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癌症的治疗、康复与支援
最常见的儿童肿瘤有白血病、脑瘤及淋巴瘤,另外亦有神经母细胞肿瘤,视网膜胚细胞瘤等。在香港,长期治疗成功的个案占七成半,最常见的白血病达八成半,而风险较低的癌症治愈率更达九成。
发病年龄
每个年龄皆有常见的发病病症:最常见的白血病--急性淋巴白血病最常在儿童三至五岁发病,实体瘤常在青春期病发,神经母细胞肿瘤在两岁前,而视网膜胚细胞瘤则是先天的,在小孩一、两个月时便会病发,因此母婴健康院在婴儿出生时必定会检查眼睛,以及早确定婴儿有否先天性问题。
病征
儿童肿瘤在香港并不常见,每年约有160至170个新症,当中白血病的新症有60至70个,比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相对稀有。
病征初期与一般伤风感冒相似,由于病征未必明显,病发初期不容易察觉。以白血病为例,常见表征有持续性发烧、原因不明的淋巴胀大、面色变青及皮下有血点等。因相类近的病征如发烧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因此得先由医生检查,找出发烧的原因。如发烧加上流鼻水和咳,应是过滤性病毒感染,但不明原因的发烧、骨痛、贫血、淋巴结胀大、皮下出血或肝脏、脾脏的不正常或胀大,则是需要进一步检查的警号。家长应尽早找医生查询,以免拖延病情,令癌症有机扩散。
关于病情的交待
病者
考虑到小朋友年纪小未必明白,为免引起恐惧或对抗性行为,对小朋友说明病情时需有特别技巧,但并不会隐瞒。因医护人员需要与病者建立长远的关系,以便治疗过程顺利,信任很重要,如小朋友意会到医生对他们说谎,便会失去信心,因此医生会因应病者的年龄用不同的方法解释。
对于十多岁有一定理解能力的病者,会清楚说明;而对于年纪较小的,则会避免负面的字眼,如死亡和癌症等,冀用不同的方法令他们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血液里出现坏细胞,影响身体,所以需要一段时间治疗及服药,不能上学」或「由于身体某部分有肿瘤或坏细胞,我们要打仗,打败坏细胞」等;对于两三岁的则会说:「血液里有些顽皮的东西,要把它们抓走,所以要吃药」。基本上会以正面字眼交待病情,说出客观数字和事实,如白血病的治愈率达八至九成,治疗后可以再上学与同学玩耍,将来仍可上班和结婚等,减低其忧虑。
父母
医生会先查问小朋友的病历、替他们进行身体检查、抽血和照X光等,在找出原因和确定为癌症后,会坦诚告知家长治疗方案、展望、治愈机会和药物副作用等。很多时候父母会怪责自己将疾病遗传给小孩,但儿童癌症实少数出于遗传。身体的细胞每天都会更新,只是不明原因地在某次更新时偏离正常轨道,令恶性细胞不断生长,病源在病者的身体,并非出于父母,因此父母无需过份内疚。
其他家庭成员
一位家庭成员患病,影响的是整个家庭,因此医疗团队除包括医生和护士外,还有社工、儿童心理学家和游戏治疗师等,以关顾全个家庭的需要。另有非牟利志愿机构如「儿童癌病基金」,都可为家人提供协助。
治疗方法
过去二十年间,医学日渐昌明,出现了更佳且副作用较少的药物,而且现在处理因化疗出现的并发症的方法亦比以往进步。儿童癌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病毒感染,因为化疗会减低身体的抵抗力,幸而现在有更多支援治疗,即抗生素、抗生菌药和病毒药等比以往有效,输血和血小板亦比以往安全。
一些伤害较大的治疗方案如电疗,由于会损害脑部和智力,会尽量减少或待病者年龄大一点才进行。在未适宜进行电疗之前会使用药物治疗,以维持其身体健康,直至病者成长至合适的岁数,身体能配合较强的治疗才开始电疗,效果一样,但伤害则小得多。
至于心理影响的处理,医疗团队会尽量给予他们正能量和关怀,鼓励小朋友,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沿路皆有人支持,治疗后亦会得到照顾。
复康之路
病者接受治疗后需每半年覆诊一次,以监察身体状况。覆诊时医生会解答身体上的任何问题,并给予他们支援。另外,非牟利志愿机构「儿童癌病基金」提供长期支援服务,即使病者在十多年前患病,现已康复,也可得到康复者支援服务;康复者之间的组织如「生命小战士会」,亦可给予朋軰之间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