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苏联东欧崩溃 |
|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后,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国家阵营由于体制僵化,权力过份集中,经济陷入困境,随之而来是社会危机加剧,政治危机加深,最终导致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各国先后爆发革命...
|
|
278.六四后中国外交 |
|
|
六四事件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制裁。中国的外交,陷入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严峻困境。但是邓小平对于中国的外交前景...
|
|
279.香港「玫瑰园」计划 (上) |
|
|
1989年,六四事件发生之后,香港市民对未来的前景充满悲观,人心浮动,一部分拥有巨大资产的企业家,甚至一些中产人士,纷纷筹划将资金转移离开香港...
|
|
280.香港「玫瑰园」计划 (下) |
|
|
1989年11月11日,港督卫奕信在施政报告之中,宣读了香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发展蓝图,报章传媒将这个基本建设计划称为「玫瑰园计划」。「玫瑰园计划」以建设新机场为核心,同时包括与新机场相关的铁路、公路...
|
|
281.香港基本法颁布(上) |
|
|
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一般简称为「香港基本法」正式公布。香港基本法将会由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之后实施...
|
|
282.香港基本法颁布(下) |
|
|
基本法明文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由中央人民政府授权成立,特别行政区境内的土地及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及国防事务...
|
|
283.钱其琛拓展外交空间 |
|
|
1989年六四事件发生之后,中国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制裁,中国的对外关系陷入1970年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孤立困境,美国以及20多个西方国家不但停止与中国高级官员的往来,而且限制高科技输往中国,停止对华贷款...
|
|
284.九○年海湾危机 |
|
|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恩突然挥军入侵邻国科威特,伊拉克军迅速占领科威特全国,并且宣布科威特成为伊拉克第19省。一直以来科威特是美国的坚定盟友,而且是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
|
|
285.安理会表决 |
|
|
1990年下半年的海湾危机,成为了一场大国展开外交角力的竞争,美国总统老布殊希望得到联合国授权,以联合国的名义,率领多国联军出兵波斯湾,驱逐占领科威特的伊拉克军,恢复科威特五国的独立地位...
|
|
286.钱其琛访美 |
|
|
1990年下半年的海湾危机,成为了一场大国展开外交角力的竞争,在中国方面,海湾危机,以及联合国安理会的678号决议案,为中国政府打破自六四事件1年多以来的外交僵局,创造机会... |
|
287.李登辉执政(上) |
|
|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总统逝世,副总统李登辉随即接任中华民国总统,成为2000万台湾人的元首。李登辉在1923年1月出生于家乡台北县三芝乡,他的祖先是福建省永定县的客家人,移居台湾之后...
|
|
288.李登辉执政(下) |
|
|
李登辉就任总统的时候,国民党的领导层,仍然由外省人为主的元老重臣主导,无论行政、立法、军事、外交、经济、教育、传媒,都由国民党控制,李登辉由于党政权力未曾稳固...
|
|
289.海基会与海协会成立(上) |
|
|
1980年代末,随着台湾当局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两岸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因为交往频繁而产生的问亦越来越多。新执政的李登辉当时仍然奉行三不政策,不与大陆政府作任何官方接触。但是...
|
|
290.海基会与海协会成立(下) |
|
|
「海基」、「海协」两会成立,为两岸会谈创造条件。不过,双方经常在事务性问题上,因为国家定位问题而出现僵局,变成政治角力。同时,台湾岛内的统独争议日渐尖锐...
|
|
291.邓小平南巡(上) |
|
|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的民主运动受到镇压之后,中国在外交上被西方国家制裁,形势相当被动,其后苏联及东欧的共产主义阵营政权陆续倒台,对于仍然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产生极大震撼...
|
|
292.邓小平南巡(下) |
|
|
1992年农历新年之前,香港的传媒收到广东方面的消息,邓小平到了广东巡视,而且在广州以及深圳、珠海两个特区会见领导干部,发表过多次重要讲...
|
|
293.广东先行一步 |
|
|
19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共中央在邓小平领导之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务求实现中国现代化。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重点,就是「让人民先富起来」...
|
|
294.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 |
|
|
广东省最富庶的地区,就是以广州巿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一九八五年,广东省成立「珠三角经济开发区」,那个经济开发区,包括佛山、江门、两个地区级市,中山、东莞两个县级市...
