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
艾与灸是两种疗法的结合。灸代表了用火、燃烧、灼热等有关概念;而艾是指一种称为艾叶的中药。即古时端午节,各家各户均以辟邪的艾叶。
艾叶一般有巴掌大,绿色并呈锯齿状,乃于五月份生长得特别茂盛,同时燃烧时更觉芳香,是以古人认为其能抗邪气。艾叶可以内服。经过晒乾、磨碎、筛走根茎,便可制成泥黄色的艾绒。每四公斤艾叶约可得一公斤艾绒,按照大小需求卷成为艾条使用。艾条尺寸因人而异,视乎穴位和作用。
另外,坊间也有类似茶粿类的艾草饼,即以艾叶磨碎,混合面粉制成面皮。这些由新鲜艾叶制作而成的艾草饼,既好吃又有保健功效。
疗效
艾叶性温味苦带辛,根据《本草纲目》所载,其:走三阴,去寒湿,救百病。走三阴经,亦即入肝经、脾经和肾经,是以其可以驱散寒湿,且其性温味辛带苦,温性的艾叶燃烧后置于不同穴位上会有不同功效。主要功效有散寒湿及止痛;内服有安胎、止血等功用。艾叶气味亦有疗效,能经皮肤渗入,配合热力通过经络,调整脏腑、调理阴阳,亦即类似西医所说的调整内分泌、荷尔蒙等的功效。
艾灸疗法适用于病人因虚性或寒性体质,而引起的一连串疾病。简言之,冬天较寒凉易患病,可用上温和的艾灸方法治理,用火热疗法去寒邪。虚寒体质所引起的胃痛、膝痛、腰痛等虚寒性的筋骨劳损性病症,亦适用于艾灸。
虚寒人士可以透过艾灸方法治理身体,如熏灸百会穴、气海穴、命门、足三里等等补虚的穴位。而火旺人士则应采用其他疗法。只要分清寒热体质,就可对症下药。
简单辨别体与的方法:舌胎偏厚、偏黄色或红色,或发炎,代表很可能是热性体质;若果比较怕冷,四肢冰冷,就属于虚寒性体质。
操作方法
艾灸疗法有数千年历史,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方式。其中贴上穴位就是天灸疗法,要根据节气,只可冬夏各一次,针对肺部疾病为主,鼻敏感、哮喘、气管敏感等最为适合。天灸不会燃烧,贴上后会有温热感觉,普遍适用于虚寒性疾病如痛经、腰骨痛、胃痛。而艾灸疗程则可每日进行,分有两种疗法:
1. 把艾条(或艾柱、艾粒)燃烧,直接放于皮肤表面,烧灼皮肤并感到痛楚,直至有疤痕,为「疤痕灸」,亦叫「化脓灸」。因较难处理伤口和留有疤痕,现今较少人采用。
2. 点燃艾条,停留在距离穴位3cm左右,温热穴道。移动方式可以是固定在穴位上方,或以回旋、雀啄法等方式熏灸。疗效上没有太大分别,主要视乎何种艾条和穴位;另一种选择是以平行移动的方式熏灸整条经络。
对象及注意事项
由三岁至八十岁皆可使用艾灸疗法。可以左手放在皮肤表面,右手操作艾条熏灸,感应热度是否合适,以此方法协助小朋友和热力较不敏感的人士进行艾灸。此前亦应确保空气流通,以免刺激气管或鼻而诱发敏感症状产生。另外,孕妇要较为慎重地考虑进行艾灸治疗,避免影响胎位。
一般中医安排艾灸治疗,均会针对特定穴位每天艾灸一次,待病情稳定后减低至一星期两至三次。若果病情严重,亦可一天使用艾灸两至三次,因人而异。
在家也可以使用艾条治疗,只要有艾条、艾灸盒,以及对穴位有足够认识即可。艾灸疗法,要配合穴位,单单当香薰点燃并不会有特别疗效,最多有只能驱虫。须注意的是愈热不代表功效愈好,一般情况应按照中医师指示进行艾灸,如温针灸,即艾灸配合针灸,加强治疗效果;或是隔姜灸,把新鲜姜片放在穴位上,用艾条熏灸,约十至十五分钟左右,加上姜片的功效,有去寒、止呕、止胃痛之效。
如何挑选艾条
最好的产地是湖北蕲州,又称蕲艾,年份三至五年者功效较佳。另外,气味亦能表示艾条好坏,气味刺鼻者较劣质,香气扑鼻则相对优质。质地来说,若艾绒粗身则较差,幼身则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