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12345678
医社合作对抗认知障碍症
认知障碍症
旧称老人痴呆症,因有负面标签而更名为脑退化症,医学界认为这并非绝对正确,故此,专家开始倡导使用这认知障碍症此一新名字。总的来说,认知障碍症为大脑病症,影响患者智能及思维功能,如记忆力、计算、空间感、时间观念等,或会产生混乱的状态,多发生于老人群组。此病可由多种疹疾病引致,但大概七成均由阿尔兹海默氏症 (Alzheimer's Disease) 引起。
目前情况
香港现有认知障碍症患者超过十万人,患者记性出现问题,但仍能独立生活及工作,亦未影响原有技能。每年有超过一成轻度认知障碍症患者病情恶化,为此,香港认知障碍症协会有两个目标:一,使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只占社区人口一成,并希望找出隐影患者;二,期望遏止每年大概一成患者恶化。
以往,不少家庭医生因对认知障碍症认识不足而未能诊症,专科医生如老人科、脑科、精神科都对认知障碍症认识不足。大部份患者需于公立医院轮候较长时间,因而拖延病情,以致病情恶化。因此,要帮助患者,必须提高患者及其家人对此症之认知,让其及早诊治,避免恶化至晚期甚至严重状况。
医社合作之好处
国际阿尔兹海默症协会订定每年九月为世界认知障碍症月,「香港医学会」与「香港认知障碍症会」为提升医学界内部以至普罗大众对认知障碍症的认识,曾合作举办一连串活动。
医社合作能同时提高一般市民及医生对认知障碍症的认识,避免患者拒绝求医,或出现察觉到症状但无医生应诊之状况。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阿尔兹海默症协会研究报告指出,培训前线医生(即家庭医生)比专科医生更为重要,因其能接触更多市民,从而察觉症状。只要经基本培训,家庭医生便能对病患作出正确诊断并提供适切治疗。
医学会将全港分为九个区域,作为社区联网,每网都有不同活动,包括持续医学教育、举办培训课程、培训前线医生认识认知障碍症及提高警觉,希望确保有足够医生能作出认知障碍症初步诊断。
主要病因
如家属有认知障碍症病史,一般会有较大机会患上此症。另外,有一连串增加患病危机之风险, 如教育水平低、 脑部曾受创伤、中年三高(即血压高、血脂高和血糖高)、患焦虑者、紧张情绪和抑郁症等。此外,如生活模式比较孤立,没有参与活动或社区支援, 又鲜有活动大脑,加上上述风险因素,便会大大提升患病机会。
治疗方法
及早找出症状,确诊并为患者对症下药。
预防方法
最重要为有医生的诊断,若无医生断症及治疗,即使患者有做认知功能检查,都会拖延病症。现阶段并无任何强而有效,如打针和食药等预防方法,市民除了提升教育水平、多活动脑部、预防三高及管理情绪外,应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融入生活,如打麻雀及耍太极。打麻雀是个将六艺融入生活的实例,牌局中与各人交流及有良好沟通为「礼」;轮流出牌为体现节奏之「乐」、算番数为「数」等。
社会方面,现只有大概一成患者知道需要求诊,有另外九成为隐形患者,多于晚期才被确诊。然而,及早发现能帮助避免病情恶化,所以应加强教育及宣传。
香港认知障碍症协会
该会已有近二十年历史,乃由患者家属及专科医生组成之非牟利机构,目的为推广「认知认知障碍症」,以提升公众认知,希望能尽早找出患者。该会拥有五个日间中心,并提供不同服务:非药物治疗、照顾等;亦有教育、举行工作坊予普通照顾者(如工人)和专业人士(如护士和医生)。
认知障碍症之谬误
1. 老就会退化或有病?
并非所有长者皆会患上认知障碍症,只有患病才会有明显眼部或记忆力退化等现象,现今亦已有药物或非药物能治疗或延迟症状。
2. 精神病患者较易患上认知障碍症?
不同于精神病,认知障碍症为大脑智能及认知功能问题,精神病主要症收为情绪问题等,而非智能或认知功能问题。
3. 认知障碍症为遗传病?
六十岁前被诊断出认知障碍症被称为「早发性认知障碍症」,遗传为其主要病因。在香港,八十五岁以上长者有三分之一为认知障碍症患者。的确,若亲人于年老才患上此病,自己年老时患上此病的风险亦会有所增加。
资料来源:2013年8月22日香港电台第一台《精灵一点》节目
00:00
00:00
00:00
周伯展医生
香港医学会副会长吴义铭医生
香港认知障碍症协会主席
最后更新:2014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