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看「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症」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近年逐渐被西方医学所重视,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以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情绪容易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为特征的疾病,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用药则以中枢神经刺激剂为主,然而因为有食欲不振及睡眠障碍的副作用,让病患及家长会因此而却步。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患儿症状可以减轻,但仍有不安静、易激惹、冲动、易分心、注意力难于集中、学习成绩差、自尊心低、易灰心、抑郁等症。约有1/4 的患者会发生反社会行为,如好斗、偷窃、破坏、纵火、行凶伤人等。
临床诊断标准
包含三项明显而持久特征:
- 注意力涣散/不集中
- 活动量过多/过动
- 自制力弱/冲动
ADHD患童这些特征与一般儿童的「过度活跃」、「顽皮」或「唔听话」有所不同。他们的这些特征较其他同龄儿童严重,如果这些特征维持六个月或以上,并爲患者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学习、社交及守规),则需要接受临床评估。
中医儿科对儿童体质的观点,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生发之气蓬勃,属纯阳之体,因此阳气偏盛,一般体质也偏热,相对也呈现阴不足的现象。
根据ADHD临床表现,可归于中医「烦躁」、「风证」、「健忘」等范畴。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所以过动儿情绪容易燥动不安与「肝」、「风」相关,而心主神明、胃不和则卧不安、肾为作强之官,过动儿童的坐立难安、喜欢乱抢答、睡眠不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动作,中医将之归属于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志疾病。
台湾有研究显示过动症的孩子除了注意力不集中及容易冲动过动外,大多数(80%左右)还会有怕热、便秘、手心流汗等表现,还可见半夜磨牙、爱踢被、睡不安稳、易惊、易怒、便秘等一系列阳气偏盛的热象,并且多数合并有鼻子过敏、鼻塞、气喘或皮肤过敏的症状。有的孩子则有夜晚抽搐或梦游,有的孩子则有夜尿或尿床的情形。
心主神明,邪热上扰于心,心肾不交,则使人在思维上、情绪上及行为上较难自主;有睡眠中抽搐是属于肝肾不足,肝风内动;邪热上肝于肺,则生喘咳、鼻塞、鼻过敏或皮肤过敏的症状。
因此中医在治疗上,必须先调理脏腑的邪热,再佐以养阴、安神、潜阳的药物,使其体内的阴阳二气平衡,则所有的症状才能一一排除。
另有部分患者是属于阴虚阳亢生热所致,则须以养阴为主,安神潜阳为辅,再佐以清热之药。
中医食疗
1. 新鲜桑葚子
10至15克,10至15日爲疗程,服2至3个疗程,每疗程之间停服1周
作用:性味甘平,滋肝肾,聪耳明目,安魂定魄,无明显毒副作用
2. 龙眼肉乾
每次4至5颗,每日2次,连服7至8日
作用:养心安神
3. 猪脑/脊髓
以淡盐蒸服适量
作用:易肾精,补脑髓
患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儿童,只要及早接受评估和治疗,再配合校方有效的教学策略,便能克服其病征所带来的困难和各样的适应问题。
资料来源:注册中医师洪鸿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