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内容

    CONTENT

    监制:监制: 张咏贤

    23/06/2025

    自古以来,人类追求「抗衰老」甚至「长生不老」;古有秦始皇派员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千百年来,人类仍寻找不老之术,至今未有解决方法。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人类的衰老?张晓东的科研生涯,正是致力于揭开这生命之谜。

    张晓东,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副教授,是本港少数从事衰老机制研究的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是成体干细胞生物学,包括研究衰老原因和怎样可让人们活得更健康长寿。为探究影响干细胞功能的因素,张晓东团队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年轻的小鼠和一只年老的小鼠「换血」,血液流向彼此的身体,实现联体共生。之后,团队弄伤其中一只老鼠,观察它的肌肉重组情况。结果吸收了年轻小鼠血液的老年小鼠,重组效果很好;反之,另一只小鼠的重组效果变差;团队得出结论:干细胞功能出现的问题并不在于干细胞本身,而在于血液环境。因此,如何为干细胞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以达到逆转衰老的效果,是十多年前张晓东到科大后开始的研究领域。2015年张晓东获「裘槎前瞻科研大奖」。

    到2023年,张晓东及团队分析了年老和年轻小鼠的肌肉干细胞中的蛋白表达,发现一种名为CPEB4的关键蛋白在肌肉干细胞中的含量随着小鼠的衰老而降低,因此联想到CPEB4和老化的关系,随后在小鼠和人体的细胞上展开实验,以验证其具体联系。团队正寻找能把CPEB4作为靶点的药物,并开发新的药物筛选平台以筛选针对肌少症、肺纤维化等与老化相关疾病的药物,预计两三年后进入第一阶段临床试验。面对本港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张晓东博士希望未来能通过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延长长者的健康状态。

    「你信不信不久的将来,人类出生时就能知道自己长寿与否?」张晓东正着手最新的研究项目,寻找长寿的DNA。听起来难以置信;但张晓东则指「是香港的科研不够疯狂」。这一集会透过张晓东博士的经历,诉说他的疯狂科研故事。同时,也探讨抗衰老的奥秘,踏上科技对抗命运的道路。

    集数

    EPISODES
    • 方逸之 — 锂电侠

      方逸之 — 锂电侠

      什么东西,看不到,摸不着,但日常生活每日都会接触到,与空气、食物、水和Wifi几乎同等重要?
      试想想手机只剩1%电力,瞬间跌入恐慌状态。堪称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金字塔最底层,可以增加一项:电力。
      今天,一人两部充电宝,一街十台电动车,你我身边都是大大小小的移动电源。越来越先进的锂电池技术,用完即弃笔芯电池逐渐式微淘汰,唾手可得的能源不再是梦,甚至是理所当然,但人们对锂电池的不甚理解,又同时导致危机四伏。
      由大学时期修读电机工程,到加入学生太阳能车队,之后更成为第一代电动车科研团队成员,方逸之对电的兴趣或许是错有错着,亦可以说是命运的巧妙安排。而作为锂电池专家,在博士毕业后搞初创,研发令锂电池更安全、可靠的电池管理系统,似乎更迫切。毕竟,充电宝可以爆炸,电动车可以着火,如果可以更掌握了解锂电池运作时的表现数据,出意外前及早解决问题,甚至发挥锂电池的最佳性能,延长寿命,从而减少不必要消耗浪费,对地球环境亦是一番贡献。
      锂电池用得其所,人人都可以带来改变,不需要英雄靠一人之力拯救世界。随着锂电池的大规模广泛应用,研究生时代的方逸之已经预想到一个问题,一个尘封多年的大胆假设,又是否有机会在香港的南端露出曙光?
      科技日新月异,昔日的太阳能车队已成历史,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有能力一手一脚由零开始组装一台电动跑车。电动方程式车队已经准备就绪,几个月后将到内地比赛。当锂电池驱动的摩打开始转动,电动车的未来又将前向何方?

