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华文公民新闻媒体与博客新发展

2008-01-15
  去年十二月底,笔者到了台湾,参加一个名为「2007城市数位论坛」的活动,是由台湾数位文化协会、中国时报电子报、台北和高雄市政府联合在两个城市主办,并得到多个市级和台湾政府单位,包括经济工业局和外交部等的协办。

  论坛的讲员除了笔者来自香港,介绍了香港的互联网和Web 2.0发展之外,最受注目的是来自中国大陆的著名podcast播客新闻网站《反波》的两位主持人│平客和飞猪│他们也是大陆著名的博客作者,这次他们能到台湾作交流,其实主办者已经排除万难方可成事,机会难得。

内地大胆创新的新媒体
  《反波》在网上以另类手法报导及评论主流大陆媒体少有触及的题目,加上以公民参与新闻采访、评论和报导的方式,配合主流大陆媒体绝无仅有的幽默风格,在内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是非常创新而且大胆的,连他们的口号也叫「All radios go to hell」,也因为《反波》的突破,在二零零五年推出后在网上风行,非常受欢迎。至于《反波》这名字,是因为平客和飞猪两位在创办这网站时,以网上电台为本,而收音机的广播频道称为长波、中波、短波,作为网上收音机的反传统podcast新媒体,所以就选了《反波》这名字。

  飞猪在论坛上举出了两个报导例子,解释《反波》的特色。去年四月美国维珍尼亚州发生大学校园枪擎杀人事件,事法初时传出凶手是华人的消息,在华人网络社群中在那几个小时间有极大回响,而《反波》就快速地以电话成功联络上一位在事发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得到她提供有关事件的当地第一手资料,并将录音上网作为报导。

  另一个例子,是早前《时代周刊》做一期「自我一代」(Me Generation)为题的封面故事,说中国很多年轻人喜欢享乐、不关心政治,在内地网上引起很大的回响,尤其是其中一个受访者,是内地一个著名博客Vicky Yang的发言受到很多内地网民抨击,但后来他否认他曾经这样说,而《时代周刊》则坚持没有误导,于是《反波》把这双方加上评论这事的内地媒体集中共同讨论。特别的是Vicky Yang不肯接受传统媒体的采访,但却接受podcast的「原音重现、不被断章取义」方式。《反波》就成功地把三方的个人观点呈现一起,让网民得到清楚的第一手公开讯息,对结论自作决定。

  《反波》还设有一个「超级难说」的环节,专门选择一些特色、具争议性的社会议题来讨论,别说在中国内地,一些题目香港主流媒体也不太敢谈,在网上世界中国内地反而更突显开放。

  这些话题探讨报导,与一般电台甚至电视的报导,都具有互联网媒体的特色,首先,互联网不受电视、电台的格式、时限、播出时间等限制,而选题更贴近互联网用户关心和有兴趣讨论的话题。但《反波》亦指出,虽然他们的网站只是业余,但仍要很小心去证实报导内容的准确性,否则网民指正的反应之快和多,可说是惊人的,所以他们的压力也并不少。

台湾公民媒体的社会力量
  台湾辅仁大学新闻传播系讲师陈顺孝亦就台湾的网络公共新闻趋势报告,台湾的公民新闻发展得更早和成熟,有点是因为台湾的地下报章和地下电台,早已有了传统,《南方电子报》始于一九九五年,《苦劳网》也十岁了,并得到传统媒体奖项,证明已得主流认同,其他还有《环境资源中心》、《黑米共享书签》、和集合地区视像的《Peopo公民新闻平台》,各自精采。《Peopo》甚至主办公民新闻奖颁发给用户网民,也有公民记者得到政府发出的记者证。在台湾,公民媒体已细分主题,像保育、环境、社会褔利、教育等,突破主流媒体,成为社会改革力量。

  香港虽然也有数个网上电台和公民新闻网站,但在资源、人力、读者和社会影响力都不及台湾;去年保宪皇后码头事件为例,香港公民新闻网站《独立媒体》发挥了很好的动员能力,而去年初台湾亦发生由为兴建捷运新线而要把乐生疗养院古迹迁拆,网上媒体动员环保团体反对,筹集了二百万台币在报章主流媒体刊登广告,争取到原址部份保留,虽然保育人士仍未满意,但行政院长苏贞昌已要三度道歉。此外,就是内地的重庆钉子户和厦门化工厂例子,亦反映出网络公民活动的影响力,结果都比香港皇后码头情况「成功」,可能亦同时显示香港的强政管治手法。

  也许在香港我们太过重视主流媒体,至短视的程度,以致对新媒体投资不足,这不止是在主流媒体的现象,甚至在社会运动者中亦然。像有人至今不惜挑战电讯法例作「非法广播」,其公民抗命精神可嘉,但既然如此,除非是为了犯法而犯法,否则何不把时间、资源集中放在网上媒体,作像《反波》或《Peopo》这些方式,必定比又一个收音机频道能达到更佳的社会效应。

博客文化的多元和成熟
  论坛也请来了韩国的讲者,他是著名社会网络网站Cyworld的创办人之一杨勇俊。除韩文外,Cyworld现在已设有中文、日文和英文等版本。杨与很多网络创业者一样,是属「连环创业」一类,现正创办新的社会网络公司,也得到创投公司垂青,经常风尘扑扑地奔走太平洋两岸。这个新的Storyblender服务尚未推出,现时只供「预先张扬」式网上注册。

  另外,论坛也给我与不少台湾的博客作者和搞数码内容的朋友认识交流,他们也流行网上自设特式网名,像工头坚(Ken)、Carol、Vista等,都活跃于台湾数位文化协会。台湾的博客作者们大致上不单开始得比香港早,组织性亦比较强,已发展为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创意文化群体,亦得到主流媒体和政府的支持和认同,是次论坛就是一个例子。

  与这次论坛同时举行尚有一项「2007全球华文部落格大奖」,今年已是第三届,得到中时电子报和政府赞助,设有生命记录、生活品味、幽默趣味、教育应用、讯息/观点、商业应用、公益应用、社群经营和青少年等各种不同类别的大奖,颁奖典礼办得有声有色,以金像奖形式进行,主持、颁奖者都是博客作者和传媒人,颁奖的与得奖的在台上都表现得幽默自如,整个活动的成功和娱乐性,反映当地博客文化的多元和成熟。

  大奖活动的另一指标,是参选的博客数目多达七千多个,是去届二千几个的近三倍之多,参加和得奖的,虽然仍然大部份来自台湾,但亦有来自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来自香港的「萧sir」的《英文由F字学起》博客,以别具一格的风趣手法教导对付港式英语,的确是为港争光,也证实在香港好的博客大有人在。

  把科技应用与文化结合,鼓励多元化表达和言论,是Web 2.0重要的发展方法,互联网和资讯科技要超越科技,来入人群,参与文化。而且人与人的交流可打破一切政治隔膜,平客在台湾说,在互联网上早就「三通」了,香港也必须找出自己的角色贡献及把握。希望香港能把这方面的发展,纳入创意产业范畴,大力地作推广和教育以达到更多业界│包括资讯科技、互联网、媒体和文化界│的合作发展,政府的认同和支持,和最重要的网民积极参与和表达,这才不会辜负了两岸三地可能是最先进的基建设施和最友善的商业经营环境。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ICT Use at Home and Telecommuting Practices in Hong Kong

Louis Leung
Renwen Zhang
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