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看「小儿食积」
小儿食积是由于喂养不当,暴饮暴食,过多的喂给生冷油腻之食物,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职,不能正常的腐熟水谷,停滞不化,胃气不降,反而上逆而引起食物积滞出现呕吐或泄泻的一种病症。食积又称积滞。与西医学消化不良相近。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节,暑湿易于困遏脾气,发病率较高。小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多见。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
病因病机
主要是乳食内积,损伤脾胃。病机为乳食不化,停积胃肠,脾运失常,气滞不行。食积可分为伤乳和伤食。伤于乳者,多因乳哺不节,食乳过量或乳液变质,冷热不调,皆能停积脾胃,壅而不化,成为乳积。伤于食者,多因饮食喂养不当,偏食嗜食,饱食无度,杂食乱投,生冷不节;食物不化;或过食肥甘厚腻、柿子、大枣等不易捎化之物,停聚中焦而发病。正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乳食停积中焦,胃失和降,则呕吐不消化之物;脾失运化,升降失常,气机不利,出现脘腹胀痛,大便不利,臭如败卵;或积滞壅塞,腑气不通,而见腹胀腹痛,大便秘结之症。此属乳食内积之实证。
食积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运纳失常,复又生积,此乃因积致虚;亦有先天不足,病后失调,脾胃虚弱,胃不腐熟,脾失运化,而致乳食停滞为积,此乃因虚致积。二者均为脾虚夹积、虚中夹实之候。
中医辨证
1. 乳食内积者
【症状】常见乳食少思或不思,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或有嗳腐恶心,呕吐酸馊乳食,夜卧不宁,烦躁哭闹,低热,肚腹热甚,大便秽臭,舌红苔腻等
【治疗】宜消乳消食、化积导滞
【主方】消乳丸、保和丸加减
2. 脾虚夹积者
【症状】常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不思乳食,腹满,喜伏卧,呕吐酸馊乳食,夜寐不安,大便溏薄,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滑
【治疗】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主方】健脾丸加减
中医食疗
1. 麦芽山楂饮
【材料】麦芽10克、山楂6克、红糖10克
【做法】将麦芽除去杂质炒黄,山楂炒焦,再将以上两味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约250克,放糖分次服完
【功用】消食化积、和胃,适用于食积停滞,厌食不饥
2. 红萝卜茶
【材料】红萝卜250克、红糖少许
【做法】将红萝卜水煎,加入红糖少许,代茶频饮
【功用】行气消食
3. 三鲜消滞饮
【材料】鲜山楂20克、鲜萝卜30克、鲜青橘皮6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山楂、萝卜、青橘皮洗净切丝,共入锅加水适量,用旺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煮30分钟,弃渣取汁后,加入冰糖煮沸即成
【功用】健脾行气、开胃、助消化、散结消滞
预防方法
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功能发育不完善,故除治疗外,也应重视预防和调摄,则能更好地预防本病的发生。小儿食积日常预防、调摄常需注重以下几点:
严格控制乳食,禁食生冷肥腻
定时定量进食,乳食宜新鲜、易消化并含丰富营养
有呕吐者,给予生姜汁数滴或少许糖水饮服
平时应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便秘者,给予蜂蜜10至20ml冲服
腹胀痛者可揉摩脐部,脾虚者可灸足三里
资料来源:注册中医师、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钟丽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