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其他集数

    内容

    CONTENT

    监制:Margaret Liu

    26/12/2021

    「科学为民」
    第一集

    探索科学基本・创可持续基建

    为了善用科技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数十个政府部门及协作机构自2006年开始以「科学为民」的宗旨,定期举办讲座及展览介绍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的科学工作,让市民体验政府如何建构智慧城市的生活。

    今年适逢「科学为民」服务巡礼十五周年,为了让市民进一步了解参与服务巡礼部门的创新科技项目,「科学为民」团队与香港电台电视部合作制作三集电视节目,从「智慧城市」、「共享数据」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科技命题,探讨如何善用创新科技应对未来的挑战。

    本节目涵盖已推行及策划中的创科项目,通过「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环境」及「智慧政府」等面向,感受未来城市与创科为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裨益。诚然,严峻的抗疫时期为各部门在推动创科发展带来启发,尤其以创新思维打破惯常服务的模式和更广泛使用科技去应对。

    第一集将带领观众体验土木工程拓展署「将军澳跨湾连接路」项目。跨湾连接路设计概念建构在两个向外伸展的桥拱,加上 V 型桥墩,构成相连的圆环,形成数学上「无限」的标志,代表永恒不息的意念,配合跨湾桥的多元功能,带出「活力无限」主题。节目将介绍建造跨湾连接路的最新工程技术;该工程完成后将是全港最大跨度的钢拱桥,同时为社区带来一条五公里环回单车径,进一步提升环保元素、共建绿化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地标。

    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渠务署积极配合推行节能措施,并投放额外资源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科技于现有和全新的设施上,减少碳排放,达至可持续发展。节目将介绍「小蚝湾太阳能发电场」,以及大埔污水处理厂的「厨余、污泥共厌氧消化试验计划」,具体展视生活中的环保贡献。

    而建筑署运用「组装合成」的创新建筑方法,透过「先装后嵌」的概念,将现场建筑工序转移至较易控制品质的厂房进行,从而减省现场施工工序,减少建筑过程受天气条件限制影响,以及减少对施工场地附近居民的滋扰。我们还会介绍作为推广科普教育基地的康文署香港科学馆,他们今年推出了全新的地球科学厅,展厅以精彩的互动展品和新科技,介绍地球的地质历史、香港地貌特色,和与大自然现象相关的科学知识,及推动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节目又会走进创新科技署辖下的标准及校正实验所,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尝试寻找一切科学的根源。作为本地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及校正实验所是中国香港物理计量的最高机构,负责爲香港保存物理测量参考标准。节目会简介计量学如何为香港的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拥抱智慧新科技,从生活微小细节的突破,了解各政府部门构建未来城市的新项目,一切尽在「科学为民」。

    主持胡瀞诗会带领大家智慧出行,寻找「科学为民」的足迹。

    推动科学为民,共享智慧生活!

    播出资料:
    2021年12月26日(日)
    下午6时
    港台电视31


    集数

    EPISODES
    • 第三集

      第三集

      「科学为民」
      第三集大纲

      未来智慧城市・由科技创新始

      最后一集的科学为民,继续为大家介绍各个政府部门,不同类别的利民科创项目。有説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应该由科技创新开始。

      在未来世界,将会充斥着无穷无尽的大数据,在「智慧城市」的愿景上,要运用什么创新科技,才能管理和运用这些数据,来协助解决各种复杂的城市问题?

      屋宇署为了提升处理街道上破损招牌的效率,即将分阶段试行「破损招牌诊断系统」。系统会运用装设了高清数码相机及光学雷达的巡逻车,收集街道上的招牌的数码资讯,再利用人工智能及摄影测量技术分析,自动识别有破损特征的招牌,从而优化现行的招牌监管工作流程,减少街道上的危险构筑物。

      而运输署推出的流动应用程式「香港出行易」,方便市民快捷地搜寻不同出行方式的路线。另外,为纾缓车位短缺问题,运输署亦开始试行各种自动泊车系统,其中荃湾海盛路短期租约政府用地,是政府首个自动泊车系统项目。

      开发「政府物联通」加强城市管理,是机电工程署为了支援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基建,透过「政府物联通」网络技术,机电工程署研发了多项智慧应用方案,提升公共服务,支援不同政府部门推行各种智慧城市的措施,例如遥距实时检测河流和维港水位、空置泊车位资讯以及智慧厕所实验计划等等。

      而路政署最近引入先进测量技术「移动激光扫描及影像系统」。新系统适合在繁忙的公路上运作,当测量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可以同步测量道路上物件,能在短时间内收集所需数据。除了增加效率,亦可提升道路的设计、建设和保养质素。

      最后地政总署为配合政府开放数据的政策,积极推广使用数码地图和数码地理空间数据,加强智慧型定位基础设施,以优化流动地图应用,引入移动测量系统,以协助制作全港三维数码地图。地政总署的测绘处免费开放各类数码产品,协助实现《香港智慧城市蓝图2.0》的愿景。

      「智慧城市」是香港甚至全球性的议题,「科学为民」特辑,希望市民能了解政府各部门的创新数码科技,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推动香港构建成一个世界闻名、经济蓬勃及具优质生活的智慧城市。

      主持胡瀞诗会带领大家智慧出行,寻找「科学为民」的足迹。

      推动科学为民,共享智慧生活!

