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内容

    CONTENT
    07/09/2023
    相片集
    相片集

    政府去年制定青年发展蓝图,内容包括推动香港青年认识国家和世界,优化及推动青年内地交流,让青年了解国情,提升国民身份认同。随着本港与内地全面通关,各项青年内地交流和考察活动亦随即展开。民政及青年事务局的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以及教育局的高中公民科内地考察占多数,提供约84,000个名额。内地交流和考察的机会大增,开拓了青年的视野,会否令他们对内地的看法有所改变?机构和学校又如何克服筹办面对的挑战?


    集数

    EPISODES
    • 没有不可能

      没有不可能

      首届「儿科医学会鹏程奋进坚毅奖学金 2023」刚举行,旨在鼓励本港患有长期病患及来自基层的儿童及青少年,当中得奖者多是长期病儿童。这群小孩子,自小便要进出医院,为生命奋斗,在别人眼中简单如跑跑跳跳,对他们而言也非易事,他们与他们的父母,如何在困境中突破?在治疗与生活的压力下,病童与他们的照顾者如何处理他们的情绪需要?

      30/11/2023
    • 卖旗筹款

      卖旗筹款

      卖旗是不少非牟利机构的重要善款来源,然而一些小型机构要筹办卖旗,并不简单,动辄要招募数百名义工,投放大量人力和资源,协调各样安排,再者,卖旗需达到社署的「净收入目标金额」要求,这亦令小型机构添上压力,有机构负责人坦言,卖旗前一个月他们几乎全部的人手放在筹备卖旗上,影响其他服务进行,实在两难,而近年有机构举办电子卖旗,究竟能否提升「筹款」成效?

      23/11/2023
    • 生命诚可贵

      生命诚可贵

      有研究估算,2022年香港总共有1064宗自杀死亡个案,即是每10万人之中有14.5人自杀身亡,2022年平均每天大约有2.92人自杀死亡。亦有临床心理学家研究指出,每位自杀人士,保守估计会为6位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带来创伤,香港每年平均约有1,000宗自杀个案,因此每年约有6,000位自杀者亲友受到影响,是值得关注的情况。究竟自杀个案上升是何原因,防止自杀又有何良方?

      16/11/2023
    • 迷网

      迷网

      在疫情期,不少实体课堂转为网课,学生上网时间增多,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世界。最近,有调查显示,受访的2700多位学生中,约三成曾连续打机超过5小时,最严重的个案更高达90小时,调查同时发现,受访学生自我评估的情绪状态偏差,约5成学生认为自己有中度至非常严重的抑郁、焦虑症状。而世界卫生组织亦在2018年,正式将打机成瘾归入精神健康问题。到底上网及打机成瘾,为患者带来什么影响?如何做才重回正常生活步伐?

      09/11/2023
    • 体育新愿景

      体育新愿景

      今届杭州亚运,香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要让运动员有好的发挥,适合的场地必不可缺。本港第一个体育园—启德体育园,占地28公顷,按营运指标规定,在首五年可以容纳5万名观众的主场馆必须每年有40天用在举办体育活动方面,再加上周边的设施,是否足够支援香港体育发展?政府提出制订「体育及康乐设施十年发展蓝图」,为将来体育场地规划展开新的布局,新蓝图怎样规划?不同体育总会都各自在寻找适合的训练场地,他们的经验和期望,又可以怎样纳入未来的政策蓝图,让资源用得其所?

      02/11/2023
    • 职融好容「异」

      职融好容「异」

      香港人口老化问题,严重影响香港劳动力人口提供。根据政府统计处2021人口普查显示,本地的少数族裔人士在过去10年持续增长,增加了37%。而且有72.9%处于主要工作年龄阶段。今天,各行业上,有说抢人才,求人才,职场上雇主有否考虑这一批少数族裔人士成为劳动力资源?而少数族裔人士在进入职场当中又会遇到什么困难?一个共「融」的职场环境,是雇员、雇主共同创建,他们如何做好准备?

      26/10/2023
    • 另一个体坛

      另一个体坛

      今届亚残运举行在即,对不少年轻运动员来说,是走向世界舞台的机会,也引起公众对残疾运动的关注,香港残疾运动员在世界一直处于前列水平。自1972 年起计,共获得百多面残奥会奖牌,战绩彪炳。对于他们来说,前辈们的出色表现,会否变成一种无形压力?世界各地对残疾运动越来越重视,新一代的残疾运动员,面对的「体坛」与上一代有何分别?

      19/10/2023
    • 最珍贵的礼物

      最珍贵的礼物

      近年等候器官移植病人数目有所增加,事实上即使市民已在登记名册表明捐出器官的意愿,家人仍然有权作最终决定,每年真正能够成功配对的个案不多。有建议将现行的「自愿捐赠」机制,改为「预计默许捐赠」(opt-out),此机制是否适合在香港推行?正在等待适合器官的病人,每日要承受的,是怎样的生活?有幸接受器官捐赠的病人,复康之路又需要怎样的支援?

      12/10/2023
    • 人人有工做

      人人有工做

      有工无人做,有人无工做。不少行业出现人手短缺,招聘困难,政府决定输入外劳,希望解决劳工短缺问题。不过社会上亦有声音指出,输入外劳其实「治标不治本」,长远来说仍需要「靠自己」,香港应该加强鼓励各个年龄层都接受不同工种,包括一些从事体力劳动及俗称「厌恶性行业」,并且调拨更多资源加强职业再培训,另外种种传统而可能式微的行业也应吸引更多人去承传。

      05/10/2023
    • 关爱无小事

      关爱无小事

      去年施政报告提出成立「关爱队」,将全港十八区划分为四百多个小区,每小区设一队关爱小队,并率先于荃湾区及南区开展,作为协助政府地区施政和凝聚社区资源的组织,具体会提供什么服务?相比其他同样是服务社区的团体,关爱队在社区中的角色定位可有不同?政府表示希望汲取荃湾区及南区关爱队所得之经验,再推展至其余十六区,身兼关爱队总指挥的民政事务专员,有何分享?对关爱队队员而言,如果要再思关爱队的服务及运作模式,又有什么建议?

      28/0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