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看「暗疮」
香港人、广东人所称之的暗疮,中医学古称为面疮,宋以后称粉刺、酒刺;西医学则称之为痤疮。因其好发于青年男女,特别是油性皮肤者,故又有青春痘、青春蕾等等名称。
痤疮多发生于青少年发育时期及青年男女,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
暗疮好发于颜面、背、胸部等皮脂腺较多的部位。主要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多种损害为特征,影响容貌美。
痤疮是容貌美丽的大敌。容貌美不仅需要五官端正,同时皮肤的色泽、弹性与光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暗疮恰恰从这三个方面破坏了容貌之美。暗疮使皮肤的色泽改变,而呈现不均匀的鲜红色或暗红色;黑头粉刺使面部布满大小不一的黑色小点;过多的面油使面部皮肤变得异常光亮刺眼,并极易沾染灰尘,致使面部皮肤不洁;丘疹、结节、脓疱使皮肤失去平滑之美、柔软之美和弹性之美。暗疮失治、误治,还可能留下永久性瘢痕,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与精神痛苦,甚至带来一辈子的遗憾,因此对痤疮的预防和治疗不容忽视。
症状特点
暗疮常发于颜面、上胸和肩、背等皮脂发达的部位。多发于青春发育期,常在饮食不节、月经前后加重。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毛囊性丘疹,有的为黑头粉刺样,中央有一黑点,周围色红,用手指挤压,有小米或米粒样黄白色脂栓排出;少数呈灰白色的小丘疹,以后色红,顶部发生小脓疱,破溃后痊愈,遗留暂时色素沉着或轻度凹陷性疤痕;有的形成脓肿、结节、囊肿及疤痕等多种形态的损害,甚至破溃后形成多个窦道和疤痕,严重者呈橘皮脸。患者常自觉局部疼痛或轻微瘙痒。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暗疮的形成,多因素体阳热偏盛,在青春期生机旺盛之际,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脉络充盈,肺经蕴热,复受风邪,薰蒸面部而发;或因过食辛辣油腻肥甘之品,助湿化热,湿热循经上蒸而成。若病情日久持续不愈,致使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常导致皮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囊肿、疤痕等。
中医辨证
1. 肺经风热
【症状】丘疹色红,或有痒痛,或有脓疱;伴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治则】疏风清肺
【主方】枇杷清肺饮加减
枇杷菊花粥
【材料】枇杷叶10克、菊花6克、生石膏15克、大米100克
【做法】将前三味中药用布包好,与大米同放入锅内煮粥,待粥煮成后,除去药包即成,每日1剂
【功效】清肺疏风散热
【主治】皮疹色鲜红,伴有痒痛者
2. 肠胃湿热
【症状】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除湿解毒
【主方】茵陈蒿汤加减
冬瓜饮
【材料】生苡米30克、冬瓜500克、鲜马齿苋30克
【做法】将三物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煲30分钟即成,每日1剂
【功效】清热化湿
【主治】皮疹红肿疼痛,伴有脓疱者
3. 痰湿瘀滞
【症状】皮疹颜色暗红,以结节、脓肿,囊肿、疤痕为主,或见窦道,经久难愈;伴纳呆腹胀;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主方】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昆布粥
【材料】海藻9克、昆布9克、桃仁9克、山楂9克、川贝9克、粳米60克、
【做法】先把前五味药煎成汤液,去渣后入粳米煮粥,每日1剂
【功效】散结化痰
【主治】皮疹结成结节、囊肿或瘢痕,疮色紫暗者
中药外搽
【材料】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各等量
【做法】共研细末,取药10至15克,加入蒸馏水100毫升
【用法】用时摇匀,用棉签蘸捺患处,每日多次
面膜
【材料】鲜马齿苋50克、苦瓜50克
【做法】将鲜马齿苋、苦瓜洗净并榨成汁
【用法】均匀敷于面部20分钟,然后用温水将脸洗净。每2至3日1次
资料来源:注册中医师符文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