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书20250301】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副教授谭伟平
2025-03-02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副教授谭伟平——理解文化、艺术和创意的意义

 

言言、本本 :
 
过了农历新年,本本已经十五岁,而言言也快将十七岁,新的一年期望新的开始,正如你们踏入少年期,也开始寻找自己的方向,尝试不同的兴趣,结识不同的朋友,学习不同的知识。
 

爸爸小时候也是十七岁的年龄,开展自己的人生,离开香港这个家,到外国求学,那时候没有你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家里经济并不富裕,知识、经历也没有你们的丰富,战战兢兢去到陌生的地方,离开了父母,再没有人告诉我要做什么,帮我作出安排,开始要独立生活。回想那段时期,重新思考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问了很多「为什么」的问题,例如:在城市生活了十七年,有没有另一种生活的方式呢?在一个暑假,不敢告诉父母,去到乡下农村,想找一份农场工作,问了好几个农场,终于找到一家收留我,可惜工钱并不能应付生活所需,而要放弃,虽然是失败,但重要的是认识到生命有很多选择,要不断尝试,希望你们将来也会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后来爸爸准备要升读大学,决定报读纯艺术的课程,除了自己喜欢画画外,最主要是艺术给我很大的空间,容许我胡思乱想、提出不同的问题、还可动手创作。之后我告诉父母自己的志向,记得爷爷跟爸爸讲:「我不懂得艺术这科目是什么,但应该是一条不容易走的道路,将来你会遇上不同的困难,你自己要知道,自己要承担自己的选择。」他教会我什么是责任,我知道他们担心我的未来,但还是尽力支持我的选择。
 
爸爸在艺术这条道路上已走了四十年,很多人问艺术是什么?我亦会问自己,每过几年,对艺术会有重新的理解。
 
刚读艺术时,认识到艺术不只是画画,除了接触到不同的创作媒介外,还涉猎历史、哲学、科学及当代文化等不同的知识范畴,艺术带来多元的学习体验。就如现时的跨学科学习已是未来发展的教育模式,希望学生掌握综合能力,应付未来多样化的社会发展,所以学习艺术不只是培养艺术家,艺术及创意教育包括训练语言及视觉的沟通技巧、大胆的冒险精神、运用不同物料结合技术、还有带来美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艺术的人文性平衡科技的纯理性,即是不会只强调批判思考,而没有了人性化的情理思考,文化艺术是社会的软实力。
 
毕业后,觉得艺术不应该是一座象牙塔,应该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做了几份和艺术相关及没太大关系的工作,见社会上的人和事,学习用心观察,发现各人有各人的故事,艺术也是其中的一种活动,没有所谓的那么高尚,但也不应被看轻,我认为艺术是平等的。
 
再过了好几年,社会经验较为丰富,再看艺术,觉得艺术是「无用的」,因为社会上告诉我们要追求发展和创新,要做「有用」的事情,巧妙地将艺术变得娱乐化、商业化和功能化,艺术的用途忽然变得「有用」。我不反对这些「有用」的艺术价值,因为从前的社会也是这样理解艺术,但如果我们只以功利作为衡量所有价值,我们应该学懂珍惜这些所谓「无用」的价值,容许艺术带来不一样的思考方式,不应纳入单一的价值体制,展现社会包容和多元的价值,明白艺术是「无用」的重要性,所以可理解艺术为「无用之用」。
 
又过了好几年,已是人到中年时,自己最喜爱的画家、诗人、哲学家,他们生命中经历着失败,留下最宝贵的作品,但情非得已。好像林布兰,少年得志,但子女夭折,爱妻离世,经历诉讼纠纷,之后破产,生活潦倒,晚年唯一的儿子也青年早逝,白头人送黑头人。他的自画像带着无声的悲哀,沉默地审视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又如苏东坡,如果他没有经历黄州、惠州、儋州的被贬流放,就不会有苦中作乐的诗词出现,留下千古不朽之作。艺术是失败的,因为它是一面镜子,负载着人性最深刻的情感,以坦诚面对人生的一切,在失败中告诉我们什么是最宝贵的尊严。
 
近年观人生之无常,反而变得简单,艺术就是时代的价值写照,好的作品反映每个时代重要的人、事、物。艺术为我们带来一种自觉性,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会有所不同,正如你们看展览、听音乐,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欣赏那些带来共鸣的作品,都是一种愉悦的感受。
 
或者你们留意到,爸爸理解艺术的意义渐渐由个人的创作走向理解整体的文化意义。文化是什么?或者你们曾听人讲过,一个人有没有文化,那不代表他读书多少,能力有多高。我在言言小时候的作文里找到文化的意义,或者你自己已经忘记了,你曾经写到:「我最欣赏的人是我的嬷嬷。她很善良又乐于助人,因此她也有很多要好的朋友。从小,我记得她会常常提醒我要有礼貌。」长辈都称赞你们有礼貌,你们已经传承了文化,不只是明白文化的道理,而在言行举止中变为习惯,文化是一群人的生活累积成为习俗,由家庭教育开始,里面有好的文化,也有坏的文化。中国文化讲的「礼」是对「暴」的平衡,就是以礼貌化解暴戾的行为,建立人们互相尊重之道,成为生活中的文化。在《论语・季氏》篇里写到「不学礼,无以立。」本本的名字出自于《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寄予做事情要有原则,才能走进与人共享的康庄大道。我们从古人智慧中得到的文化,是道理,教导我们学习思想上的文化。
 
中国古时的「六艺」所提倡的教育包括礼教、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和数学,你们从小也有学习弹琴,那不是为了考琴级试或帮助你们报考学校。爸爸不会一直陪伴在你们的身边,当你将来一个人感到孤单时,没有人作倾诉对象,琴音能纾解情绪,它会和你内心对话,能为你安心。
 
希望艺术能陪伴你们人生。
 
爸爸
2025年3月1日
 

【香港家书】

香港电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点至九点二十分


监制:林嘉瑜

学者、议员、官员及社会人士透过书信形式,分析社会现象,细诉个人感受。

专题分类:专题文章
loading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