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报章网闻之新闻元素及社会功能

2006-11-14
人气急升的YouTube被视为消费者自主媒体。
  自二零零六年六月的「巴士阿叔陈乙东」事件于YouTube广泛流传,新闻媒体纷纷报导此事后,本地记者于网上发掘新闻题材及消息来源,冲击着传统一贯以记者亲身采访和记录新闻消息的模式。本文尝试分析网上消息如何体现市民新闻学(Civic Journalism)及公众在市民新闻学扮演的社会角色,进而希望以新闻元素为视角,探讨本港报章发掘网上新闻的模式。
  本文以二零零六年九月一日至九月三十日本地几份主要中文大报港闻版作为分析个案对象,选取有关以网上消息来源为新闻骨干的报导,阐明在发掘这类报导时,报章所重视的新闻元素及其社会功能。

媒体融合推动市民新闻学
  随着新媒体(New Media)的蓬勃发展,在数码相机、手提电话普及使用率甚高的香港,手提电话正是大众体认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工具,同时推动着市民新闻学向前迈进。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处出版《香港便览》的数据显示,截至二零零六年六月本港流动电话服务用户有890万,普及率为127%,当中97.6万用户是第三代流动电话服务用户,即其手提电话具有录像功能;而市面上,部份新型号的第二代流动电话亦设有数码拍摄功能。按本港的720万人口计算,每人平均持有1.2部手提电话。随着现今手提电话已配备拍摄数码影像的功能,数码影像当中包括相片及短片,大众可随时随地拍下有趣的片段,发放到互联网上的视讯分享平台,例如是YouTube即时分享。

市民参与的自主新闻
  西方学者及文献多着重讨论新媒体Blogs的兴起如何冲击传统新闻媒体采访,及Blogs视为市民新闻学一例的论述,但较为鲜有以YouTube作相关论述的焦点。Dan Gillmor 于《We the Media》一书中言简意赅的点出这一句,「将大众自行发布的消息,界定为市民新闻学(Civic Journalism),又称为参与性新闻学(Participatory journalism)」,而YouTube正好是由市民参与的新闻。被视为消费者自主媒体(consumer-generated media)的YouTube网站,始创于二零零五年二月,并于同年十一月起让用户共享家庭录影及电视节目的片段。YouTube是今时今日网民其中一个最爱浏览和发布个人数码影像的网站。YouTube使人人都能成新闻的消息来源,加强了受传互动的关系。

受众与传媒的角色定位
  传播学者Melvin Mencher对消息来源的三项分类当中,第一是任何人际互动的采访所获得的资料,就是人际消息来源(Human source);其次是从不同形式的文本,例如会议记录、历史档案及文件等所取得的资料,就是静态消息来源(Physical source)。最后是由互联网络所取得的资料,称为网上消息来源(Online source)。
  Barb Palser于《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撰写一篇标题为「Missed Opportunity」的文章,文中指出传媒对于YouTube这一类的互联网视讯分享平台的资讯有矛盾情绪,传媒更自我质疑是否还应以自己采访得来的资讯而自居?笔者认为个中答案是,YouTube这一类的互联网视讯分享平台为媒体的编辑或记者提供共时性高的网上消息来源(Online source);大众提供数码影像配合编辑或记者的文字演绎,受传双方分工合作,组合出新闻稿件。因此,普罗大众与专业的媒体从业员透过互联网连成一线,市民既是消息来源的提供人,又是新闻资讯的消费者,结合生产与消费的双重角色,扭转以往新闻从业员以第一人身份,亲身采访人际消息来源的新闻。有鉴于此,新闻从业员须加强其守门人(Gatekeeper)的角色,小心审视网上消息来源的真确性,不偏不倚的报导新闻。

网上消息的新闻元素
  在发掘网上消息来源这一类新闻的价值,趣味性(Interesting)及重要性(Importance)是两种主要新闻元素。大众所拍摄的数码影像源自他们对某些事件的好奇心,因为他们感到有趣,才会拍摄下来,再上载到互联网的视讯分享平台。趣味性(Interesting)是能刺激受众的注意,事件本身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趣味性,才能吸引有趣的拍摄者一按快门。而新闻元素当中,事件的显要性(Prominence)及异常性(Abnormality)都具有趣味性这一个大前提。另一方面,经过新闻从业员的报导,突显出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力,加上互联网本身和其他新闻媒体的广泛报导及其议题设定(Agenda-setting)的功能,所影响层面之广阔,除了强化事件的重要性(Importance),更使这一类新闻更具社会渗透力(Social Penetration),甚至成为茶余饭后所讨论,且非看不可的新闻。

*个案(一)、九月一日:「鸭记啊叔偷饕篹」──
  《东方日报》A12版刊登YouTube一段「鸭记啊叔偷饕篹」为题的网上短片,内容是一名中年男子于鸭寮街一间影音店店内盗窃的过程,事后一名警长涉嫌是片中「主角」,最后,警方采取行动,将涉案的警长拘捕。这段新闻的异常性在于该位警长身为维护法纪的公职人员,竟知法犯法,干犯盗窃罪行。

*个案(二)、九月一日:「屯门市中心偷窃案」──
  《东方日报》A12版及《太阳报》A26版报导了另一段于短片上载网站YouTube供人广泛浏览的短片,名为「屯门市中心偷窃案」,希望借助网民的力量,展开全城缉匪。该短片的内容是一名「四眼阿叔」疑犯,在店员完全不察觉下,于五秒内伸手入柜内偷走手袋,并且逃之夭夭。整个过程被店内闭路电视拍下,而画面被上载人调校为慢动作,让网民清楚目击整个过程,使疑犯无所遁形。这段新闻的有趣性在于疑犯于五秒偷走手袋,但被人摄下整个过程,顿成罪证,藉此推动全民缉匪。

