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引入「欣赏指数」的由来

1999-06-15

  「欣赏指数」源自一个外来的概念,推广多年后已本地化,具有强烈的本土特色。这两年来,我们努力将其拓展,希望成为整个电视行业都支持的一种调查方式,更希望扩大到整体社会也可以对「欣赏指数」调查,有更多了解和认受。

  「欣赏指数」的引入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电台开始部署在两间电视台黄金时间内,以固定时段播出节目。两者有直接关系。

收视率竞争与港台节目

  一九八八年底,无线和亚洲电视获续发牌十二年。牌照条款中,加入了关于港台节目在两间电视台播出的安排,特别规定黄金时间内,要有一定数量的港台节目。

  为什么牌照内要加上这些条款?这可以再推远一些,在八十年代初期,政府进行广播事业的检讨,其中主要建议包括香港电台的角色,和如何安排节目播出。这些建议于八十年代中期经过酝酿调整后,部份写入了电视条例内。而经过修订的电视条例,也成为八八年电视台新牌照的基础。

  香港电台早期的电视节目,都是制作后,再与电视台商谈播出时间,除了一些长寿节目如「铿锵集」因长期制作有固定安排外,其他节目就如打游击般,个别安排播出时间。

  当时两间电视台的收视率竞争,基本上并不牵涉到港台,因为港台节目播放时间属游击性质,两台对阵,港台节目角色往往不甚明显。但无可否认,历年来都有惯性收视现象,港台节目在无线及亚视播放时的收视率有一定的差距。

  八九年四月,两间电视台开始在固定黄金时段播放港台节目。之后,两台编排节目时,往往针对港台时段作战略考虑,编排节目对撼港台时段争取收视。


由于两台出现惯性收视差异,港台节目不能只依赖收视率来评价。

评价电视节目质素

  要评价港台的节目和角色,我们觉得其实需要更多关于节目质素的资料。由于存在惯性收视现象,编排在亚视播放的港台节目,收视率偏低,故此不能只依赖观众数目来评价港台的节目。在这大前提下,当八九年四月份黄金时段节目开始时,我们进行了一个电视节目质素调查。当时的调查只属初步探索,询问观众对港台节目的喜爱程度,调查结果虽有参考价值,但不能充份满足我们的需要。

  在一次偶然机会,我们从广播杂志中阅到英国广播公司(BBC)公布APPRECIATION INDEX的数据,即觉得此概念可能适用于香港,于是与BBC联络,将「欣赏指数」引进香港。

  我们在一九九零年举行测试调查,九一年正式进行第一次「欣赏指数」调查,由SRH 市场研究社负责。最初敲定「欣赏」这个名词时曾作多方考虑,英文APPRECIATION意思较明确,但中文「欣赏」两字则可能略嫌高调,故此当时设计问卷时加上附带的形容词帮助解释。遇上被访者感到犹疑的时候,调查员便会问:「你是否喜欢这节目?」。但始终「喜欢」和「欣赏」是有一定的距离,故我们亦逐渐放弃用这词,而由被访者自行界定「欣赏」的定义。


香港电台电视节目顾问团第十次会议以「电视节目欣赏指数」为讨论主题。

  经过多年的调整,现时进行的调查与当初的不尽相同。早期调查局限于黄金时段内,节目数量较少,而目前已发展至三台所有本地制作,甚至包括有线电视的节目。

广播理论与实际结果

  「欣赏指数」的调查结果与演变,令我联想到业界一些既定观念,需要接受挑战。调查结果与理论估计可能是彻底相反。

  英国广播公司在提出「欣赏指数」的概念时曾经指出,理论上观众会行使节目选择权,致令少数人收看的节目,有机会获得较高的欣赏指数。原因是如果这些观众宁愿放弃收看热门流行节目而选择小众节目,他们对这个节目的题材或表达方式,会有一定程度的欣赏,故此观众较少的节目,理论上有机会获得较高的欣赏指数。但从香港的调查结果显示,这项理论并不一定成立。

  在历年的调查中,高收视率或高认知率的节目依然具有相当高的欣赏指数。在历次调查分析中,无可否认,以平均计算,时事和较严肃的资讯节目的欣赏指数都比较高。但调查结果亦显示,个别纯娱乐节目亦可取得极高的欣赏评分。

  另外一点值得研究的是,理论上,当调查的节目数量增加时,平均欣赏指数会降低,因为包括的节目越多,自然低分的节目也相应地增加。但我们发觉,近年的调查节目数量虽然增多了不少,平均欣赏指数却高于九十年代初期所做的调查。

  我们其实需要更多数据,以便作深入研究。作为电视行业及本地制作节目质素的评价,「欣赏指数」绝对是一个值得参考及推广的指标,我们希望长期推广这项工作,使它能得到业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受。

*编者按:香港电台电视节目顾问团第十次会议于九九年五月廿九日举行,以「电视节目欣赏指数」为讨论主题。会上,香港电台副广播处长朱培庆简介香港电台引入「欣赏指数」调查的由来。以上为撮录内容。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广播的宿命

文乃扬
2020-04-30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