      07/07/2025
    • 文嘉棋 — 踏梦追龙

      文嘉棋 — 踏梦追龙

      文嘉棋,自小对恐龙和古生物充满兴趣。凭着一颗对未知世界的无尽好奇心,他从童年梦想,成为其中一位香港最具影响力的古生物学家和地球科学家。去年,香港政府在赤洲发现了史无前例的恐龙化石,文嘉棋亦是研究团队之一。

      专注研究恐龙演化史的文嘉棋,开创了一项名为「镭射萤光成像技术(LSF)」的突破性研究。这项技术以无损方式,剖析探索恐龙化石内部的微细结构,为科学家们解开这些古老生物的演化之谜,成为全球首位古生物学家将这崭新技术应用于化石研究和考古学,揭开以科学考古的新篇章。

      以小型翼龙的研究为例,文嘉棋利用LSF技术,成功捕捉到这些神奇生物体内复杂的骨骼构造和软组织细节,为我们重塑了这些神奇生物的面貌。这些发现不仅充实了我们对翼龙进化史的认识,也为恐龙研究开辟了全新的分析手段。

      除了恐龙,文博士在考古学研究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现了鹦鹉嘴龙化石上最古老的脐部疤痕,运用LSF技术得以清晰呈现。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我们对古人类起源的认知,也显示了文博士跨领域研究的卓越能力,将恐龙和古人类的研究紧密关联起来。

      文博士的科学之旅始于童年对恐龙的狂热追求,最终成为香港的知名学者,并先后获得多项学术殊荣,包括2020年度香港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他的故事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探索之旅,亦启示我们:若心怀对未知的热忱,并勇于探索,定能在科学的浩瀚宇宙,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30/06/2025
    • 张晓东 — 长生不老?

      张晓东 — 长生不老?

      自古以来,人类追求「抗衰老」甚至「长生不老」;古有秦始皇派员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千百年来,人类仍寻找不老之术,至今未有解决方法。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人类的衰老?张晓东的科研生涯,正是致力于揭开这生命之谜。

      张晓东,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副教授,是本港少数从事衰老机制研究的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是成体干细胞生物学,包括研究衰老原因和怎样可让人们活得更健康长寿。为探究影响干细胞功能的因素,张晓东团队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年轻的小鼠和一只年老的小鼠「换血」,血液流向彼此的身体,实现联体共生。之后,团队弄伤其中一只老鼠,观察它的肌肉重组情况。结果吸收了年轻小鼠血液的老年小鼠,重组效果很好;反之,另一只小鼠的重组效果变差;团队得出结论:干细胞功能出现的问题并不在于干细胞本身,而在于血液环境。因此,如何为干细胞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以达到逆转衰老的效果,是十多年前张晓东到科大后开始的研究领域。2015年张晓东获「裘槎前瞻科研大奖」。

      到2023年,张晓东及团队分析了年老和年轻小鼠的肌肉干细胞中的蛋白表达,发现一种名为CPEB4的关键蛋白在肌肉干细胞中的含量随着小鼠的衰老而降低,因此联想到CPEB4和老化的关系,随后在小鼠和人体的细胞上展开实验,以验证其具体联系。团队正寻找能把CPEB4作为靶点的药物,并开发新的药物筛选平台以筛选针对肌少症、肺纤维化等与老化相关疾病的药物,预计两三年后进入第一阶段临床试验。面对本港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张晓东博士希望未来能通过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延长长者的健康状态。

      「你信不信不久的将来,人类出生时就能知道自己长寿与否?」张晓东正着手最新的研究项目,寻找长寿的DNA。听起来难以置信;但张晓东则指「是香港的科研不够疯狂」。这一集会透过张晓东博士的经历,诉说他的疯狂科研故事。同时,也探讨抗衰老的奥秘,踏上科技对抗命运的道路。

      23/06/2025
    • 曾令铭—寻找海蛞蝓

      曾令铭—寻找海蛞蝓

      海洋生物千姿百态,惹人喜爱,有一群娇小玲珑的生物色彩鲜艳,动态可爱,它们的家族人才济济,名字叫—海蛞蝓。
      全球已分类的海蛞蝓约有三千多种,其中香港已知的至少有三百多种。然而,有关香港海蛞蝓深入而有系统的研究一直欠奉,本地到底有哪些种类?分布在哪里?数量有多少?以至它们的习性如何......
      海洋生物分类学家曾令铭教授策划「寻找香港海蛞蝓」计划,目标建立一个免费予公众浏览查阅的「香港海蛞蝓资料库」,甚至出版图鉴,让市民认识我们的海洋中,有这群美丽而可爱的角色。

