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内容

    CONTENT

    监制:张咏贤

    06/02/2023

    林苑莉中三起就兼职补习帮补家计,大学期间,一个月就赚到近二万元。毕业后,她三度申请青协创业贷款资助开补习社,最终成功创业,几年间已扩张至三间。
    十年前,补习社工作量日渐增多,令林苑莉萌生用AI系统的念头,希望透过AI能按照每个人的进度调整深浅,了解学生进度,协助老师调整教学,于是与任职编写程式的荷兰藉丈夫一起研发软件,当时二人还放弃置业,用上过千万元积蓄投资。
    怎料,研发期间,大仔Noah出生,确诊中度自闭,不擅于表达情感,也不擅于沟通。林苑莉大受打击,惟夫妇发现AI系统有助提早辨识SEN学童,学生有疑惑时,软件的人脸辨析技术,可侦测学生的眼球运动、表情、情绪,判断疑惑处,系统会适当给予提示、鼓励和调整难度,于是二人将软件内容包含针对SEN学生。
    林苑莉的丈夫原本在跨国公司任职首席编程工程师,之后更辞职帮林苑莉做研发,2016年正式推广至学界使用,获得多个行业大奖。现时软件收集的数据会与美国、香港共4间大学做研究。

    作为一位妈妈,同时兼顾家庭及事业,当初林苑莉创业时有何挣扎?在创科的路上,如何与丈夫、儿子一起经历?


    集数

    EPISODES
    • 数据中「寻宝」:尹旭辉

      数据中「寻宝」:尹旭辉

      尹旭辉博士笑言自己年少时不爱读书,却偏爱数学。数字世界,拥有容观和既定的标准答案,令他一直感兴趣。在尹旭辉高中那一年的暑假,从事建筑业的爸爸带尹旭辉到地盘实习,自始他决定要认真思索和寻找自己未来要走的路。大数据世界,成为了他发挥的舞台。现职港大医学院家庭医学及基层医疗学系(兼属药理及药剂学系)助理教授的他,运用大数据分析,为医学谜题寻找答案。

      尹旭辉博士现为InnoHK@HKUMed 医卫大数据深析实验室共同首席研究员,在去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港澳区研究经费,令他可以进行更多相关研究。

      20/02/2023
    • 科研都要靓 : 叶晓云

      科研都要靓 : 叶晓云

      科研都要靓:叶晓云
      「在医疗产品里,我会觉得除了功能之外,可否令病人穿着后觉得自己不像病人呢?令自己觉得都会靓、都会fashion!」医疗产品以至科研产品,通常着重功能性及实用性,从少爱扮靓、拣靓衫着的叶晓云就觉得,功能性之余能够达到舒适及美观,更能吸引患者穿着。
      叶晓云是理工大学时装及纺织学院副院长,她在理工大学十多年教学工作中,不断研发以纺织及时装技术结合创新科技的科研项目,2011年开始研发改善脊柱侧弯问题的功能内衣。当初引发她研发动机,正与她的日常生活有关,其同事诉说患有脊柱侧弯的女儿要长期佩戴又焗、又热、又笨重的矫形腰背塑胶支架,于是她希望造一件舒适、透气的衫。不论是早期的「姿势矫正束身衣」,到近年研发的「智能背心」及「脊柱侧弯矫形支架」,都是避免青少年早期脊柱侧弯恶化。
      最近,叶晓云及研究团队正在研发智能运动衣(AI-assist training gear),做运动训练同时亦可以透过运动衣监测用家正在用身体那部份的肌肉,更好辅助教练教学用途。
      叶晓云除了聚焦科研工作,亦是学院副教授身兼教学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如何平衡工作及家庭?如何将设计意念实践及商业化?当中有何挑战?

      13/02/2023
    • 只要有方法:林苑莉

      只要有方法:林苑莉

      林苑莉中三起就兼职补习帮补家计,大学期间,一个月就赚到近二万元。毕业后,她三度申请青协创业贷款资助开补习社,最终成功创业,几年间已扩张至三间。
      十年前,补习社工作量日渐增多,令林苑莉萌生用AI系统的念头,希望透过AI能按照每个人的进度调整深浅,了解学生进度,协助老师调整教学,于是与任职编写程式的荷兰藉丈夫一起研发软件,当时二人还放弃置业,用上过千万元积蓄投资。
      怎料,研发期间,大仔Noah出生,确诊中度自闭,不擅于表达情感,也不擅于沟通。林苑莉大受打击,惟夫妇发现AI系统有助提早辨识SEN学童,学生有疑惑时,软件的人脸辨析技术,可侦测学生的眼球运动、表情、情绪,判断疑惑处,系统会适当给予提示、鼓励和调整难度,于是二人将软件内容包含针对SEN学生。
      林苑莉的丈夫原本在跨国公司任职首席编程工程师,之后更辞职帮林苑莉做研发,2016年正式推广至学界使用,获得多个行业大奖。现时软件收集的数据会与美国、香港共4间大学做研究。

      作为一位妈妈,同时兼顾家庭及事业,当初林苑莉创业时有何挣扎?在创科的路上,如何与丈夫、儿子一起经历?

