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就业社会:谁是科技贵族?谁的人工智能?
基层劳工过剩/不足
恐惧症
#适切科技#人本科技
暑假到北美探亲,发觉自特朗普上台之后,声势浩大的打击非法移民论调,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已。毕竟在政治上,右翼民粹主义风头一时无两;但在经济上,北美依赖大量非法移民充当基层劳工,填补本土白人(甚至是黑人)不愿承担的工作,已达到唇齿相依的地步,只是大家不愿坦白承认而已。
事实上,近年只要到日本旅游的话,亦必然发现饮食零售业充斥大量大陆劳工,普通话基本上是通行无阻。即使在长期高度抗拒外来移民的日本,同样敌不过人口老化、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无论口头上如何抗拒大陆的影响,现实上还是屈服于市场的需要。
香港的「经济支柱」
早前关于大陆引入菲律宾佣工的消息,在香港引起了不大不小的回响。其实任谁都明白,外佣填补香港无数家庭照顾的岗位,释放香港人(尤其是妇女)的大量劳动力,同样是香港维持繁荣安定的必要条件。假如香港失去这条「经济支柱」,完全能想像后果会是「灾难性」的!与此同时,单程证来港的大陆新移民,则是香港饮食零售业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同样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客观事实。与外佣一样,大陆新移民未来能否无限量供应,亦是一个相当大的疑问。
回说日本,作为全球人口老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其实很早便尝试研发各种科技,以填补基层劳动力的不足。当地食肆普遍采用自动点菜机,以减省落单和收钱所需的人手,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近年香港部分日式食肆亦引入这类系统,甚至利用轨道输送取代人手传菜。但很明显地,这些都是很个别和另类的例子,绝大部分食肆的管理和营运模式,依旧和《基本法》所列明的一样,五十年不变。
以人为本的科技
这些例子,或许正好说明了我对香港科研发展的想像:科技并非单独发展的全新产业,而是应该融入各行各业的现有流程,和普及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需要的并非世界级的高新科技,而是易学易用、易于普及,有助广泛行业和普罗市民提高生产力的应用技术,让科研文化能植根于城市的不同角落;我们不需要取代高技术职位的尖端科技,而是填补基层劳工不足的「适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惠及不同阶层和社羣的需要。
「适切科技」或称「中介科技」(intermediate technology)的概念,主要源于舒米赫(E. F. Schumacher)在《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1973)的经济学经典著作,主要指一些小规模、适应本土需要、以人为本的科技。表面看来,这些原则似乎更适用于落后的贫困地区,和现代化的香港大都会风马牛不相及。但正如《小即是美》一书诞生于石油危机之际,当下全人类亦面对全球生态和气候危机的挑战。生活在富裕地区如香港的我们,是否就可以不闻不问,独善其身?
出版社:印象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