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会大学自1968年开设传理系,70 年代已有电影课程设置。据逝世的「传理系之父」余也鲁教授生前,于2010年2月17日从媒体得悉「电影学院」成立后,在给我的信中说:「…记得1970年代,在传理系增加影艺事业,请得Dr. Alton Everest (从美) 来协助筹划,邀得胡金铨前来上课……浸大能让此专业在艰辛中传承下来。30年后的今天,能够如此壮大的景象建立一间电影学院,委实不易…。谨数语致贺辞,并祝对亚洲和世界产生大且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电影学院的建立也是传理前辈的宿愿。
「传理之父」余也鲁教授生前的心血
早在1991年传理系升格为传理学院,影艺专业亦改为电影电视系。而我亦是在那年正式加入电影电视系(在这之前三年为兼职讲师)成为浸大教职人员,一直至2001年我从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完成春季班的教学(讲授「香港电影与全球化」一课)任务回港,七月正式接任电影电视系主任一职,我随即展开创建三年制「电影电视与数码媒体制作(艺术)硕士」(MFA)课程的工作。因为我在伊利诺大学期间,已开始搜集美国设有此课程的几间大学相关的资料,并顺道走访几位认识且任教有关此专业的教授。其后,我们用在课程中的「数码媒体」或「新媒体」就是当时他们的建议,我觉得非常适合,于是我们后来开的两个硕士课都采用了。MFA的课在经历多个委员会的审议与评核后通过,于2003年正式准予设立招生。但由于当时沙士盛行,迫得延后至第二年即2004年的春季开课。所以,第一届的同学当年的暑假三个月假期作为第二个学期上课,于同年的九月秋季升读第二年。一转眼MFA已经是第十三届入学了。
香港电影滑落 浸大负起培养人材重任
2008年,香港电影从90年代初滑落已多年,导致人材流失与凋零已到青黄不接的地步。是故,电影界透过特区政府的电影发展局,希望浸会大学能扛起培育未来电影人材的担子,我接到这个讯息后,即与校长吴清辉及董事会主席黄英伟反覆思考,也觉得我们是八间大学中唯一有电影专业设立的大学,应责无旁贷,在得到当时的商务及经济发展局长刘吴惠兰、电影发展局主席苏泽光的支持下,我与我的同事即着手建构「电影专业高级文凭」课程,下设:〈一〉导演与编剧。〈二〉影视表演。〈三〉摄影灯光与美术指导。〈四〉后期制作(录音与混音)等,为高级文凭课程。我特别邀请吴清辉校长一起到电影发展局做了一次课程规划的报告(我于2013年也受邀加入了电影发展局),以示浸会大学的全力支持。就这样,于2009年开办了「电影专业高级文凭」课程。而同时,大学为配合发展,将原有的「电影电视系」和「电影电视与数码媒体制作硕士」共三个课程合并升格为「电影学院」。同时用「电影学院」的名誉向电影发展局申请补助并获该局拨款三百三十九万元,大学亦特别借出一千五百万作为开办电影学院之用。
电影学院创立,政府、民间同支持
当电影学院成立的消息传出后,香港赛马会随即来电联络我们,他们在电话中告诉我「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希望可以帮到新成立的电影学院,于是双方经数次来回互访,最后他们慷慨捐助一千二百四十六万元,我们特将该笔款项全数用作购买电视厂棚所有的器材设备,且全属高清级别。我们亦将该电视厂棚以「香港赛马会慈善基金」命名以兹纪念。我亦随后决定将该厂棚拨作「电影专业高级文凭」和「电影电视与新媒体制作硕士」两个课程作教学之用。
可以说,2009年成立「电影学院」是浸会大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吴清辉)。也为香港及大中华地区的电影业提供优秀人才,培育拥有国际视野及创意思维新一代电影人(王英伟)。正正配合推动香港电影业持续发展,茁壮成长,栽培更多技艺与创意兼备人才(刘吴惠兰)。苏泽光更代表电影发展局祝愿电影学院继往开来,与时并进,让香港电影继续发热发光。
在电影学院成立三年后,即2012年与本校的国际持续学院合作,开办第四个课程:「新媒体与影视创意写作(荣誉)文学士」,目的培养日益蓬勃的创意产业,包括新媒体的剧本创作人材,该课程设在浸大石门校区。