      06/02/2023
    • 「我试  故我在」: 陈易希

      「我试 故我在」: 陈易希

      「我试故我在」:陈易希

      「IT人」是否都不擅沟通、较内敛被动、整天埋首电脑?资讯科技从业员的工作是否如他们自嘲为「IT狗」那样,形象刻板、不受重视、充满辛酸?「星之子」陈易希或许可以打破坊间对他们的定义和印象。
      三十三岁的陈易希,已经从少年发明家摇身一变成为创科公司创办人。创业十年,他的公司年收入达千万港元,打破不少创科公司靠初创基金营运两、三年便结业的宿命。他谦称自己不是特别具生意头脑,然而,凭着他的潮流触觉和知名度,加上他的营运模式—一边为大企业提供服务,赚取较稳定的收入;一边自行开发适合中小企的应用程式,帮助他们以较相宜的价格走向数码转型,从而提升竞争力。
      陈易希在少年时代已经一举成名,外界难免对他有既定印象,除了好奇心旺盛、喜欢砌砌拆拆,和有颗小行星以他命名之外,他到底在做什么?又是个什么人?本集节目会带大家看他上天下海……认识陈易希。

      30/01/2023
    • 情深.发明:禤彦勋

      情深.发明:禤彦勋

      情深.发明:禤彦勋
      「80后」香港发明家禤彦勋,自小爱画四格漫画、创作故事、组拆家电。就读传统名校的他,虽自小患读写障碍,学业成绩属中下游,但他沉醉于自己的小小发明世界,父母也为了支持他,更由大屋搬小屋,放手让他追发明梦。
      因祖母中风及祖父行动不便的经历,唤起了他关怀弱势社群的热心。就读中六时,留意到一则柬埔寨人拾地雷拆散卖钱为生而被炸断腿部的新闻,看见社会不公平,于是启发了他发明人工智能脚。
      这项发明为他带来多项科学界殊荣,并引领他追求科学专业。先入读中大物理系学士,再在本地及英国深造硕士,至2015年回流香港,并成立初创公司,致力研发抑制柏金逊症手震问题的机械手臂,但后期却因市场窄、投资成本太高而无法投产,期间疫情肆虐,眼看基层一罩难求,他转而生产本地口罩,纾缓市面「口罩荒」问题。

      23/01/2023
    • 奔向大海吧!珊瑚妈妈!:崔佩怡

      奔向大海吧!珊瑚妈妈!:崔佩怡

      奔向大海吧!珊瑚妈妈!:崔佩怡
      小时候与父母哥哥出海捉捕鱼捉蟹,长大后与研究团队潜水保育自然,中大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助理教授崔佩怡Apple,凭着一股从小到大发自内心对大海的爱,致力研究复修与育养本地珊瑚,希望让香港海底重拾昔日多元色彩。
      潜水衣与实验袍完美结合,乘风破浪与科学分析缺一不可。全情投入的年轻科研团队,完成香港首次人工有性繁殖珊瑚后,正以创新技术研究珊瑚的生长机制。
      珊瑚对外界环境异常敏感,生长速度又特别缓慢,要克服两大樽颈,靠的是热情与坚持。实验颠倒日夜,下水不分寒暑,参考外国经验,配合先进仪器,团队近年有新突破,复修计划渐有成效。
      「珊瑚要够tough!」「珊瑚大快啲!」对珊瑚BB时刻流露妈妈般关怀的Apple,其实亦是一女之母。一边是辛苦经营自家繁殖的珊瑚BB,一边是夜深等待妈妈回家的两岁BB,Apple不断思考作为女性的人生抉择。
      全球暖化与极端天气延祸世代,上升的水温与强劲的台风,逐渐迫近危害珊瑚生存的红线。团队与多方友好协作集气,一个水缸都不嫌少,务求壮大本地珊瑚复修。但世界只会越来越艰难,未来的保育事业不容乐观。「珊瑚妈妈」Apple与她的同伴,在潮起潮落之间努力守护大海,同时亦见证珊瑚与自己的成长。

