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介与互联网在香港青少年生活中的比拼

2006-08-15
互联网已成为时下青少年生活必需。


  互联网络发展一日千里,和数年前相比,香港互联网的渗透率和使用率均大幅地上升,互联网已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须品。青少年是主要网络使用者,究竟他们在进行不同活动时,怎样在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电台、报章、杂志等)与互联网之间作出取舍?他们又会选择从哪一个资讯渠道去获取敏感的资讯(如有关性的资讯)?
  为解答以上问题,笔者与修读广告媒介策划的学生于二零零六年二月展开了一项有关香港青少年媒体使用情况的调查,成功以问卷访问了四百零五名年龄介乎十五至廿四岁的青少年,其中女性占58%,男性占42%,大学生占被访人数的49%。所有问卷均由被访者自行填写。

互联网的优势
  调查发现(见表一),超过一半(52%) 受访青年平均每天花一至三小时在家里上网,三成被访者更会每天在家里上网超过三小时。反观只有一成的青年每天收看超过三小时的电视节目。大部份青年每天用低于一小时去阅读(68%)、聊电话(59%)、收听电台广播(57%)、收看电视节目(46%) 及做功课(42%)。超过两成的青年表示他们平常不会收听电台广播。不过,只有极少数(2%)受访青年表示他们平常不会在家里上网。由此可见,上网已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部份青年更已「上瘾」,把不少光阴虚耗在网络上。相对地,青少年花在阅读及收听电台广播等「传统」消闲活动的时间则少得多。如果说将来传统媒体会被互联网取代,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
  在有关媒体选择的问题上(见表二),几乎所有受访青年都表示会选用互联网作为搜寻资料(98%)及做功课(96%)的工具。大多数受访者会选择通过互联网来获取有关健康(43%)、娱乐(38%)及休闲(38%)的资讯。由此可见,在大部份受访者的眼中,传统媒体提供健康、娱乐和休闲资讯的功能,以及提供一般资料的功能均较互联网为弱。互联网只在提供新闻时事及消费资讯方面,仍较部份传统媒体为弱。超过六成(62%)受访者表示他们会从杂志取得关于消费的资讯。另外,分别有四成二及三成六受访青年选择从电视及报章接收新闻时事讯息。
  互联网是用途广泛的媒体,它集大部份传统媒体的功能于一身,能满足青少年许多资讯上的需求。相对功能单调的传统媒体(特别是电台广播),互联网实在有很大的优势。难怪传统媒体纷纷与互联网结合,开拓网上平台,以保持和年轻受众的接触,避免遭市场淘汰。
  另外,调查发现男女受访者在互联网的应用上,有很大的分别。男受访者使用互联网来玩游戏远较女受访者来得频密,男受访者亦较常利用互联网来结交朋友及寻找旅游资讯。相反,女受访者使用互联网来做功课及寻找有关升学和时装的资讯,远较男受访者来得频密。不过,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男女会采取相近的方法,去寻找他们有兴趣的网页地址。青少年最常在网上搜寻器(search engine)或朋友口中取得网址,但较少在电视、报章杂志、电台及户外广告上寻找网址。
  青少年难免对敏感的(如涉及性的)题材感兴趣。在家长、老师、朋友及互联网这四个资讯渠道中,究竟青少年会从哪一个渠道获取敏感的资讯?他们在有不同的要求时及在各种顾虑下,所选择的资讯渠道会有所不同吗?平均而言(见表三),超过五成(54%)受访青年选择以互联网作为获取敏感资讯的渠道,三成五受访者会请教朋友。分别只有百份之七及百份之四的受访者会寻求家长及老师的协助。如受访者要求快捷、方便和令人轻松放心地获取敏感的资讯,分别有七成二、六成一和四成六的人表示会通过互联网寻找有关资讯。如顾虑资料保密的问题,四成受访者会经互联网寻找有关资讯。若顾虑私隐的问题,超过半数的受访者选择向朋友查问敏感的资讯。从以上的结果可见,在大部份青少年觉得互联网远比家长及教师容易「接近」。以年青人为对象的社会服务机构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网络上向青少年灌输不赌博、不滥药和安全性行为等正确知识。

家长应加强与子女沟通
  无可否认,互联网的确为人类生活带来不少方便,但过份沉迷于互联网中亦不是一件好事。一些家长抱着「自己是互联网门外汉,什么也不知道」的心态,认为不便干预子女使用互联网。部份青少年在缺乏管束下,容易沉迷于互联网中,不能自拔。
  其实家长应多留意子女使用互联网的情况,一旦发现子女过份沉迷于互联网,家长应多作劝告,必要时可向社工及专业人士求助。家长宜积极与子女沟通,例如可多举办家庭活动,藉着轻松的环境与子女多沟通和接触,从而建立互信,加强彼此的关系,这样,父母的建议及劝告,亦较易为子女所接受。家长亦应鼓励子女参与多样化的活动,协助他们远离互联网的诱惑。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