纵观电影学院四个组成课程,可以说都偏重在做内容,或者说制作。换句话说都属于传统电影教育所涵盖的三个板块:一、剧本。二、导演。三、制作(包括动画)。做制作做内容当然重要,但是,随着时代的演进,近年中国电影电视产业的高速发展,加上新媒体如网上视频的加入更是如虎添翼,锐不可挡。
应重视占80%产业链的份额
试看中国电影票房,2015年已高达420亿多,比2014年增加36%。而今年(2016年)仅二月份的票房已有69亿。如果从产业链的终端─戏院的票房也就是收成来看,分析后我们会发现一部电影从制作到回收这整个流程,也就是电影的整个产业链中,制作只是其中的一个部份,或是可以说是一小部份。而更大的部份,或者说是份额或板块,如:题材开发、制片管理、融资、宣传、市场行销与戏院管理等,都是很重要甚至是掌握专业咽喉命脉的板块。很可惜,却为传统电影教育所忽视,或者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些份额或板块的重要,某公司要拍一部影片,当然先得有剧本,然后找导演、演员、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如摄影、灯光、布景、服装等),还有各种器材(如影机、灯、收音机、轨道、发电机或水车等)、道具、交通、膳食、住宿等,浩浩荡荡数十、百甚至数千人,用数个月的时间完成拍摄。然后做后期包括剪接、配音、混音、特效科技等繁琐工序,整个流程下来需要花上1-2年时间,才能放到戏院上映(如果没有被院线发行或检查毙掉的话)。
如果该片的票房一亿,到最后分帐的时候,各板块分配到的比例如下:一、戏院占50% (即5,000万);二、发行25% (2,500万);三、行销6% (600万);四、制作公司,即片主18% (1800万)。也就是说,片主用那么多的钱,请那么多的人员,用那么多的时间与精神,结果回收只占18-20%不到。如果片主投入5,000万制作,最后会亏损约4,000万。在正常情况下,一年100部影片推出市场,80部会亏本,10部会打平,只有约10部能赚钱,问题是你拍摄的那部片子是不是那幸运的10部其中的一部了。
创立「影视与新媒体制片硕士」回应产业的发展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到整个电影产业链的板块结构,制作只占其中的18-20% 份额,一小块而已,而占80%最大板块的长久以来被忽略了。几年前,约2010年我们审视了整个中国影视与新媒体的产业发展,才猛然醒悟,我们的电影教育一向偏重制作(甚至被误会为技术),而忽略了其他板块。最低限度,如放眼中国大陆电影这几年的发展,每年增幅超过30%的势头下,我们的电影教育,特别是电影学院在课程结构的安排上,必须回应它高速增长的需求,而环顾周遭特别是两岸三地的大学,特别在研究院(即硕士)层面都没有这类课程的设置。为什么要在研究院层面?最主要原因是本科学生从中学踏进大学的阶段,很难要求他们有管理层级的学识经验与思维。所以,我觉得影视产业管理方面的课程安排,放在研究生层面比较适合。
于是,2012年在电影学院成立后三年,新设的几个课程基本上已上了轨道,我们即着手筹划开办第五个课程─「电影电视与新媒体制片管理硕士」。一边设计课程内容,一边以电讯联络北京与香港各有关的电影公司,询问有关这类人材的需求,经过调查和得到的答案令我们信心大增,市场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材,也鲜有大学开办这方面的课程。最后,我们将课程内容聚焦在─题材开发、融资、制片、宣传、市场行销与戏院管理等六大板块,再补以电影电视法规、剧本分析与读书工作室等。至于讲师的配置,则以业内资深即每个部门高阶主管担任,务求同学在课堂上学到的正是今日产业各部门应用的知识而无丝毫隔阂,毕业后进入产业马上可以上手应用。
各大小影视公司都有我们的毕业生
而事实上,我们第一、二届毕业的同学进入影视与新媒体相关的公司不同的岗位,高达96%,每一届总有一、二位同学进入他(她)们喜欢的金融业,其实也没有离开本专业,因为我们有融资类的科目。一、二届共100位毕业生就业率超高的数字与表现,证明了我们当初设计课程内容与聘任的专业老师基本上准确,也切合了影视产业高增长对人材的需求。放眼北京,今日少少有关的影视公司几乎都有我们的毕业生。
