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大肉的风险

大家可能知道,假如我们因为细菌感染而生病,医生为了杀灭细菌,往往为我们处方抗生素,供口服或注射。大家亦可能听过,过度使用这种治疗方法,有机会引致细菌出现「抗药性」,使得往后使用抗生素时效用大减,在面对一些由此出现的「超级细菌」(superbug)时甚至出现无药可用的情况。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即使我们没有生病而服用抗生素,肉类中残留的抗生素也会令我们体内的分量增加,从而加剧了以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原本感染动物的「超级细菌」也可以转为感染人类,令瘟疫爆发的风险大增。

 

此外,为了令禽畜快高长大,现代畜牧业也大量使用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s),但研究指出,这些激素泄漏到自然环境后,会对生态做成很大干扰,其中包括雌性动物的雄性化、雄性动物的雌性化、性别比例失调甚至不育等。

 

最备受争议的一种激素,是在上世纪70年代透过「基因重组技术」(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合成的「重组牛生长激素」(recombinant bovine growth hormone,缩写rBGH)。这种激素的一大作用是增加乳牛的乳汁产量,但忧虑到它对牛只及至人类带来的不良影响,不少国家如欧盟、加拿大、澳洲等已经禁止使用。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皆认为激素不对人类带来任何威胁,不过为了释除公众的疑虑,一些生产商会在牛奶产品上贴上了「不含rBGH」的字样,好让消费者可以作出选择。

 

曾经有过一段时期,这种激素被认为与西方儿童早熟(precocious puberty)──例如8、9岁的女孩开始有月经,11、12岁的男孩已经要刮胡子──的趋势有关。但往后的研究显示,rBGH会在消化过程中被人体分解,所以不会残留体内,而早熟的现象有可能跟营养全面改善甚或过分摄取有关。

 

较早熟这个现象更令人担心的,是激素会否诱发癌症(肿瘤)这个问题。科学家指出,由于激素会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endocrinal system),有机会增加癌病的风险,特别是女性的乳癌和子宫癌等。

出版社:阅亮点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