|
|
295.1992年的挑战(上)
|
|
|
1992年,对于中国领导层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年份。这一年,八九民运以及六四事件,虽然逐渐远去,但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统治者的敌意仍然浓厚,对中国政府的外交、经济制裁仍然存在...
|
|
296.1992年的挑战(下) |
|
|
1992年,亦是中国共产党,自从文革结束,推行改革开放之后,五年一届的党代表大会的换届年。92年10月中,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改选新的中央委员会及领导层。大会选出中央委员189人...
|
|
297.十四大人事布局 |
|
|
1992年10月中旬,中共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被外界视为邓小平之后,中共最高领导层人事的跨世代安排。十四大会议决定,取消中央顾问委员会,所有开国元老正式放弃政治权力,安享晚年...
|
|
298.朱鎔基 |
|
|
朱鎔基是湖南长沙人,1928年出生,青少年时代,正值日本侵华,湖南省成为中日两军交战最激烈的战场之一,死伤二、三百万人,抗战胜利之后,湖南省到处饥荒、瘟疫蔓延、农民工人失业、罢工、抢米风潮此起彼落... |
|
|
299.上海铁面市长(上) |
|
|
1988年4月29日,朱鎔基得到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正式就任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九任市长。朱市长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定立改进市政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廉洁、高效率的方式,管理好这个拥有1200万人口的大城市...
|
|
300.上海铁面市长(下) |
|
|
朱鎔基在上海市长任上,全力推动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改善外商投资的环境、制定对投资有利的法规,改善交通、计划兴建上海地铁系统、向中央政府提出浦东开发计划,整顿市区卫生设施、疏浚污染严重的苏州河...
|
|
301.十四大政治新星 |
|
|
1992年10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同时宣布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名单。中央政治局常委共有七人,除了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四位旧人之外,还有...
|
|
302.胡锦涛的早年经历 |
|
|
1968年,正当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之际,胡锦涛从清华大学被分配到甘肃省偏远山区参加水利建设工作。据知情者忆述,胡锦涛被分配到刘家峡水电站,他的日常工作,需要担泥、担石、弯钢筋...
|
|
303.九三年中国申办奥运梦 |
|
|
1993年,十多亿中国人最关注的事件,莫过于9月23日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体大会投票决定2000年奥运举办城市的结果。中国在1991年5月,正式成立「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准备向国际奥委员提交...
|
|
304.申奥失败经验 |
|
|
1993年9月23日,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体委员,投票决定公元2000年第27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中国对申办2000年奥运会,期望甚高,派出庞大而且属于重量级的代表团,团员有100多人...
|
|
305.未代港督 |
|
|
1992年4月24日,英国政府宣布,任命执政保守党的重量级人物彭定康,代替卫奕信,担任第24任港督。1992年7月9日,彭定康抵港履新,彭定康出生...
|
|
306.彭定康政改方案 |
|
|
1992年10月7日,新任港督彭定康发表上任之后第一份施政报告,报告之中,提出多项改革香港政制的建议,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1995年立法局的改组,取消所有委任议席,改为由新增的九个功能组别议席...
|
|
307.中英争拗(一) |
|
|
1992年10月,新上任的香港总督彭定康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一套全新的政改方案,试图将立法局的功能组别议席,改为变相的直选。彭定康的政改方案,公布之前...
|
|
308.中英争拗(二) |
|
|
彭定康并未因为中国政府强烈反对而搁置政改方案,反而在1993年3月12日,宣布将政改草案刊登在宣布政令的「宪报」。于是,将中英两国就香港政改问题的争拗,推上高峰。3月13日,中国外交部猛烈抨击香港政府...
|
|
309.汪辜会谈(上) |
|
|
1993年4月,海峡两岸展开自四九年以来第一次最高层的直接会谈,地点在星加坡,主持会谈的最高代表是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以及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4月27、28日,汪、辜双方举行两次会...
|
|
310.汪辜会谈(下) |
|
|
1992年11月16日,大陆海协会致函海基会,内容是「在这次工作性商谈中,贵会代表建议在相互谅解的前提下,采用贵我两会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并提出了具体表述内容,其中明确了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
311.平凡的一九九四年(上) |
|
|
1994年。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可以算得上是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里国内并没有发生引人瞩目的重大政治事件,亦没有非常严重的外交事故,一切显得平淡。这一年年底,中国的新闻部公布国内十大新闻,第一、重新修订的《邓小平文选》第一、第二卷出版...