      09/06/2025
    • 黄智铨 — 艺术在动

      黄智铨 — 艺术在动

      艺术来自对生活的热情,科技彷佛是冷冰冰的科学。艺术家黄智铨 Kenny 选择将两者结合,以科技,去诉说人的情感。透过创新科技,将人类的想像世间,呈现到大众眼前。
      Kenny 小时候从来没有想过做艺术家,没有音乐的造诣、没有画画写作的兴趣,反而是喜欢金工、物理。直到修读创意媒体后,才开始对艺术感兴趣。他喜欢「啲野郁下郁下」的视觉艺术,更成立自己的创意工作室,透过人工智能,AR、VR等不同科技,令普罗大众更容易了解艺术。

      慢慢他发现艺术意念存在于艺术家的脑海中,作品未完成前,很难令外界知道完成品的状况,于是开发新的模拟系统,令外界可以模拟看到大型艺术装置制成后的样子。
      Kenny 利用科技,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希望成为艺术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和桥梁。

      26/05/2025
    • 邓英杰 — 可生物降解乒乓球

      邓英杰 — 可生物降解乒乓球

      乒乓球运动风靡全球,在香港,每天也有许多中、小学生到训练中心练习乒乓球。乒、乓、乒、乓,大家有否想过,全港众多训练中心每日的训练耗损多少个乒乓球呢?爆裂或凹陷的乒乓球是否只能送到堆填区?
      二十出头的邓英杰Jordon想研发出可生物降解乒乓球,即是以由生物转化的物质取代传统塑胶制作球体,弃置的球在特定的湿度和温度下,能在土壤或海水中分解。
      邓英杰五年前辍学,没有完成大学学位,背后亦没有科研机构支持,主要靠朋友的帮助和提供意见,结合网上的公开资料以及自己不断尝试,他的研究能否顺利完成?

      19/05/2025
    • 葛展荣 — 鲸豚生死这一课

      葛展荣 — 鲸豚生死这一课

      大海,是无数海洋动物的家园,却也展现着无情的一面。本港每年大约有20至50条鲸豚搁浅,主要是中华白海豚和江豚。葛展荣是「鲸豚法医」,他的工作是从搁浅的鲸豚上寻找证据,解开海洋动物的死亡真相。

      葛展荣是城大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学系助理教授,以「影像解剖」搜证。运用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放射学技术,从多角度拍摄搁浅海洋动物的尸体,并分析内部影像,抽丝剥茧地推断出死因。

      葛展荣与团队亦发现,早年的渔民会将鲸鱼骨收藏于庙宇内,并视之为「龙骨」。他们花了两年时间,走访全港不同庙宇,发现总共有十三间庙宇收藏了鲸鱼骨,并运用三维扫描技术收集鲸鱼骨的表征,为鲸鱼标本留下珍贵的科学纪录。

      12/05/2025
    • 余炳全 — 六十岁先嚟搞创科

      余炳全 — 六十岁先嚟搞创科

      六十岁后,是不少人准备退休生活、游山玩水享受人生的年龄阶段。不过余炳全和他的三位老友,却选择在六十岁后创业追梦,投入创科领域。四个人决定开发乐龄科技,搞start up 公司,各自用自己的专长,负责开发硬件、软件、联络不同社福机构试用。他们会迎来什么困难与挑战?

      05/05/2025
    • 桂滨 — 桂滨的疯狂世界

      桂滨 — 桂滨的疯狂世界

      桂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无穷的创意,打造出一个关于艺术与科技交织的故事。他独爱人体素描,在绘画过程中激发他研发实时虚拟自动试衫系统,用了三年时间,投资过千万令「Quantum Human」和「Quantum Fit」两项专利技术诞生。

      同时,桂滨亦亲手制作了全球最大即影即有相机,打破了传统即影即有相机的界限,正在申请健力士世界纪录。桂滨投入了两年时间和近100万元,亲手制作了五部不同尺寸的即影即有相机,旨在透过这些作品与香港各区互动,唤醒人与人接触的重要性,亦克服自小困扰他的社交恐惧。

      这不仅是一段创作之旅,更是一场关于艺术、科技与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他邀请观众一同感受他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本集纪录片将会带观众走进桂滨的疯狂世界,探索这位发明家、艺术家与科技先驱的多重身份,如何在生活中捕捉灵感,并且实现梦想。

      28/0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