      16/01/2023
    • 物理傻人: 朱明中

      物理傻人: 朱明中

      物理傻人—朱明中
      中大物理系教授朱明中,由中学开始热爱天文,长大后亦醉心研究天体物理学及粒子物理学,寻找宇宙的奥秘。
      2003年,他与其他院校组织团队,在大亚湾核电厂进行中微子振荡实验,2014年更领导团队,参与位于瑞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ATLAS大型国际粒子对撞实验组,研究「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寻找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和定律,是香港参与大型的国际科研项目之一,大大提升本港科研地位。
      旁人眼中,他的研究项目很「傻」—全世界可能只是几十人感兴趣,而且很抽象,没有太大实用性,但仍花一生的精力,去研究宇宙的奥秘。
      另一方面,八十年代在美国留学的朱明中,1995年做了一个很傻的决定,就是回流香港教授物理学,希望教授香港的「傻仔」、「傻女」,亦希望基础科学教育,可以在香港有更好发展。
      身为一个理想的科学家,他心目中的科学精神是什么?而香港的科普教育,他又如何看待?还会有港产的科学家吗?

      09/01/2023
    • 给十年后的我: 布思家

      给十年后的我: 布思家

      给十年后的我:布思家
      土生土长的印度裔香港人Anushka Purohit(布思家)十岁时,她与家人光顾连锁咖啡店,第一次目睹剩食的命运,店员将卖不去的面包,全数丢入黑色垃圾袋。小小年纪的她期盼自己长大后,有能力解决香港的剩食问题。
      十年后的布思家成为科技大学学生,儿时播下的种子,不再是不着边际的想法。2019年的一个晚上,她和三个同乡同学在酒吧庆祝学期完结,再次看到餐厅将剩食当垃圾处理。看着枱上的啤酒,她忽发奇想,啤酒和麫包的成分差别不大,麫包也可以变成啤酒吧!为了执行这个构想,四人组队在多个创业比赛胜出,在2020年创办环保啤酒公司。
      布思家决心运用丢弃的麫包酿制啤酒,她的创业故事逐渐得到连锁式饮食企业及酒吧的支持。毕业在即的她,善用学生的优势,积极寻求资金及开拓业务,把环保啤酒品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让消费者反思环保的责任。
      现在的布思家可以向十年前的自己说:「我做到了。」创科项目不一定是伟大的科研成果,即使天马行空的主意,只要敢于尝试创新,也可以为社会带来改变。

      02/01/2023
    • 研路山旮旯: 郭骏杰

      研路山旮旯: 郭骏杰

      研路山旮旯:郭骏杰

      有人说实验室皆类同,普遍是冷调、低温、宁静,只见研究人员每日埋首重复且严谨的实验。然而不同实验室有不同的风格和气氛,视乎实验室的灵魂人物—主事的教授建立一队怎样的团队,如何带领战友在争分夺秒、弱肉强食的科研世界竞赛。
      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副教授郭骏杰是一位青年科学家,专注研究RNA与基因调控,以至形成癌症等疾病的关系,于2022年获取「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港澳)。外界戏称带领研究的教授是实验室的「老板」,但郭骏杰不喜欢这个称呼,他虽然对徒弟要求严格,但自认为不是一位「恶师父」。除了对徒弟们倾囊相授之外,他更有感自己最大的责任,是努力寻求研发资金,保障队员冲锋陷阵时没有后顾之忧。
      郭骏杰毕业于中大化学系,曾到美国、英国几间顶尖大学交流、升学,科研路上曾师从五位学术成就超卓的教授,他从每位恩师身上学到不同的学术知识和做导师的技巧,启发他的实验室成为一个充满温情和欢乐、培育年轻科研人才的基地。

      26/12/2022
    • 人车志:郑家伟

      人车志:郑家伟

      人车志:郑家伟
      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系教授郑家伟,有「港产电动车之父」之称,早于2005年已带领团队研发全电动车,令香港成为全球最早研发电动车技术的地方之一。郑家伟教授从小便喜欢将家中物件拆开重组,并以成为工程师为人生目标,认为将兴趣变成工作是人生乐事。
      郑家伟幻想有一天,电动车能像电影变形金刚「Transformer」的机械人般,令车身可以随意延长或扩阔,甚至两架车可以二合为一,多年来他一直研究有关技术,一步一步向梦想迈进……

      19/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