|
|
312.平凡的一九九四年(下) |
|
|
1994年亦发生了一些不太引起关注,但是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事件,例如上海市一级办公厅的月租达到每平方米105美元,比东京、纽约、香港更昂贵;另外,《中国大资本家传》出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及研讨会...
|
|
313.重新评价儒家学说(上) |
|
|
中国大陆推动改革开放之后,毛泽东时代所强调的阶级斗争思想已逐渐淡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得到逐渐恢复,不
过,毛泽东时代被视为封建地主阶级思想的儒家学说,仍然是学术上以至社会上的禁区...
|
|
314.重新评价儒家学说(下) |
|
|
1994年10月,中国当局以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为理由,在北京召开国际儒学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主持会议,李瑞环在发言之中表示: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
|
315.睦邻外交(上) |
|
|
1990年代初,随着苏联瓦解,冷战结束,中国周边的政治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最明显的情况,就是一些中亚地区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例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以及土库曼斯坦,都纷纷独立...
|
|
316.睦邻外交(下) |
|
|
一些原本在冷战时期与美国关系密切,与中国处于敌对状态的国家,例如南韩,亦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这些位于中国周边的国家,经过短时期的探索,发现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的中国大陆,经济正在蓬勃的发展...
|
|
317.中韩关系(上) |
|
|
1992年8月24日,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与韩国外交部长李相玉,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签署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联合公报?面提及,韩国政府尊重中国政府的一个中国政策,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
|
318.中韩关系(下) |
|
|
中韩两个的互动历史,由二千多年前开始,韩国文化亦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在古代,朝鲜半岛是中国同日本交往的桥梁,清朝末年,日本兴起,以武力控制朝鲜岛。1910年8月29日,日本政府宣布「日韩合并」...
|
|
319.陈希同案(上) |
|
|
1995年中国大陆政坛上最轰动的事件,莫过于陈希同案的揭发。陈希同当时是北京市委书记,而且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属于中央领导人级别,因为贪污腐化被罢免党政职务,后来更被开除党籍,逮捕受审...
|
|
320.陈希同案(下) |
|
|
陈希同是四川人,生于1930年,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之后成为北京市基层干部,曾经担任公安分局派出所副所长。1979年调任北京市副市长,1983年担任市长,1989年学运期间...
|
|
321.李登辉访美(上) |
|
|
1980年代中期之后,海峡两岸的民间交往越来越密切,为了更加畅顺处理民间交往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90年代初,海峡两岸政府先后成立非官方的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作为对等交往机构。1992年11月,两会经过...
|
|
322.李登辉访美(下) |
|
|
1993年年初,两会汪辜会谈结束之后不久,李登辉公开表示,以后要少讲一个中国,94年4月,李登辉接受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访问的时候,直言不讳地说:国民党是外来政权。言下之意,他要肩负起摆脱「外来政权」的历史...
|
|
323.台独势力发展(上) |
|
|
1980年代末,台湾解除戒严后,岛内的台独活动越来越活跃。在戒严时期,台湾国民党当局,严厉禁止台独言论及活动,甚至台湾本土文化亦受到抑制,台湾本省民众一直期望「出头天」的日子。1970年代...
|
|
324.台独势力发展(下) |
|
|
国民党当局外交孤立,宣称被中共打压,台独份子向民众宣传,台湾如果成功独立建国,可以获得国际地位,而台湾人的国民身份认同,亦得以提高。另外,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面貌,得不到大多数台湾民众的认同...
|
|
325.台湾海峡导弹危机(上) |
|
|
1995年,西太平洋的琉球台湾一带海域,政治气氛十分紧张。由于台湾当局准备在1996年年初举行第一次直选总统,胜选可能性最高的原任总统李登辉在竞选期间,多次公开发表有台独倾向的言论,又在95年访问美国...
|
|
326.台湾海峡导弹危机(下) |
|
|
1996年3月初,亦即台湾总统大选投票前夕,解放军又公布进行了「联合九六」导弹射击演习,导弹将会横过台湾海峡。3月8日零时,第一枚导弹从福建射向台湾南部高雄外海的预定目标,随后,另一枚导弹射向台湾北部基隆...