      播出资料:
      2022年1月9日(日)
      下午6时
      港台电视31

      09/01/2022
    • 第二集

      第二集

      「科学为民」
      第二集大纲

      科技以人为本・创智慧新生活

      今集会介绍与市民有切身关系的科技应用,包括民航处引入的数码指挥塔技术,水务署的水「智管网」、天文台的微气候、环境保护署的立体空气监测,仲有大家一定要认识消防处的调派后指引。

      消防处于2018年引进新电脑系统,协助提供调派后指引,系统所载的发问指引由国际紧急调派研究院研发。调派后指引使伤患现场获得指引外,同时爲前往执勤的同事提供支援。现时超过50个国家约3500个紧急部队调派中心已经采用类似的电脑系统及发问指引。

      全球多个地区的民航局及空中航行服务提供者已按空管、机场服务或运作需要,采用数码指挥塔技术或积极进行相关测试。当中包括中国、奥地利、匈牙利、新加坡、阿联酋、英国等。民航处的数码指挥塔可以提升航空指挥塔的运作效率,透过超高解像度监察摄影机,为指挥塔内的航空交通管制主任提供机场的清晰全景,包括视线以外的影像及夜间和能见度低时的情况,让空管人员更易掌握机场情况,便利执行航空交通管制工作。

      水务署近年推行「智管网」计划,持续监察整个供水管网,维持供水管网的健康及减少用水流失。「智管网」的理念是「分而治之」及「持续监测」整个供水管网的状况。截至2020年底,水务署已设立了约1,440个监测区域。透过「智管网」希望能将政府水管的渗漏率由现时约15%降至于2030年或之前低于10%。配合「全面水资源管理策略」中「先节后增」的长远策略,控制食水需求增长,以及利用多元化的水资源提升食水供应的应变能力。

      臭氧污染气团的覆盖面相当大,根据过往的科学研究和分析,臭氧污染能在高空进行长距离区域传输。传统的空气质素监测站,只能测量近地面的空气污染物浓度,不能够反映污染物于高空的水平、传输途径及特征。因此,环境保护署需要建立一套立体空气质素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高空臭氧及悬浮粒子水平,与气象数据的立体分布,从而追踪珠三角地区污染物的传输情况。

      天文台近年研究怎样可以将气象站设计成更融入周围环境,而路灯则是一个实用且富和谐感的设计,解决了一般自动气象站难以安装在城巿有限空间的问题。微气候监测站,使用3D打印技术,可以弹性设计形状和功能,这个设计亦成功注册成为专利。

      主持胡瀞诗会带领大家智慧出行,寻找「科学为民」的足迹。

      推动科学为民,共享智慧生活!

      播出资料:
      2022年1月2日(日)
      下午6时
      港台电视31

      02/01/2022
    • 第一集

      第一集

      「科学为民」
      第一集

      探索科学基本・创可持续基建

      为了善用科技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数十个政府部门及协作机构自2006年开始以「科学为民」的宗旨,定期举办讲座及展览介绍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的科学工作,让市民体验政府如何建构智慧城市的生活。

      今年适逢「科学为民」服务巡礼十五周年,为了让市民进一步了解参与服务巡礼部门的创新科技项目,「科学为民」团队与香港电台电视部合作制作三集电视节目,从「智慧城市」、「共享数据」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科技命题,探讨如何善用创新科技应对未来的挑战。

      本节目涵盖已推行及策划中的创科项目,通过「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环境」及「智慧政府」等面向,感受未来城市与创科为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裨益。诚然,严峻的抗疫时期为各部门在推动创科发展带来启发,尤其以创新思维打破惯常服务的模式和更广泛使用科技去应对。

      第一集将带领观众体验土木工程拓展署「将军澳跨湾连接路」项目。跨湾连接路设计概念建构在两个向外伸展的桥拱,加上 V 型桥墩,构成相连的圆环,形成数学上「无限」的标志,代表永恒不息的意念,配合跨湾桥的多元功能,带出「活力无限」主题。节目将介绍建造跨湾连接路的最新工程技术;该工程完成后将是全港最大跨度的钢拱桥,同时为社区带来一条五公里环回单车径,进一步提升环保元素、共建绿化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地标。

      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渠务署积极配合推行节能措施,并投放额外资源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科技于现有和全新的设施上,减少碳排放,达至可持续发展。节目将介绍「小蚝湾太阳能发电场」,以及大埔污水处理厂的「厨余、污泥共厌氧消化试验计划」,具体展视生活中的环保贡献。

      而建筑署运用「组装合成」的创新建筑方法,透过「先装后嵌」的概念,将现场建筑工序转移至较易控制品质的厂房进行,从而减省现场施工工序,减少建筑过程受天气条件限制影响,以及减少对施工场地附近居民的滋扰。我们还会介绍作为推广科普教育基地的康文署香港科学馆,他们今年推出了全新的地球科学厅,展厅以精彩的互动展品和新科技,介绍地球的地质历史、香港地貌特色,和与大自然现象相关的科学知识,及推动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节目又会走进创新科技署辖下的标准及校正实验所,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尝试寻找一切科学的根源。作为本地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及校正实验所是中国香港物理计量的最高机构,负责爲香港保存物理测量参考标准。节目会简介计量学如何为香港的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拥抱智慧新科技,从生活微小细节的突破,了解各政府部门构建未来城市的新项目,一切尽在「科学为民」。

      主持胡瀞诗会带领大家智慧出行,寻找「科学为民」的足迹。

      推动科学为民,共享智慧生活!

      播出资料:
      2021年12月26日(日)
      下午6时
      港台电视31

      26/1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