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
自闭症,多发现于儿童及青少年,与非典型自闭症、亚氏保加症等同属泛自闭症,亦有较另类的自闭症,如罕见的蕾特氏症。自闭症源于脑功能失调,常见有脑内血清素、神经传递素等分泌出现问题,多数是先天基因遗传或缺憾,再经后天成长环境所致。自闭症是终身的病患,可经由治疗及训练减低社交上的障碍。
有人认为自闭症这个名称并不合适,因为并不是患者自己选择不与人沟通,而是他们本身不懂沟通或不明白其他人的意思,大部份患者其实也想跟其他人顺利沟通。
联合国2009年报告指出,多个国家调查发现每150人就有1人诊断出不同程度的自闭症,比糖尿病、爱滋病、儿童癌症的总和更多。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比例大约是4:1。
症状
自闭症的患者多数缺少社交及沟通能力,不限年龄性别身份,包括语言及非语言的障碍,严重通常于儿童三岁前征状就会明显。常见的三大征状为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固执兴趣,当中包括:回避眼神接触,情绪表达、表情、肢体语言较少;对其他人的社交行为有解读困难,对不明文规定、通俗共识等不知情坚持已见、遵从习惯性行为,拒绝改变环境及习惯;不能同时进行多于一项工作,紧张或惊慌会引致自残行为。
年纪小的患者会出现重复性,做出重复的动作或说出重复的问题、语句,而且会有一项非常明显的兴趣,并对兴趣以外的事物欠缺热诚,只有进行该活动时会非常专注。
诊断
全球有好几个断症系统能诊断出自闭症,香港常使用由世卫编制之ICT10断症系统。另外,由美国精神科学会2013年五月编制的DSM-5亦十分重要,其两大诊断成份就是社交沟通障碍、固执及狭窄的行为兴趣。
DSM-5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不少科学研究均以此为标准,对比其第四版(DSM-4),美国精神科学会重新检视了自闭症之病症。当中社交及沟通有互动关系,因为社交包括言语及非言语沟通,不能将二者分割,因此,将两者融入至「社交沟通」(social communication)的范畴。此外,保留了第三范畴的「固执行为、狭窄兴趣以及重覆行为等」;同时亦加入患者对听觉、视觉、身体接触感觉等感觉系统之敏感度,即可能过于敏感或不够敏感。例如患者有机会因听觉过敏,听到钟声会烦躁至有要立刻逃避现场之感觉,会大哭或发脾气;又或因感觉不够敏锐,从而追求某些感官刺激,如因看着转动东西会感到刺激,而对之目不转睛好几个小时。
另外,为方便诊断,减省复杂而繁多的症状名称,将自闭症、亚氏保加症等几个病统一为泛自闭症,英文为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自闭症光谱)。医生根据患者不同性质,利用形容术语(descriptive terms)去描述患者症状:如有否其他身体征状引致、患病程度、患者智商、言语能力、征状如何展现等等。统计发现,不少患者孩童时期已有自闭症症状,但长大后才真正浮现出。因此,DSM-5放宽了ASD确诊标准,重新厘定岁数等。
学前患者
学前时期已发现之患者能于不同范畴获得不同服务支援,如六岁前可到母婴健康院或儿童评估中心检查或转介至玛丽医院,作出深入评估、训练及支援。小学阶段社交要求不高,患者较易融入不同圈子。对比一般同龄小童,患者许会较少朋友或较难入组,但小朋友始终仍会听命于老师,尽量接受他们。
支援服务
社会福利署对学前患者有融入学校之训练和其他早期训练,如言语训练,另设有幼稚园之「特殊学位」予较严重患者。
医管局儿童及精神科和坊间不少非牟利机构,亦有为患者提供不同支援及训练服务。这视乎患者的病需要什么程度和种类之支援。另外,部分学校亦有学校为本 (school based) 的社交训练班及成长课程,以让他们学习如何与别人沟通并提高社交技巧。
青少年患者
青少年患者当中有两类患者:一,从小已确诊;二,到青少年期才发现症状。青少年时期比一般时期更为依赖朋辈及需要朋辈认同。但自闭症患者较难和别人沟通,而其兴趣和一般人又未必相同。而且,在青少年时期,患者不能再靠长辈建立社交圈子,青少年患者是以较为棘手。
对于青少年患者,有两种治疗手法,为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自闭症患者虽然可能同理心较为缺乏,但一样患者会有抑郁、紧张等情绪,他们可能因为未能控制此类情绪,而需要药物舒缓。
非药物治疗
对大部份青少年患者会使用非药物治疗,如进行基本社交训练之社交班,以认识不同朋友之分别、在不同社交环境下的行为期望、如何表达情绪、如何应付欺凌、如何给予别人情绪支援等,令患者更加容易融入社交圈子。等到患者可以掌握基本社交技巧后,更可能增加异性相处班,教授涉及性教育、个人卫生、男女相处礼仪、如何给予异性情绪支援、不同种类朋友亲疏之别等的社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