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制:杨慧雅
一百二十年前,电车线沿香港岛北岸延伸,从此刻划出这小岛独有的轮廓。
八十年代尾,屈地街电车厂揭幕,电车公司开始自行生产电车。现时游走港岛的165辆电车,皆在香港制造。这条生产线主要由人手操作,大至车顶构架,小至扶手木椅,现由25位师傅的巧手合力而成。
过百年来电车不断革新演变,但师傅在翻新柚木电车时必定会保留脚钟、推风掣和手动路线牌等设备,而部份电车的底盘更是以100年前的设计为基础,沿用至今。这个充满历史价值和象征意义的交通工具,正由屈地街每一位师傅无声无色地守护着。
柚木电车近年陆续退役,换上铝合金电车上场;而工场内不少到达退休年龄的师傅,也在静候新人接棒。时代在琐碎平凡的日子里慢慢变迁,电车却在百年时空里依然穿梭。万物缓缓更替之时,幸好我们仍然拥有一班电车师傅,默默地用双手保留香江一隅的景致。
编导:严佩盈
播映日期:2024年9月30日(星期一)晚上7点35分港台电视31
书籍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历史,是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不过,当一本书籍经历岁月的洗礼,变得残破不堪,书籍里珍贵的文字记录,如何得以承传?历史的足迹,又会否缺少了重要的部份?
今集的主角刘雨阳Lesley是一位文献修复师,亦是香港大学图书馆文献保护与修复中心的主管,她日复日为数之不尽的古籍延续生命。文献修复的理念是修旧如旧,在修复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有的面貌,为此Lesley对每一项工序都非常讲究,包括黏合剂的元素、修复用纸的选择、颜色的调配、修补的方法等。修复师的巧手,不仅还原古籍的形貌,还让蕴藏其中的智慧与情感历久弥新。
编导:郭咏欣
播映日期: 2024年10月7日,星期一晚7时35分,港台电视31
一百二十年前,电车线沿香港岛北岸延伸,从此刻划出这小岛独有的轮廓。
八十年代尾,屈地街电车厂揭幕,电车公司开始自行生产电车。现时游走港岛的165辆电车,皆在香港制造。这条生产线主要由人手操作,大至车顶构架,小至扶手木椅,现由25位师傅的巧手合力而成。
过百年来电车不断革新演变,但师傅在翻新柚木电车时必定会保留脚钟、推风掣和手动路线牌等设备,而部份电车的底盘更是以100年前的设计为基础,沿用至今。这个充满历史价值和象征意义的交通工具,正由屈地街每一位师傅无声无色地守护着。
柚木电车近年陆续退役,换上铝合金电车上场;而工场内不少到达退休年龄的师傅,也在静候新人接棒。时代在琐碎平凡的日子里慢慢变迁,电车却在百年时空里依然穿梭。万物缓缓更替之时,幸好我们仍然拥有一班电车师傅,默默地用双手保留香江一隅的景致。
编导:严佩盈
播映日期:2024年9月30日(星期一)晚上7点35分港台电视31
曾经蓬勃的造鞋业,因工业北移而式微。Marco自小在父亲的鞋厂打滚,边学边做期望子承父业,可惜鞋厂失火倒闭。Marco就转行至手袋行业,同是皮革生产,但Marco发现手袋制作更具挑战,原因是一个立体的手袋要化成平面的纸样,方法与结构是千变万化。从前学造鞋的步骤都是千篇一律,最重要的工序是“摱”鞋(将皮固定在鞋楦)和人手上色,而手袋的纸样设计,会因应结构和并合的复习性,皮料使用量为考虑因素,固此纸样设计是手袋制作最重要又最困难的一环。
Marco在手袋行业工作了三十多年,希望能够发挥创意于工作上,因此他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与一般皮具工作坊不同的是他会教授行内的专业皮具生产的方法,所以吸引了一些行内的人来报读,他认为先要提起受众对这门手艺的兴趣,才有办法传承。步入中年的他仍抱有理想,他集毕生所学去创立手袋品牌,虽然品牌仍未发怖,不知成果如何,但他保持乐观,正如开纸样一样,预先想好了,便不会强差人意。
编导:曾楚燊
播映日期: 2024年9月23日,星期一晚7时35分,港台电视31
一副眼镜,是一件辅助工具?装饰品?还是别人对配戴者的第一印象?
刘坚迪Rif,是一位「眼镜裁缝」,专门为客人亲手制作眼镜,由款式、颜色,以至镜臂长度、配戴位置,也可以按配戴者的需要作出客制化。大学时期修读玩具设计的他,在偶然情况下参加了一个眼镜设计比赛,更获得到访该眼镜品牌法国工作室的机会。从此改变了他对眼镜的看法,更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
回港后Rif在一间眼镜厂当设计师,但这并不能满足他对眼镜设计更宏大的梦想。经多数年的磨剑,他终于成立了一间眼镜工作室,自己去搜罗各种生产工具,在工作室埋首研究制作眼镜的每一个工序,练就出一双将客人天马行空的构思完满实现的巧手。可幸Rif自小已受到当装修师傅的爸爸的薰陶,深知双手是最强的武器,只要有技巧,有想象力,很多东西都可以用自己双手造出来。「工具要自己动手造才会合用」,是他爸爸经常挂在口边的说话,因此即便坊间很难买到适合小规模生产眼镜的机器,他也可以自己制作。
Rif在生产客人的订单之余,仍会抽时间不断研究新的设计、物料、技术,希望在订制眼镜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对他而言,眼镜不单是一个矫正视力的工具,更是一个可以配戴在面上的艺术品。
编导:马芷君
播映日期: 2024年9月16日,星期一晚7时35分,港台电视31
戏棚是香港独有的一道奇特风景,不少本土的节日,一座座由竹、杉木建构而成的临时戏棚,座落不同地方,上演一出出神功戏,人神共乐。虽说是临时、是流动,但戏棚搭建,每个工序都非常讲究,讲求力学外,还要顾及美观,包含的都是对手艺的追求。传统竹戏棚由全人手搭建,超过百年历史,而戏棚搭建技艺现已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家俊师傅已经有三十多年搭棚经验,是香港少数的搭戏棚师傅。最初由建筑维修入行,后来经朋友介绍,再跟大师傅搭竹戏棚,自此展开他的「戏棚人生」。一般的建筑维修竹棚与戏棚的搭建方法,截然不同,前者是用于建筑维修,方便工作为主,后者以此为舞台,承载着表演者与传统文化习俗,是一个独立的建筑物。虽然李师傅是有搭棚的经验,但都要由头开始,边扎边了解戏棚的结构。
农历3月23日是天后诞。李师傅会联同一班手足走到香港最南端的蒲台岛,为岛上居民搭竹戏棚。这座戏棚筑于沿崖之边,是「最具挑战」的戏棚,李师傅指棚要稳固,一竹一杉的位置都要「谂过、度过」。回想起廿多年前,首次踏上蒲台岛的一刻,李师傅说因为不熟悉搭戏棚的技艺,曾经想过放弃,但对戏棚的喜爱令他继续搭棚人生。
累积了多年经验的李师傅,已由当初的「外行人」成为了一班师傅的领军人物,他认为要成为师傅,除了肯学不怕蚀底外,最重要是要力求改进,每次当大家沉醉于神功戏表演的时刻,李师傅在场中依然把握最后时机,寻找可改良的地方。
编导:黄雅茵
播映日期: 2024年9月9日,星期一晚7时35分,港台电视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