*个案(三)、九月五日:「的士阿叔之怒火街头」──
  《太阳报》A8版及《东方日报》A14版刊载有关的士司机在旺角闹市狂殴男乘客的新闻,网上消息来源自YouTube一段命名「的士阿叔之怒火街头」的短片。这段新闻的异常性在于反映出「香港人情纸咁薄」的现象,旺角闹市发生殴打事件,途人不但不主动向警方报案,更有人边看边笑,将全程拍成短片!有网民更留言取笑的士司机「打到甩裤」,并指摘香港人冷血。

*个案(四)、九月十五日:「港岛名校华×课室私片」──
  《东方日报》A8版及《太阳报》A26版报导一段消息来源自YouTube的短片,名为「港岛名校华×课室私片」,片中显示一群身穿校服的传统名校学生,把课室桌椅移到一旁,腾空中间位置给两名学生作「擂台」打斗。过程中拳来脚往,更有大群学生在旁边呐喊助威,当中夹杂不少粗言秽语。该段新闻的异常性在于该传统名校学生素有品学兼优的美誉,却于校内作出令大众难以置信,损毁校誉的行为。

*个案(五)、九月十七日:「香港柴湾翠湾击A寿楼变态佬」──
  《苹果日报》A4版和《东方日报》A18版刊登了一段消息来源自YouTube的短片,名为「香港柴湾翠湾击A寿楼变态佬」,片中显示一名上身赤裸的男子在住所窗旁不断用疑似雷射激光,及用镜子把阳光折射到对面大厦。该名男子更夹杂粗口大吵大嚷,又把烟灰「弹」出窗外及向窗外吐痰。受害人士向大厦管业处和警方求助,但求助无援。这段新闻的异常性是用揭发过去两年该男子不断以红色雷射笔及镜子反射强光照射对面邻居,令邻居半岁大婴儿惨被弄至畏光,女住户疑被性骚扰大为苦恼等恶行,事件令人发指。而管理处曾派员上门劝喻及报警求助,但都无效。

*个案(六)、九月二十六日:「青年闹市武斗警员迟到」──
  《太阳报》A16版报导一段消息来源自YouTube的短片,两名青年在旺角街头利用座椅及木棍充当武器互殴,事件扰攘十多分钟,但警员在事件结束、两名疑犯亦分别离去后十多分钟才到场调查,被市民质疑执法不力。警方的办事效率成为新闻的焦点,成为该篇报导的异常之处。

网闻的社会功能
  总结上述的个案分析,自网上消息来源的网闻有以下的社会功能:
  一、发挥公民社会影响力,捍卫社会公义:个案一的鸭记啊叔偷窥实录,成功为警方提供罪案的线索及证据,将涉案的疑犯绳之以法。在个案二当中,短片上载人希望藉着网民的力量,协助警方缉匪。短片为大众提供辨认匪徒样貌的资讯,为警方提供罪案的线索,而短片亦成可为指证罪犯的证据。另一方面,在个案五当中,有网民更呼吁翠湾尴漫~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拟对该位用雷射光滋扰邻居的人发起反击战,最终目的,都是希望维持社会公义,以收拨乱反正的效果。
  二、发挥传媒监察社会的第四权(The Fourth Estate)功能:个案五当中警方未能就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为受害者提供适切的协助。个案六当中有青年在闹市武斗,但警员迟迟未能到达现场处理罪案。透过报章的报导,监察公营部门是否有行政失当。
  三、打破常态信念,揭示社会现实:诚如个案三事件,目击者对闹市打斗事件竟视若无睹,不施以援手,揭示出「香港人情纸咁薄」的现象。又如个案四的事件,打破了名校学生并非全然是品行优良的普遍信念。
  本地学者吴俊雄、吕大乐及马杰伟在《香港文化研究》一书中,形容香港出现「超强网络社会」(Hyper intensive network society),本质上带有以市民为主导的色彩,具有激强的集体情绪,以维护原始正义感和满足娱乐偷窥心理。而YouTube的出现,恰好体现市民为主导来发掘新闻的模式,而这些网闻之所以应运而生,皆因网闻具有趣味性新闻元素,一方面满足受众的娱乐偷窥欲,另一方面藉着网络短片的流通及网闻在报章上刊登,达致维护原始正义感的要旨。
  按笔者观察,只有《苹果日报》、《东方日报》和《太阳报》三大畅销的大众化报章,以显著的新闻版面报导来自网上消息来源的网闻。而本地亦有报章顺应这类网上新闻为一主流的新闻消息来源,开辟专版报导有趣的网闻。《苹果日报》于港闻版以外,另辟专版news@pple报导由网上发掘消息得来的新闻。
  笔者相信,随着传媒融合的技术日渐普及成熟,本地报章为迎合受众的喜好及发掘新闻的范式上的转变,更多的网闻将为传统媒体包括报章、杂志及电子媒体注入更活跃的新闻生命力。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港漫」与创意工业

冯应谦
2015-07-01

比较香港免费报纸的内容和风格

陈乐怡,李晓茹,李韦瑶,李惠珊,黄嘉盈
苏钥机
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