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考虑电视制作生产力

2001-12-15

  最近,审计署发表报告,评核香港电台的服务表现和资源管理。其中,备受公众关注的焦点是香港电台电视部的生产力。这是一项极富争论性的议题,不同国家的公营广播机构也为这个问题伤透脑筋。

电视制作必须依靠整体

  香港电台电视部的情况,绝不能与商营电视台匹比,因为我们没有独立的电视广播频道,制作形式和运作方法都颇为独特。

  电视制作比电台制作更为复杂。电视制作必须要倚靠整体配合,因为每一个节目都有监制、编导、助导、资料搜集和场务工作等,这还没有计算后勤支援的制作人员,例如拍摄、剪接和道具工作等。有时候,节目制作形式比较简单,制作人员数目可以少一些,但节目形式复杂,所需的节目人手也会较多。例如:港台最近推出的节目《连营珠三角》,涉及港人在珠江三角洲的工作与生活,可以想像这类节目制作需时较长。而每周播放的《议事论事》定期报导立法会动态,制作时间可以短些,不过编采报导人力资源也不可少。

  根据简单的人均节目时数计算,香港电台每位节目制作人员于二零零零年的年产量是四小时,节目产量是十三点八个。乍看起来,公众自然会问:「为何香港电台电视制作的生产力会这么少呢?」。其实,每人年均时数是基于一百三十五名节目制作人员和年产节目五百三十七小时来计算。简单的数学计算绝对不能确切反映电视节目制作要依靠整体的特性,也未能反映节目制作形式、复杂性及节目质素。

「虚拟」个人的制作数字

  假如观众留意香港电台的电视节目,那就会经常看到一些监制的名字重复出现。这说明了他们每年不只制作数小时的电视节目。现今,香港电台有十八位电视节目监制。平均计算,每位监制每年要督导三十小时的电视节目制作。

  如果我们以编导数目作为计算单位,一百三十五名节目制作人员中,有过半是节目编导,他们每人的年产量肯定超过四小时,约为八至九小时一年。

  事实上,很多时候,每位编导不单只负责一个节目,同时跟进多个节目是平常事,也是行内普遍的现象。以深受观众欢迎的「杰出华人系列」为例,由联络访问嘉宾、拍摄、制作以至播放,可能需时十多个月。负责的编导肯定在制作「杰出华人系列」的同时,还需兼顾制作其他电视节目。

  年产四小时的计算方法只限一位「虚拟」的电视制作人。这位「虚拟」个人需要同时兼任监制、编导、助导、资料搜集和场务等各种不同工作。「他」的年产量才会是四小时,而现实上,各位编导的制作量远高于这个水平。

港台生产力贴近市场

  近年,香港电台的电视制作已开始引入外判制度,以进一步充实节目内容多元化和扩阔本地的电视制作空间。根据我们外判制作的经验,外判公司一般要八至九个星期才可以完成半小时的戏剧节目,而半小时的纪录片制作平均亦为八个星期。根据十一月廿二日《明报》的报导,本港两家商营电视台,每位纪录片节目制作人的年产量也是三至四小时。可见,四小时的年产量是贴近市场水平,而公众理应循电视制作的特性来评估这四小时年产量的指标。

  我们不可能以单一的生产指标量度生产力,而应采用多种和全面的指标来评估生产效率。为了提高公众对港台生产力的认识,香港电台将于下一个财政年度,引入人均节目产量指标。至于人均节目时数指标,我们还需仔细研究。另外,港台还会借镜外国公营广播机构的经验,订定符合香港实况的表现指标。

国际公营广播机构指标回异

  最近两年,公营广播机构也十分重视制订表现指标。二十多家主要的公营广播机构先后在南非、澳洲和加拿大召开多次会议,寻求共识。当中,各公营广播机构同意指标应涵盖以下四个范畴:一、节目独特性:如何反映公营广播制作有别于商营电视台的制作?二、质素:如何量度节目必须具备高质素?三、效率:怎样评核公营广播机构的工作效率?四、普遍性:如何显示公营广播的节目覆盖范围和兼顾少数社群?

  当我们搜集其他公营广播机构的资料时,我们发觉各机构引入的表现指标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澳洲广播公司引入「员工工作量方程式」来订定员工数目。每小时电台广播需要十二个工时,每周七小时的电台节目可获分配超过二名节目制作人员。英国广播公司则引入公众意见调查,了解公众对他们的服务是否觉得物有所值。韩国广播公司也同样采用意见调查,了解观众对他们服务的意见。另一些广播机构则采用量性指标,例如,每小时广播的制作费,以听众或观众数目摊分的量值。但这类量性指标容易引起争议,各机构均表示需要仔细讨论、评估,才可引入量性表现指标。

  有些评论又说香港电台节目制作费比英国广播公司还要高昂。这种说法明显是错误的。英国广播公司二零零零至零一年的制作费资料已在网上发表。他们第一台的每小时制作费是一百五十三万元,是港台节目费的三倍;第二台的制作费是港台的两倍,每小时费用是一百零五万元。而香港电台今年公共事务电视节目制作费(包括制作人员工资)每小时为四十五万元。

学校教育电视制作方式要变

  除一般电视节目制作外,学校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费高昂也引起公众关注。现时,一集十五分钟的学校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费用需要二十九万元。虽然制作费低于英国广播公司同类节目的水平,但港台认为制作费仍有压缩的空间。

  学校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费较高,主要是因为过份侧重戏剧制作模式。现时,百份之七十的节目涉及戏剧制作,经常要采用场景拍摄方式,动用的资源自然较多。例如,语文科节目安排一幕「华洋杂处」的场景,编导计算场租、外籍和本地临记,以及基本道具,费用动辄以数万元计。假如我们改用实况拍摄,在游客区取景,自然可以削减这方面的开支。

  戏剧制作的另一个难题是业余演员太多。学校教育电视节目一般要邀请学生、儿童和教师参与拍摄。导演需要提供长时间的指导,重拍次数又多,拍摄时间也会较长。另外,拍摄工作还要迁就学生的上课、测验和考试时间。拍摄进度比一般节目为慢。

  学校教育电视节目制作量仅占港台电视节目产量的百份之九,但学校教育电视节目耗用较多的后勤制作资源,例如,港台动画制作时数的百份之六十九就用在学校教育电视方面。港台下年度的制作,已与教育署协议尽量采用实景拍摄,以争取节省约一成资源,让港台可增加互动和非课程教育电视节目的产量,例如:《上网问功课》、《完全学生手册》和《传媒万岁》等。

  总括而言,衡量生产力和制作成本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香港电台将会广纳国际专业的意见,引入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估标准,以更确切反映电视制作的特色。而业内人士也应多研究、多推广,让公众了解公营广播机构的实况,提升公营广播机构的问责性。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广播的宿命

文乃扬
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