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七十五年系列(四)电视制作辉煌岁月

2003-09-15
资深电视人分享香港电视制作的发展历程。
电视剧往往是电视台竞逐市场的「打手」。



香港广播电视已有四十六年的历史,在这段期间电视台的发展风云变幻,电视剧集不但在港掀起热潮,更加席卷亚洲,而电视发展不让商营机构专美,公营台亦透过节目发挥官民沟通的桥梁,制作出不少脍炙人口的剧集。由香港电台举办的「香港广播七十五年--口述历史座谈会」七月廿六日以「电视制作」为题,邀请资深电视人邝凯迎、萧若元、蔡和平和黄敬强任嘉宾,分享香港电视制作的发展历程。


香港电视史发展历程

香港的广播电视由丽的映声及无线电视(香港电视广播)于五、六十年代成立至今,电视台的竞争从未休止,期间出现过新经营者加入、股权易手、电视台倒闭,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空间,电视历史的种种变化令人回味无穷。在香港电视台工作二十七年的邝凯迎细数这四十多年的发展,电视台总共经历过五个不同的年代--「开拓年代」、「风云年代」、「美丽年代」、「创意年代」及现时身处的「飞跃年代」。

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九日丽的映声正式成立,揭开香港广播电视的历史,由此时开始至一九六九年,横跨五、六十年代的时期,可谓香港电视史的「开拓年代」。丽的以收费方式提供服务,成立初期向每个用户收取廿五元的月费,以当时的水平来说是相当昂贵。到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九日,无线电视成立,推出免费服务,亦开启了香港电视台的竞争局面。


电视台风云变幻

随着新经营者的加入,市场竞争愈趋激烈,在一九七零至七九年这十年,电视台进入了「风云年代」。丽的映声由于受到无?Y免费服务的冲击,迫于一九七三年改为免费电视,并易名丽的电视。不久,香港佳艺电视亦加入角逐市场,于一九七五年九月七日成立,成为第三家免费电视台。不过,由于港府在发牌时加入了限制,佳视需让出部份时段作教育性节目的广播,形成先天性的缺陷,在面对激烈竞争底下,经营更形困难。不到三年,佳视终于在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二日倒闭,结束了三国争雄的局面。

由八零年至八九年的八十年代,电视业亦跟随香港经济走入「美丽年代」。八十年代的香港,经济急速起飞,而中英会谈确定香港回归,人心亦趋于安稳,电视台的发展亦相当活跃,推出的香港小姐、亚洲小姐这类歌舞升平的选美节目大受欢迎。与此同时,丽的电视在这十年间亦三度易主。丽的电视的英国母公司在加拿大投资洗衣厂失利,决定收缩东亚地区业务,遂于一九八一年三月把丽的电视出售予澳洲财团。但不出两年股权又出现变化,商人邱德根透过旗下的远东集团收购丽的电视股权,并于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四日正式易名亚洲电视。七年之后,邱德根把亚视的股权出让予林百欣的丽新集团和郑裕彤新世界集团。

邝凯迎认为,八十年代是亚视最不平凡的十年,除了经历三次的股权变动之外,亦遇上四级大火。在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亚视发生大火,摧毁电视台大部份设施,当时作为竞争对手的无线电视施以援手,借出写字楼作为紧急运作。火警扑灭后,亚视仍能在仅有的资源下作有限度的广播,殊不简单。此外,亚视亦在八十年代开始,开拓大陆市场,早在八三年,亚视已获准进入国内市场,与国内合作制作电视剧集。


科技发展带出新局面

九十年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电视业亦走进了「创意年代」,当时丽音双语广播技术出现,图文电视亦进行测试,以电脑技术创造虚拟背景的虚拟演播也推出。此外,新的收费电视台--有线电视于一九九三年十月三十一日成立,推出了综合和主题性的电视频道。

踏入千禧年,科技进一步发展,把香港电视业推入一个「飞跃的年代」,电视传送方式正走向多元化,包括互联网、宽频等传播技术,业内亦须重新界定「广播」的定义;而电视讯息走向数码化,英美等国家亦已推出高解像电视,香港今年也会就此作出全面的研究。新技术不断涌现,将为香港电视业带来新的面貌。


电视剧的转变与突破

在香港电视业的发展过程中,电视剧可谓电视台竞逐市场的「打手」,电视剧差不多占据大部份的黄金时段,资深电视制作人萧若元指出,香港的电视剧过去的转变很大。电视剧起步初时,幸运地承袭了两个传统,一个是粤剧,另一个是电影传统。在整个七十年代当中,粤语片正陷入低潮,令到大量的电影人才流入电视业,电视台的道具、服装等各方面人员都是来自电影界,这方面的发展再配合粤剧的元素,为香港电视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发展较之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还优胜。电视剧在香港深受欢迎,收视比率高达六、七成,远远高于今日。