讲一个我们的毕业生在北京告诉我的故事,有两家电影公司在做一个合作的项目,各派出去洽谈的人员在见面的地点赫然对方的来人竟然是自己的同班同学。这不是故事,是真人真事。由此可以证明我们的毕业生遍布各大小公司,且能力受到肯定。
2016年,沿着一、二届毕业同学的脚印,第三届同学亦将健步入产业的各个岗位。我们有理由相信,本届同学的就业率将会接近百分之百,应该不会有悬念。理由是他们都具备三项能力:一、有专业知识且能应用。二、英语能力强。三、知识广,有应变能力。而事实上打从他们进来之前的一关面试(面对面)考核,我们从他们日常所看的电影、小说与书籍着手,听他们回答时思维、应变能力以及创意思维等,评估他们是否热爱这个行业是否适合这个行业的特质等,还有他们的外语能力也是纳入考虑的因素。
产业讲座与读书会培养多元价值
一旦他们被录取进来,除了上面列出的主要课程即六大领域(或板块)外,我们更额外增加:
〈一〉产业讲座─邀请嘉宾包括各大公司的负责人,管理层与导演等做讲座,如吴思远、江志强、萧若元、庄澄、张坚庭、罗启锐、林超荣与列夫等。不同的讲座让同学更深入了解今日产业不同工种最新的知识与讯息。
〈二〉工作坊式的读书会─每一年会选读45-50本不同范畴的书给同学细读,包括1. 电影营销与管理: (Brand Hollywood) 、 (So you want to be a producer) 、《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电影商业》与《全球华语影视产业与管理》等。2. 经济与商业:《蓝海策略》、《长尾理论》、(Good to Great) 、 《21世纪资本论》、(The Great Escape)、(The Economy of Inequality)、《大数据》与《管理学精要》等。3. 心理与政治:《九型人格》、(The End of Power)、(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Why the Nation Fail)、(L'empire Immobile)、(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等。4. 创意与广告:《全球文化战争》、《让品牌飞》、(Think Simple)、(Creativity Inc.)、《逆向创新》与《小品大牌》等。 5. 新科技:《物联网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机械人革命》、(Robots will Steal Your Job, But that's OK)、(Resource Revolution)与(Rise of the Robots)等。 6. 如何精简说故事与其它:(Do Story, How to tell your story so the World Listens)、《简单:打破复杂 创造绝对优势》、(The Black Swan)与《震撼主义》等。
这些书每年都作一些调整,即是说每年会删除几本,再补充几本,尽量补些新出版的书。读书会这科没有学分,但一定要上课参与。平均每星期报告2-3本,看书的厚度而定,读完后必须在堂上作报告一本一小时十五分钟,要令到在课堂听的同学都能懂这本书的内容细节,也就是说听的同学也读了这本书。读书会的目的是,同学能在短期内掌握课程内容以外,世界上各领域最新的各项研究或发现的知道成果,培养多元面向的价值观。我常常跟同学说,做管理的人如果他(她)的知识不丰富又何以管人?巴菲特说过,人一生最大的缺陷不是没有接受(正规)教育,而是他放弃了后面继续学习(如看书)的机会。也有人说,不怕别人比你聪明,最怕人家比你聪明,又比你努力。也就是说,读书增加知识是一生一世的事,千万不可忘记。
我们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背景。但,今日大家能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畅开胸怀,互相激荡,希望能廓清迷思,广纳百家,厚积知识,该是多么痛快淋漓尽致的事!事实上,三届同学实践下来,没有学分的读书会一课,已成为「电影电视与新媒体制片管理硕士」班最重要也最有收获的科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