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开国之初,立志打造一个文治国家,世代君主,莫不好学,而执政大臣,也无一不是科第出身,以学问相尚,把宋朝锻造为一个文明烂熟的文化大帝国。

宋朝的科举,朝廷扩大了录取的名额,使它远远超过了唐代,平民阶层在社会阶层中上行的概率,也远远高于唐代。唐代「事前请托」,也就是考生把自己的诗文进呈给考官以自我推荐的做法也被杜绝了,代之以糊名制度,就是把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资料资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这使得像苏轼这样没有家世背景的读书人能够更公平地为政府所用。如钱穆先生所说,「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苏轼、苏辙、张载、吕惠卿,都是在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由欧阳修主持的那次考试中及第的,但也造成了欧阳修的那次误会。

欧阳修就这样在试卷上认识了苏轼。很久以后,他对自己的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还说:「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苏氏兄弟的才华,挑动了欧阳修与张方平的爱才之心,使这两位朝廷上的死对头,步调一致地荐举这对年轻人。但他们掌控不了苏轼的命运,朝廷政治如同一个迅速转动的骰子,没有逻辑可言,而它的每一次停止,都会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与荣辱。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