香港电视剧在发展的首个阶段是仿照话剧的形式,以现场方式直播而不经剪接,早期受欢迎的剧集如《清宫残梦》,都是由话剧《清宫怨》改篇。当时由于电视台属于专业性行业,吸引不少人才加入,包括来自本地大学和海外留学的大学生,而电视剧的风格也不停在转变,就如引入了外国处境剧风格的《七十三》,就是其中的例子。其后,当电视台续渐采用菲林制作,外景拍摄的机会亦增加,带动了实写剧集的兴起,丽的拍摄《十大奇案》这类反映现实的剧集,当时来说亦是很大的突破。

无线电视、亚视在早期的发展当中,两台的风格有相当的差异,这主要由于双方人才在师承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无线电视吸纳的人才如徐克、严浩,都是在外国修读电影,深受西方影响;而亚视方面,萧若元及麦当雄都沿袭粤语片的传统。

电视台早年播放的剧集都是半小时的电视剧,其后才演变出长篇及中篇剧集。七十年代曾在丽的电视时代开创长篇剧先河的萧若元指出,大型长篇电视剧在近三十年来,在内容方面的变化不大,走不出「三个半」桥段,这「三个半」桥段包括主角成长经过、见证时代发展和历险故事,再加复仇故事这半个桥段。

萧若元认为,对于电视制作来说,制作费用和技术并不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创作和内涵。过去二、三十年,香港通俗文化在大中华地区享有领先地位,因为在创作和内涵方面受的限制最少。电视剧制作为商业而生存,以市场为依归,所以十分重视观众喜好。对于国内市场,只要能通过检查,香港的剧集可以战胜当地制作的电视剧。

香港的电视剧在七、八十年代迷倒万千观众,但时至今天,受欢迎程度大不如前。另一方面,近年来自台湾、日本、南韩的剧集日渐受欢迎,萧若元对此表示心痛,认为原因是香港的制作在内涵方面没有进步。此外,他又认为,香港制作人才的拼搏精神亦大不如前,以早年丽的时代为例,电视台九百个员工,可以制作每天三小时剧集,另外还有新闻和其他娱乐节目,这个制作量莫不令到外国同业感到惊讶,这都是有赖当时的制作人员对工作的投入和拼搏,他们为了工作,可以几个星期不回家睡觉,反观今天的电视制作人员,就缺少了些这种拼劲。

除了电视剧集之外,香港的综合性节目也曾创下不少辉煌成就,亦是有赖早期电视人员的干劲。以早年无线电视制作的《欢乐今宵》为例,这个长寿节目,已成为健力士的纪录。创作这个节目的蔡和平表示,《欢乐今宵》这是受到外国节目所启发,并因应香港市场情况而作改良。这个节目的成功,在于其直播形式,以及选择到合适人才,并能配合当时的时代发展,因为当年香港人辛勤工作,回家后都希望有一些可以一家人共同欣赏的娱乐。


公营台填补商营节目不足

在香港电视业发展当中,一向以商营电视台为主导,电视台为加强竞争优势,制作节目以大众的口味为依归,不过,肩负着官民沟通使命的公营电视台--香港电台,拍摄的电视节目不少也深受大众欢迎。曾经担任经典实况剧《狮子山下》导演的黄敬强表示,要达到官民沟通和政令宣传的目标,硬销未必奏效,反而剧集是最好的方法。

香港电台在七、八十年代制作不少写实剧都令人印象深刻。黄敬强说,港台早期拍摄写实剧集是环境使然,并不是刻意创造的风格。七、八十年代是香港的黄金时期,当时电视业汇聚大量人才,包括出身于两间大学、浸会书院及外国修读电影的人员。而这些人在七十年代有自己的亲身的体验,部份经历过六七年暴动和保钓运动,所以更会积极改善香港的环境。由于七十年代香港的本土意识日渐兴旺,拍摄《狮子山下》有其实际意义,当时政府希望把香港人以香港为临时居所的意念,改变为香港是我家的看法,而《狮子山下》可以透过故事反映香港人面对的卫生、治安及其他社会问题,故事结构正好交待政府希望带出的讯息。此外,当年港台在拍摄电视剧方面,十分重视资料搜集,直至八十年代,仍有专人负责剪报,这些资料不少引发拍摄电视剧的桥段,令到制作的电视节目都有写实的味道。

随着资源的增加,港台渐渐扩大及增加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继《狮子山下》之外,八十年代中亦有《执法者》这类较有动感的剧集,其后更进一步拍摄其他节目,用以配合政府政策、反映社会实况和对边缘团体的关注。此外,港台所制作的不同类型节目,包括:时事及公共事务、教育、文化及纪录片等,亦填补了两间商营电视台节目类型的不足。

事实上,无论是商业或公营的电视台,都曾为香港电视历史创下辉煌的一页,使到香港的家庭享有精彩的娱乐,更令到香港电视业雄踞亚洲。不过,随着邻近地区的电视剧制作水准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本地电视人才把发展重点转移到国内,加上电视媒体的不断演变,香港电视发展形势将面临更大的转变。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广播的宿命

文乃扬
2020-04-30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