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制:彭志敏
收藏者张西门,多年来收藏了多款不同年代的玻璃奶瓶,其中最珍贵的一个,是他从屯门龙鼓滩一个荒废村落中找到,估计已经有百年历史的本地出产双头玻璃奶瓶。张西门会为大家细说玻璃奶瓶在香港出现的历史,以及从奶瓶反映的当时社会状况。
上世纪初,由于物资缺乏,大部份市民的生活都不容易,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往往只是最简单的——长大成人。今年94岁的卢亚香婆婆,记忆中,父母从来都没有对她说过任何期望的说话,只希望她能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因此,卢婆婆亦以同样的方式教养自己的子女,从小便训练他们的自理能力,希望子女能够有足够的意志与毅力,面对人生中的不同逆境。
作为两女之母的嘉玲,在大女儿出世时,曾经是一名"紧张大师",事事以女儿的安全为首要考虑,虽然随着小女儿的出世,嘉玲开始学习放松,但香港的生活环境,以及教育制度,都令她感到压力,甚至有点迷失。嘉玲希望能够重拾自己当初对女儿许下的期望:只要女儿健康快乐地成长。而另一边的Jamie, 认为放手让子女尝试,即使失败,即使受伤,也是成长的一环,她认为陪伴子女成长,从旁作出支持与鼓励,对小朋友更为重要。
一个世纪下来,香港的父母之道改变了多少?
编导:彭志敏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印刷品,印刷品在上世纪是文化传承和纪录不可或缺的载体。由二十世纪初开始,中上环一带店铺、洋行林立,商业活动频繁,对发票、合同等印刷品需求甚高,很多中小型印刷作坊便应运而生。由排版到印制、切纸到钉装,都是靠印刷工人的一双手,凭经验在印刷机前勤恳工作,往往弄得满手是墨,林安师傅便是当年其中一名「黑手党」,由学徒做到退休,见证印刷业的兴衰起落。
活字印刷在八十年代被更快捷方便的柯式印刷取代,无可避免地走向式微,一台台活字印刷机便被束之高阁。然而,科技洪流没有停止冲击印刷行业,当一个个实体印刷品变成电脑图档,人们开始习惯以电子书、电子名片和贺卡代替纸本,实体印刷似乎已是夕阳工业,但仍有年青人逆流加入印刷业成为生力军,认为为印刷品注入更多设计元素,便能将行业转型。
设计师黄洛尹认为传统印艺相比起流水式作业的数码印刷更具巧思和人情味,所以向林师傅拜师学习活字印刷技艺,思考如何能将传统技艺揉合现代艺术,转化为文创作品,希望在数码世界仍能制作有质感和温度的印品。
生活在这个急速数码化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透过印刷品了解过去、感知当下、探索未来。不知道一个世纪之后,会有怎样的文化等着我们呢?
编导:谢晓玲
编导:黎敏仪
「天星小轮」成立于1880年,由外国商人组成渡轮公司提供维港两岸由尖沙咀到中环的轮船服务。当时的乘客绝大部份是商人、政府人员,平民百姓只会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才会坐船过海。直到1923年,维港两岸商贸活动变得频繁,有本地华商组织新轮船公司投入渡轮服务,当时第一条航线由油麻地开始 ,渡轮公司亦因此而命名为「油蔴地小轮」。由于战前香港主要贸易行或批发行都集中在港岛,特别上环一带,但因为仍有不少华人聚居于九龙,所以当中有不少商铺买手都会乘坐油蔴地小轮过海入货。
电动化普及之前,渡轮设备中不乏由人手操作的工具,例如「啤臣」,即汽笛,又叫做「风咹」。「风咹」入面有一块很薄的铜片,透过搞动产生气流,发出响声。曾几何时每当雾锁香江之际,穿梭维港两岸渡轮上的水手,就会拿起「风咹」走到船头,用力搞动,发出汽笛声,通知附近船只自己位置,避免产生意外。
坐船的心情应该是闲适放空,完成忙碌的一天,身心疲累下好好享受十来分钟船程。但一位专业摄影师每当来回维港两岸之际,只要有相机在手,就无法不透过镜头纪录瞬间变化的城市面貌。无论日落斜阳影照、怀旧码头设计、甚至乎在渡轮上捕捉人物景致,都令他不停按下快门;相对于放空,这是另一种享受。
一碗经典的渡轮美食餐蛋面,原来肩负提升渡轮服务质素的动力。
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汽车渡轮需求相当大,但随着海底隧道通车,以及西九龙填海兴建新机场项目影响,取消了佐敦道码头航线,汽车渡轮日渐息微,逐演变成今天的《危险品汽车渡轮》,继续24小时往返港岛九龙。
世纪以来,每日穿梭维港两岸的渡轮,不论船长、水手、机长等,每位工作人员都紧守岗位,为市民提供服务。
编导:何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