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香港器官捐赠新闻与社交媒体的关系

2017-12-15

  香港社会近年对器官捐赠(organ donation)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然而,根据国际器官捐赠与移植登记组织在2016年的数据(International Registry in Organ Don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2017a; 2017b),亚洲地区包括香港对器官捐赠的支持度,无论是遗体或是活体器官捐赠,都较全球大部份国家低。根据医院管理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2017)数据,截至2017年11月10日香港中央器官捐赠登记名册已登记人数为274891,较去年同期多大约43000人。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透过不同渠道,包括新闻媒体,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推广器官捐赠讯息。过去有不少研究都曾探讨传统新闻媒体例如报章、电视节目如何呈现器官捐赠的讯息(Feeley & Vincent, 2007; Morgan, et al., 2007);近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学者进一步分析社交媒体平台,例如 YouTube,有关器官捐赠的报道与用户的回应 (Tian, 2010)。

研究方法

  2017年初的一项调查指出(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2017),香港有六成受访者是透过社交媒体接收新闻资讯;而在众多社交媒体中,香港的受访者最常使用面书(Facebook)来接收新闻资讯。此外,本文统计了香港23个中文新闻媒体的面书,当中包括传统媒体(即报纸、电视台及电台)及纯网媒;截至2017年7月1日,十大最多人赞好及追踪的香港中文新闻媒体的面书按次序为《 香港苹果日报》 、《明报即时新闻》、《on.cc东网》、《有线新闻》、《TOPick新闻》、《端传媒》、《立场新闻》、《晴报》、《香港经济日报hkej.com》、《信报财经新闻hket.com》(见表一)。

  2016及2017年香港新闻媒体广泛报道的两宗器官捐赠个案,分别是马倬朗及邓桂思个案,由病者等待器官移植,到完成器官移植手术之后的情况,都有持续的跟进报道;不少传统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台、电台)及纯网媒都在其面书贴上相关的报道。本文以十大最多人赞好及追踪的香港中文新闻媒体的面书为统计框架,在这十个中文新闻媒体的面书搜寻与「器官」相关的帖文,然后再筛选出马倬朗及邓桂思个案。

  本文发现当中只有九个香港中文新闻媒体面书有贴上相关的报道,包括《香港苹果日报》、《明报即时新闻》、《on.cc东网》、《有线新闻》、《TOPick新闻》、《立场新闻》、《晴报》、《信报财经新闻 hkej.com》、《香港经济日报 hket.com》(见表二)。这九个香港中文新闻媒体的面书共有120宗有关马倬朗及邓桂思个案的器官捐赠报道,其中39宗是于2016年6 月7日至2016年8月31日有关马倬朗移植心脏的报道,另外 81宗是2017年4月7日至2017年9月2日邓桂思移植肾脏的报道(见表二)。本文根据以往学者对器官捐赠新闻报道(Chan, et al., 2013; Feeley & Vincent, 2007)及社交媒体讯息(Tian, 2010)的研究分类,尝试分析这九个香港中文新闻媒体的面书有关马倬朗及邓桂思个案的器官捐赠报道,与及用户对相关报道的回应和留言,从而探讨社交媒体对香港市民接收器官捐赠讯息的影响。

媒体报道的框架

  从媒体报道的框架(media frame)而言,马倬朗及邓桂思个案的报道形式(format)主要以文字配合相片或图片表达(58.3%),其余为附有录像的报道(41.7%)。邓桂思的81宗报道涉及多个组织,主要包括医院(70.4%)、大学医学院(42.0%)、卫生署和食物及卫生局 (25.9%),而马倬朗的39宗报道大致上只涉及医院(84.6%)。

  从媒体报道器官捐赠新闻的价值框架(meta-frame valence)而言,120宗报道大部份(40.8%)为中立报道(即没有正面或负面的表述、或是同时有正面和负面的表述),其余33.3%为正面报道,25.8% 为负面报道。这120宗个案大多是关于马倬朗及邓桂思的病情;但邓桂思的81宗报道有21%是关于邓桂思的病情及相关的器官捐赠政策,另有2.5%是关于器官捐赠政策。媒体亦广泛讨论「捐赠者是好人」(donors are good people),占120宗报道的60%。只有邓桂思的个案报道提及「青少年」(youth)捐赠者,即十八岁或以下的捐赠者,占其81宗报道的3.3%。  

