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对图书出版业的影响初探

2010-08-14
  七月底,友人从美国到访香港并顺道参观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首站就是电子书专区,现场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浏览一会后,他很爽快地以二千多港元购买了一部电子书阅读器,我心中不禁纳罕,因为知道他在美国已经使用Kindle阅读器一年多了,原来他是看中新阅读器的中文阅读功能。看来,电子书真的改变了很多人的阅读习惯。友人五十来岁,对文、史、哲类作品情有独钟,认为这些静态的图书和Kindle等阅读器是「最佳拍档」。

  其实,在图书出版业内「图书」可粗略分为 (1) 一般图书 (trade book,亦称杂书,包括小说、非小说如工具书、保健、旅游、小品等);(2) 专业图书 (professional book,包括科学、技术、医学、法律、会计、金融等)及 (3) 教育图书 (educational book,包括教科书、参考书、补充练习等),普遍的出版形式包括使用纸张和光碟等载体,也有部分在互联网出版。由于我对图书出版较有认识,所以只集中讨论上述三类;至于报纸、杂志等,则有待另请高明来撰写了。

电子书的发展
  九十年代中期,互联网已是无远弗届,它将要成为交易及传播资讯的主要平台已是显而易见,亚玛逊网上书店 (Amazon.com)即于1995年开门营业,虽然当时售卖的是纸本书,但电子版本的书已经若隐若现,等待时机现身了。与此同时,一些大学图书馆供应商,已紧跟潮流,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向各地的图书馆推销电子书了,初期的电子书以学术期刊及专业出版物为主,也需要特别的软件辅助,才可进行阅读。

  是时,很多具远见人士已提出电子资讯(如文件、数据、电子书等)应该采纳公开的及跨平台的标准,而且门槛要低,以利于普及应用。第一套电子书标准格式 (Open eBook Publication Structure, OEBPS) 遂于1999年 9月发布试行,但因商业竞争及其他种种原因,未得到全面接纳,这段期间电子书的销量可说是微不足道。最新而被广泛接受的标准格式是EPUB,于2007年9月发布。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历经十年的电子书仍然未能广为读者接受。主要原因是:阅读器不易使用,尚待改善;电子书格式百花齐放、互不兼容;需预先下载,然后在电脑或阅读器阅读,不够方便易用;可选读的电子书数量不足。总的来说,电子书没有为读者提升阅读的乐趣。

  电子书另一波的到临,要到2007年11月。当时,亚玛逊网上书店发行 Kindle阅读器,用上最新的电子纸显示技术(e-ink),配合3G通讯设备让读者可随时随地进入备有十数万种书籍的网上书库,并可即时选购、下载及阅读电子书。Kindle面世后大受欢迎,第一批货品于五小时半售罄,之后连续缺货五个月。据估计,到2009年终,Kindle已售出约250万台,仅在2009年第四季度,即销售出大约50万台。

  至此,业界普遍看好电子书的前景,估计2010年,全球电子书阅读器销量可达1200万台,2013年更可达1400万台。更有甚者,手电如iPhone、平板电脑如iPad等纷纷加入战团,为电子书增添多媒体元素,提升阅读乐趣。其他阅读器为了占领市场,纷纷下调定价,以增强竞争力,例如:两款Kindle的售价已于六月底由259美元及489美元分别降至189美元及379美元。姑无论阅读器的杀戳战场是否已开展,但价格继续下调是不争的事实,读者肯定是最大的嬴家。
 
  美国出版社协会于7月14日发布的新闻稿指出,美国本土2010年1月至5月底的一般书籍(trade book) 的电子书销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7.4%,占该类书籍纸本书及电子书的总销量8.28%,去年同期则仅为2.89%。Amazon最近亦宣布,2010年的第一季度,该网站电子书的销量已超越了传统精装版纸本书,可说气势如虹。业内乐观的估计是电子书的市场份额迅速增大,到2015年,可达50%。

图书出版业的危与机
  对图书出版社来说,阅读行为的改变,本来是自然不过的。过去数十年,图书出版已经历平面媒体 (纸张)、广播媒体 (电台)、电视媒体、网络媒体,逐渐走到移动媒体,纸版图书仍然是市场主导,占当今图书市场90%以上,可算是安然渡过各种冲击。然而电子书来势汹汹,图书出版社如果不及早准备,就算不遭没顶,恐怕也会蒙受严重损失。乐观来看,电子书提供多一条途径让书刊接触读者,扩大市场,增加收入,出版社应该抓紧机会,严阵以待。

  碍于香港本土图书产业的规模较小,图书出版社一般都是以中小企业形式经营,人数由数人到数十人为主,一人兼数职的比比皆是,当编辑又兼顾制作和推销,要转型到出版电子书,除了投入额外资金,还要克服各方面的问题,真是谈何容易。

  版权的维护和管理是其中最大的阻力,须知一所出版社的主要财产就是它拥有的版权。不难想像,任何有可能侵犯版权的行为,出版社皆视为洪水猛兽,而电子书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 一旦遭到破解,则可以在弹指之间,大量复制分发,造成极大损失。众所周知,最精密的密码亦有可能被破解;例如,电影及软件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建立的DVD版权保护机制,亦屡遭破解;网上需付费的共享软件更是最大的受害人,随便在网上搜寻就不难找到不费分文的所谓「破解版」。现时在网上购买的电子书,一般设有DRM,但未经受严谨的考验,将来难保不重蹈覆辙。长远来说,出版社可能要把有关损失计算入营运成本之内,或索性取消DRM,另想办法弥补。

其他问题及考虑点包括:
● 出版电子书的权利:出版社要检视和作者签署的出版协议,是否列明出版社有出版电子书的权利,又是否有文字、地域和年份的限制,以免引起日后的纷争;外购出版授权如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更要加倍小心处理。

● 格式的选择:现时通行的电子书格式是EPUB和PDF。

● 交易平台的选择:例如亚玛逊网上书店、苹果公司、谷歌(Google) 等等。选择电子书交易平台,除了就它的规模、可靠性、维护版权的技术水平、订价控制、佣金及服务质素等方面考虑外,平台的「台风」或「文化」亦是关键。譬如,平台的用者只追求免费阅读而罔顾版权持有人的应有利益,则其销路一定微不足道。

● 出版流程的改进:有效率地处理内容,确保内容可以各种形式出版 (如纸本、电子、网络、光碟等),并能够在各种已发明、将发明和尚未发明的工具(如阅读器)中使用。

● 内容的管理:建构资料库,把内容转换为有用的项目供日后使用,并确保各资料库中的项目可以互相关联和转换。

● 客的管理:通过社交网络和其他手段,建立活跃读者社群,掌握他们阅读的口味和习惯;他的反馈亦能为作者增添创作的元素。

● 员工的培训:装备起来,迎向挑战。

  另一方面,中文电子书的标准格式仍未划一,内地及港澳台各有标准。出版业界有关团体应多作商讨,以谋取共识,同时应多举办研讨会及开办有关课程,提升业界对电子书的认识及编制的技巧。可喜的是香港出版总会和香港出版学会都投入人力物力,推动业界向前迈进,最近配合香港书展举行的亚洲出版研讨会及此前举行的讲座、研讨会和工作坊等,都是非常好的开始。希望香港这个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在中、英文电子书出版领域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ICT Use at Home and Telecommuting Practices in Hong Kong

Louis Leung
Renwen Zhang
2016-07-25

「港漫」与创意工业

冯应谦
2015-07-01

比较香港免费报纸的内容和风格

陈乐怡,李晓茹,李韦瑶,李惠珊,黄嘉盈
苏钥机
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