛,对比今天油麻地天后庙的日常,无论是天井洒下的光影、塔香的烟火、摇摆的宫灯和诚心的信众,都同样体现出一份庄严与超脱。

      04/12/2022
    • 油街再实现

      油街再实现

      【笔舞志:共享】编导:余咏琪
      书法导师陈霭凝以行书写出「共享」二字,点出公共艺术的重点是以简单清晰的手法,传递艺术概念,凝聚大众。

      【讨论:油街再实现】编导:曾楚燊
      公共艺术不只是放在公共空间的雕塑,也可以是几棵树或是投影幕墙,更可以是一个公众参与的艺术活动。北角的「油街实现」艺术空间完成了扩建,新景象蕴藏了丰富的艺术趣味。主持米哈与「油街实现」创馆馆长刘凤霞博士及策展人叶长安为大家介绍油街新的艺术空间。

      作品介绍:
      贰零贰贰同学会
      赏心悦木(Joyful tree - Diller Scofidio+Renfro)
      裸眼3D

      嘉宾:刘凤霞博士(康文署艺术推广办事处总监)、叶长安(策展人)

      【游于艺:艺术家的宠物】编导:曾楚燊
      艺术大师的宠物往往不是珍禽异兽,例如立体主义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宠物是一只腊肠狗。这只叫Lump(德文意思是顽皮)陪着毕加索走过创作路上的高山低谷,它的身影更出现在无数的作品之中。

      22/10/2022
    • 亦中亦西外销画

      亦中亦西外销画

      【笔舞志:传播】编导:余咏琪
      书法导师陈霭凝用「传播」二字,道出本集主题,因为「外销画」是一种向外销售的传播,同时它更是满足西方人对东方想像的艺术商品。

      【讨论:亦中亦西外销画】编导:郭淑美
      综观不少世界名画,有的是应皇室教廷委托而生,有的则应市场需求而生。在19世纪广州,便有一种画是为了满足来广州从商的外国人而生,它就是「外销画」。外销画的画风多样化,其中一种由华人画家绘画,以中国人生活为内容,却带有「半桶水式」的不合比例西方透视法,这特别的绘画方式,却成为外销画的典型。
      本集请来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莫家咏博士,从构图、绘画技巧、作画材质及功能多方面,带领观众赏析数张富有趣味的外销画,看看华人画家是否学艺不精而画出不合西方透视原则的作品?还是另有原因?

      画作介绍:
      《关联昌画室》关联昌(活跃于1840 - 1870年代)
      《大堂迎宾》佚名
      《广州商馆区》佚名
      《香港仔附近的瀑布》威廉.哈维(1782 - 1857)(传)

      画作提供:香港艺术馆

      主持:米哈
      嘉宾:莫家咏博士(香港艺术馆总馆长)

      【游于艺:黄金比例】编导:曾楚燊
      艺术与数学的共通点是追求完美,古希腊的数学家发现「黄金比例」,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广泛应用,例如达文西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国的画论也有「三七停」的说法,大概是将画面分成一个「井」字,把重点画在「井」字交错的四点附近,使画面有韵律又平衡。常听说美是见仁见智,但看来也有所依循的。

      15/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