  媒体报道器官捐赠新闻的价值框架跟几类内容有密切关系(见表三)。媒体对器官捐赠新闻的正面或中立报道,内容尤其涉及器官捐赠者或受惠者本人或相关人士的个人经历(χ2 = 12.21, df = 2, p < .005)、病者完成器官移植手术后的健康情况(χ2 = 19.27, df = 2, p < .001)及活体器官捐赠者(χ2 = 18.22, df = 2, p < .001)。正面的报道亦涉及有关病者的感性描述(χ2 = 10.74, df = 2, p < .01);而有关推广器官捐赠意识的内容,价值框架则较多元化,涉及正面、中立及负面的报道(χ2 = 7.55, df = 2, p < .05)。

面书用户的框架

  从面书用户的回应及留言来分析,平均每宗报道有162.2名用户分享(share)及2164.9名用户回应(例如赞好)。最多面书用户分享的是《香港苹果日报》2016年6月8日有关马倬朗的报道,是一张马倬朗女友吻向马倬朗的图片,标题为「中大朗朗求尸心续命 女友吁大众支持器官赠」,有3272名用户分享贴文,另有21302名用户回应,包括16000个赞好(like)及4900个惨惨(sad)。最多面书用户回应的是《香港苹果日报》2016年8月31日有关马倬朗的报道,以文字配合图片表达,标题为「换心后两个月 20岁朗朗昨晚离世」,共有59520 名用户回应,包括43000 个惨惨及15000个赞好,另有2612名用户分享贴文。最少用户分享及回应的报道是《信报财经新闻》 2016年6月8日有关马倬朗的报道,以文字及马倬朗父母的合照为表达形式,标题为「中大男生心脏衰竭 急求爱『心』」,只有6个回应,没有用户分享贴文。

  在120宗报道中,共有9945名用户作出与报道相关的留言(comment),平均每宗报道有82.9个相关的留言。用户留言大多数为正面(91.1%),例如「我已登记了器官捐赠 祝愿受助者,快康复起来!家人及市民等待着你!」;另有6.2%为负面留言,例如「hk思想落后,不支持死后器官捐赠,好惨」;2.8%为中立留言,例如「受赠者家人更要宣扬支持器官捐赠」。在所有相关留言中,只有7名用户(0.1%)留言谈及支持器官捐赠的倾向(behavior intention),例如「一齐签器官捐赠卡令更多轮候者受惠」;另有15名用户(0.2%)留言提及自己支持器官捐赠的行为(actual behavior),例如「我早在中学时已填好张咭,近年亦怕机构搵唔到我记录,上网登记埋,人死咗留个身体都无用,我已同家人讲好晒我嘅安排」、「支持器官捐赠,十多年前一次捐骨髓验血行动中,认知器官捐赠的重要,便写下捐赠咭」、「我好耐之前已登记左捐赠器官,希望等紧器官移植嘅病人同家人唔好气馁!」。有关活体器官捐赠者的报道平均有3.4个中立留言,跟没有提及活体器官捐赠者的报道(平均有1.3个中立留言)有明显的不同(t = 2.52, df = 80.77, p < .05);而其他留言的价值框架(meta-frame valence)跟媒体的报道内容大致上没有密切关系。

结论

  以上分析概述了香港中文新闻媒体在面书有关器官捐赠的讯息大部份为中立和正面报道,并以病者完成器官移植手术后的健康情况、活体器官捐赠者、器官捐赠者或受惠者本人或相关人士的个人经历为大致内容,也会对病者作感性描述。马倬朗及邓桂思的个案,分别涉及遗体器官捐赠和活体器官捐赠。马倬朗个案的报道以病情为主,跟邓桂思个案有关病情及器官捐赠政策的讨论有所不同。

  而面书用户的回应和留言可反映出用户是否接纳媒体报道的框架。值得留意的是,面书用户支持器官捐赠的倾向及行为的留言合共只占全部留言0.2%,这似乎意味着社交媒体的新闻报道未必能直接推动大部份用户去作出支持器官捐赠的行动(motivation),但却有助强化用户对器官捐赠的正面意识(reinforcement);而面书用户的留言亦未必能反映出用户的行为是否因为媒体报道而有所改变(Tian, 2010)。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支持器官捐赠的态度及行为之间的关系,似乎仍有待学者作进一步研究(Tian, 2010)。本文有关香港面书用户支持器官捐赠的倾向及行为的留言数字,比过去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例如YouTube(Tian, 2010)的研究数字为低,面书用户留言和回应的互动性及个人化仍有待进一步分析。

  为了进一步推广器官捐赠的讯息,全球不少国家(例如美国、巴西)近年都使用社交媒体(包括面书 )来传递或宣传器官捐赠讯息。香港亦有研究(香港集思会,2015)建议卫生署及医管局等组织加强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包括面书、 Instagram 及YouTube等,去推广器官捐赠讯息予年轻人。本文期盼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能透过使用传统媒体及社交媒体平台,提升香港社会对器官捐赠的支持度。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警队与社交媒体

黄子健、马伟杰
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