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视新闻欠缺什么?

2000-01-15

  刚来香港时感受到的第一个 「文化震撼」,是此地报纸与电视新闻的「两极化」:销路最大的报纸脱离常轨的「大胆」表现手法与电视新闻墨守成规的保守风气。

  廿四年的记者生涯中,我曾在台湾、欧洲和美国服务。从没经历过一个地方的平面和电子媒体在观念和呈现手法上有这么大的差异,好像在一出名为「香港传媒」的舞台剧里看到了火爆的全裸「钢管女郎」和由粉颈到脚跟都紧包着典雅衣装的「窈窕淑女」同台演出,虽然令人目不暇给,却也令人纳闷:香港的阅听大众真的喜爱这种「戏码」吗?

  限于篇幅,暂时不谈港、台销量最大报纸的这种「激进与保守」对比,而想谈谈,保守的香港电视新闻究竟缺少了什么?

  初探香港的电视新闻,发现其主要制作理念及呈现方式似乎还停留在十多年前的台湾,而与全球电视新闻潮流相较,所可补强之处甚多,举其荦荦大者计有:一、人性化的播报方式,二、大众化的新闻内容,三、洞烛机先的采访理念,四、深入浅出的调查报导。

人性化的播报方式

  主播的表现是电视新闻的两大「命脉」之一。遗憾的是,今日香港大部份的主播就像二、三十年前台湾的梁兴国、张继正、盛竹如、熊旅扬等先进,力求字正腔圆、严肃权威、因此在萤光幕上不苟言笑,也不讲究上下两则新闻之间的「串场」,即使个人发声及发音技巧一流,却缺乏亲和力,加上新闻内容大多「贫血」,整节新闻「官味十足」,就是少了那么一分应有的「人味」。

  至于应如何播报才符合「人性化」要求?由于篇幅有限,只好有机会再说。

大众化的新闻内容

  电视新闻的另一「命脉」是新闻内容。因此,香港各家电视新闻的主管以及实际「操盘手」(采访组长、主编和编导)似乎更应在新闻内容的规划、采访和编排等方面卸去传统桎梏。

  我在拙作《新闻力》一书中,特别详细介绍「新闻」的定义及各家看法,归纳出的结论为:「新闻是一种最新获知的资讯,其内容为会吸引大众注意或影响大众利益的事件或事情。」

  不少同业告诉我,香港的电视新闻主流是由记者会、研讨会和其他会议所组成的「三会新闻」,采访组每天疲于奔命的就是这些「被告知会发生的事情」,大多内容枯燥,很少有「会吸引大众注意或影响大众利益的事件或事情」,虽然是「最新获知」,新闻性却不高。(当然,这并不是说,香港电视新闻人员没有作出好新闻,而是说比例偏低。)


作者曾任职台湾中、英文报业及担任华视晨间新闻「早安今天」主播。

  我在华视服务时,采访组同仁最怕被分派到「采访某会议」的任务,因为他们认为,会议新闻由于其他传媒都在,反而不是新闻,很有可能被其他精彩新闻挤掉,要嘛播不出来,要嘛以二、三十秒提要方式播出,失去了表现机会。

  当时流行一句话,「大牌的不跑记者会,新进的藉记者会操兵」。甚至很多时候,文字记者没空,就只派摄影记者去拍几个画面回来,可见由理念到实务,根本不将「三会新闻」当成主打。戒严时期,台湾各台电视新闻流行「官大就是新闻」以及「甘为政府宣传喉舌」。解严迄今十年,这种理念已经在历史灰烬里烟消云散了。

  我应邀在香港大学新闻硕士班演讲时特别强调,「三会新闻」如有新闻性,当然也应报导,但必须慎重处理内容,新闻性不大者报导二、三十秒即可,不必依照现行传统,明明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却「灌水」成六、七十秒的报导。因为,精简后不仅可以避免画面单调和内容贫乏,更可多播出几则与民众息息相关的「大众化新闻」。

  二十多年前的台湾电视新闻,正充斥着这一类「缺乏营养」的会议新闻。但是今天,台湾的电视新闻界早已走出了这个阴影,改采主动挖掘新闻、内容多元化、呈现活泼化的大计方针。(当然,台湾有些电视新闻已经「活泼过头」,搞成了偏锋,不足为训。)

  因此,香港的电视新闻主管及操盘手如果不走出前述「三会」阴影,将采访触角由政府延伸至大众,香港观众就不容易看到主动出击(企划、挖掘)去制作的好新闻。

洞烛机先的采访理念

  香港电视新闻的基本「游戏规则」之一似乎是「等」新闻、「追」新闻而不是「挖」新闻,而主要「操盘手」也似乎很老实,严守这个规则。以记者会新闻为例,采访组长收到明天下午三时某记者会通知,相当「尽责」地编入明天采访任务清单里,「等」到明天下午三时记者会召开后,记者报回内容,再呈报编前会议,三、四个小时后播出,有必要则「追」些相关新闻。

  相形之下,台湾的主操盘手就「不太老实」(事实上是「相当不老实」):知道有记者会,一定在几天前就已经先「挖」到内容,必要时已经抢先播出,新闻最后加上一句:「详细内容及相关资讯,今(或明)天下午三点召开的记者会中将有说明」。如果有必要做小特写,则早已做好,在记者会新闻后立即播出。

  这只是对付记者会的策略。有「洞烛机先」理念的记者及主操盘手在许多新闻事件中,玩的不是「大家同时都有」的游戏规则,而是「我先有,大家才有」的生存法则。

  试想,香港如果有一家电视新闻率先打破「老实」的游戏规则,会如何?引起同业联手挞伐?还是激发出良性竞争,逼得记者必须加强和采访对象的联系、逼得采访组长必须有更宽阔的「新闻线索网」?须明白,实力不够的记者和操盘手禁不起「洞烛机先」的考验,而此类良性竞争必将带给香港观众多些资讯及收视选择。

深入浅出的调查报导

  所谓「调查报导」并非只指十分钟以上的超长报导、不一定只能放在公共事务节目中,题材规划得好、采访到的内容适当,一样可以做成较短(如两、三分钟)的新闻,在新闻时段中播出。

  我曾在香港电视新闻中看过此种报导,只是数量少得如凤毛麟角。是否由于采访组的主要「兵力」都布署在每天的「三会新闻」上,而使得这方面欠缺表现?

  或许,香港电视新闻还缺很多,例如一般同业都提出的「资源」(钱和人)?但是,华视新闻部人数才一百出头(包括海外特派员),比香港某些单位少很多,而其制作的新闻质量却不亚于香港,这似乎又反映出另一个问题:香港电视新闻是否缺乏「应有的生产力」?值得大家深思。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

从数据看香港电视变化

李敬华
201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