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工程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出身书香世家,他年少时看到天上飘扬的风筝与高空盘旋的鹰,萌生征服天空的想法。

初中时,钱学森感慨中国交通非常落后,于是在18岁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读铁道机械工程。后来日本侵华,钱学森觉得懂得设计火车并不能改变中国,并且发现火车已落后于航空技术,于是转学飞机设计,以求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令中国赶上时代。

留学时参加「火箭俱乐部」
钱学森留学美国时与朋友组成「火箭俱乐部」,研究火箭喷射等技术。研究原已取得些许成果,可是一次火箭实验发生爆炸,实验室所在的加州理工学院下令停止一切试验活动,并斥「火箭俱乐部」太可怕,应叫做「自杀俱乐部」。虽然研究遇到挫折,但没有动摇钱学森的理想。1945年,钱学森获加州理工学院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T. von Karman)推荐,成爲美国空军科学谘询团成员,参与设计美国第一枚导弹。

1955年,钱学森回到中国,与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带领中国研发导弹和人造卫星,爲中国航空及太空发展贡献良多。

 

东方红一号
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名为「东方红一号」,是由钱学森率领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升空,是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5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卫星的国家。

 

钱学森回国后,带领中国航天科技发展。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在杨振宁6岁时才从美国回来。有一次杨振宁向父亲背诵《龙文鞭影》的故事,父亲考问他「龙文」和「鞭影」的意思,杨振宁不知道,父亲解道:「『龙文』是古代的一种良马,只要见到皮鞭的影子,毋须主人鞭打,便会奋蹄疾驰。」杨振宁听到后便开窍了,知道做人也应像「龙文」一样,不用别人鞭策,自觉努力奋进。

 

手不灵巧 转投理论研究
杨振宁很聪明,却没有一双巧手。有一次上学校的劳作课,他用纸摺了一只母鸡,回家后叫母亲猜猜是什么,母亲竟以爲是莲藕!1945年,杨振宁就读美国芝加哥大学,他的论文导师是美国「氢气弹之父」的泰勒教授(Edward Teller)。泰勒发现杨振宁的弱项是动手做实验,便取笑他:「哪里有爆炸,哪里便有杨振宁(意即做实验失败)。」泰勒建议他从事理论物理研究,这建议对杨振宁的学术生涯起了关键作用。1957年,杨振宁就是在理论物理学得到了诺贝尔奖。

 

杨振宁曾说:「何止于米,相期以茶」,意思是希望自己长寿。「茶」字的草头是「廿」,即「二十」,加上下半部的「八十八」,便等于108,所以茶寿指108岁;「米」字可拆为「八十八」,故指88岁。

出版社:明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