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失调
根据国际标准,成年人的身体体重指标(BMI)低于17即视为过轻,有机会为厌食症患者,是饮食失调之最常见的一种。而对于青少年则可与同年纪的人比较,假如非先天性过瘦而体重偏低,而是透过后天刻意控制身体吸收热量而导致体重下降,亦有可能已患上饮食失调。
除饮食失调以外,疾病如癌症或糖尿病等亦会令人体重骤降,故此,发现体重下降,应首先求医诊断,了解身体是否有其他疾病导致体重下降。
症状和原因
不按照正常餐单或份量饮食,例如选择性避免吃某些食物,如不吃肉、只吃菜而不用油,又如由三餐减至一餐等,都是饮食失调的症状。
饮食失调较多出现于青少年或初成年者,患者通常对于自己的身形有扭曲看法,就算已经非常瘦,仍会对自己身形不满意,感觉不合标准,并希望能再纤细一点。
饮食失调亦较常出现于已发展国家,一方面来自饮食的充足,一方面来自社会中充斥着对美和身形、瘦身等的标准,亦对青少年造成压力,并对于身形的要求有所扭曲。
目前,还未证实有单一的原因导致饮食失调,较可能是各种原因所导致。另外,在青少年的一些过渡期,如小学升上中学、中学升上大学,甚或在生活上发生巨变等,都是一些触发点。在这些过渡期中,他们遇到不能驾驭的情绪或未能控制周围的环境,或会想到饮食是唯一能掌握的事,而沉迷于控制饮食,最终导致饮食失调。
另外,有些患者则在生活上缺乏自我满足感,自我价值偏低,以致将重点放在身形方面,以自己能自律、控制饮食和身形而达至对自我的满足感。
相对其他心理病症,饮食失调的患者通常都不认为自己有病,往往都是患者的家人发现而带患者往约见心理医生,而患者一般都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亦不察觉这样对自己的身体有何长远影响。即使他们察觉,由于他们认为身形对他们非常重要,所以亦不会改变这种对身形的扭曲看法。当患者被告知他们要改变现况,亦会对他们造成焦虑,故此治疗饮食失调并不容易。
厌食症的症状
1. 体重极端地偏低
2. 过度害怕肥胖,于是过度节食或过度做运动,或透过痾呕来控制体重
3. 过度看重保持身形和体重,以致有一些扭曲并与现实不乎的想法
厌食症患者的饮食习惯
患者通常只吃菜,和少量水果。他们讨厌吃肉、油、饭,并戒吃零食、糖果等。
暴食症
与厌食症相反,暴食症患者的体重不会过度偏低,但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失控地吃下一大份量的食物。例如:一个午餐中吃下两碟乾炒牛河、一次过吃一条方包等。继而,他们会因为吃过量而感到内疚,于是想办法补偿,例如做大量运动,又或透过「扣喉」来吐出吃过的食物、透过泻药去排出等,以解决其罪疚感和对体重的担心。可见,暴食症病人同样以身形作为自我判断,并且看得很重要。
俗语说「化悲愤为食量」,暴食症患者往往就是以食物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不能解决、找不到出路的问题,包括情绪上的问题。若经常如此,就要让患者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而并非以暴食来解决,因为暴食其实也不能解决那些问题。
研究显示,有些病人会由厌食症变成暴食症,再又变回厌食症,可见种种饮食失调之间亦存在一些共通点。例如对身形的看重及扭曲的看法,都是一些共通点。
治疗
治疗厌食症,首先必须让患者恢复体重,慢慢重新学习正常的饮食习惯,以致身体有足够能量去应付每一天的生活。在一些极端病例,患者甚至须留院治疗。由于厌食影响至身体的能量减低,继而血压、心跳会减低,并且体内的电解质亦会出现混乱,女性甚至会出现停经现象,这些都导致需要住院接受治疗。而对于情况较轻的患者,可以接受门诊心理治疗。
由于厌食症患者通常不认为自己身形过瘦或过份节食是问题,故此要治疗他们、让他们恢复正常饮食一点也不容易。
而暴食症的病人虽经常纠缠于暴食与痾呕之间,亦比厌食症为容易治疗,约有一半的患者可以治愈。
行动治疗
建立健康饮食习惯、遵从健康饮食,必先让患者明白其焦虑的根源,并明白身体需要一定能量来支持,并且达到人生的某些目标,务求成为推动力,让他们愿意恢复正常饮食。
患者会对食物有极端的处理,例如过度清洗以确保食物中没有油分、挑出食物中含有的一丁点肉类、餐后反覆抹咀以抹掉残留咀上的油份等等。
有时,于治疗过程中,心理专家亦会透过和患者一同用餐,并于进食期间倾谈饮食以外生活上的话题,透过用餐过程去支持患者并提供他们动力,同时作为向他们示范正确的饮食习惯。当中,患者或会因为长期节食影响消化系统运作而吃不下,专家亦会因而向他们说明并鼓励他们慢慢恢复正常饮食。
治疗饮食失调,除恢复饮食习惯之外,亦在乎心理状态的恢复,他们须懂得怎样去解决情绪困扰,这样才可减低复发机会。
对于患者尤其是青少年,父母对子女的观察亦很重要。但是,父母面对患病的子女亦会感到困难,故此,心理专家或医生对家长的支援亦很重要。
预防
面对坊间充斥的瘦身广告,向市民尤其是青少年贯输正确的价值观,开导他们对这些广告有抗疫性的或合理的理解,学习接受自己有不同的体形和质素,而不规限于体重的数字或身形上。
防范于未然,大家亦应留意自己的情绪和饮食的关系,留意是否有饮食失调的潜在性。例如,是否经常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失控地吃、是否因不想被说是吃得太少而不愿意和别人一同进餐、自己对身形是否过份关注等。除了自己留意之外,亦可请身边朋友或家人留意并给予中肯的意见。此外,应学习接受和欣赏自己,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不要单单跟随社会上一些对美和身形的框框和观点。明白瘦不等于美,健康才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