|
|
327.钓鱼台事件(上) |
|
|
1995、96年,台湾海峡政局紧张,中国大陆多次以海峡为目标试射导弹,美国亦派遣战舰巡逻台湾邻近海域,西太平洋上,中、美两大国之间,展开暗中角力的势态。日本,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一直是美国最重要的..
|
|
328.钓鱼台事件(下) |
|
|
中国古代文献,有大量资料以及地图记录了钓鱼岛的情况,原因是钓鱼岛位于明、清两朝的藩属国琉球王国的交通线上。明清两朝,由中国福建往琉球的使者必须途经钓鱼岛,然后渡过黑水沟,亦即是中国与琉球之间的海沟...
|
|
329.香港九五选举(上) |
|
|
1992年,新上任的香港总督彭定康,不顾中国政府反对,在香港推出政治体制改革方案,试图在香港推动西方模式的民主政制,阻止中国干预九七香港回归前过渡时期以及九七回归后的特别行政区事务。中方官员对于彭定康...
|
|
330.香港九五选举(下) |
|
|
彭定康推出政改方案,令不少香港人,尤其是受英式教育的社会精英,对中国政府欠缺信心,希望民主政制可以防止中国干预香港事务。于是,中英双方,为了彭定康政改方案展开延续4、5年的争拗...
|
|
331.中俄关系新篇章(上) |
|
|
1991年12月26日,苏联宣告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之后不久,中国政府随即宣布承认俄罗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地位,并且愿意与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2月29日,中俄两国政府代表签署会谈纪要...
|
|
332.中俄关系新篇章(下) |
|
|
中俄两国在几年之间签订了多项声明和协定,例如:「中国、俄罗斯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互不将本国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海关合作协定」、「关于船只从乌苏里江经哈巴罗夫斯克城下至黑龙江下游往返航行协定」...
|
|
333.筹备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上) |
|
|
1996年,港英政府按照彭定康方案改选立法局,将普选因素加入香港政治体制之中,试图构建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之后,一个能够与中国政府抗衡的立法架构。彭定康的政改方案,被中国政府视为...
|
|
334.筹备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下) |
|
|
香港各方面的政治势力,都试图争取有代表性的人竞逐行政长官职位。好几位知名人士,曾经被传为行政长官的热门人选,包括罗德丞,陈方安生,钟士元等等。不过,96年12月行政长官选举结果...
|
|
335.中美知识产权(上) |
|
|
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政府实行政治、外交制裁,但是随着时间的转移,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美国等国家不得不放宽对中国的制裁,政治、外交方面,逐步恢复接触联系...
|
|
336.中美知识产权(下) |
|
|
1993年,美国国会对中国政府纵容商人制造同销售盗版电影、音乐CD、盗版电脑软件,提出指控。于是,中美两国展开一场历时长达20个月的激烈争论。然后进入磋商。最初,美国方面多次高调宣称中国政府侵犯知识产权...
|
|
337.中国叩「关」(上) |
|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美国、西欧等经济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金融三大主要组织,任何国家或者地区,要进入国际金融贸易体系...
|
|
338.中国叩「关」(下) |
|
|
中国原本是关贸23个创始成员国之一,由国民党政府派代表签署参与关贸组织的协定。1950年3月,国民党政府已经完全失去大陆的统治地位,退守台湾,国民党当局担心中共政权取得关贸总协定的席位...
|
|
339.九六年台湾选举(上) |
|
|
1996年3月23日台湾举行历史上第一次总统直选。这次总统直选标志了台湾政治正式走出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模式。根据台湾当局的说法,「中华民国总统」是国家元首...
|
|
340.九六年台湾选举(下) |
|
|
1993年,美国国会对中国政府纵容商人制造同销售盗版电影、音乐CD、盗版电脑软件,提出指控。于是,中美两国展开一场历时长达20个月的激烈争论。然后进入磋商。最初,美国方面多次高调宣称中国政府侵犯知识产权...
|
|
341.台独趋势(上) |
|
|
1996年,李登辉透过直选,当选第九任「中华民国总统」之后,推动「台湾独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力度越来越大。李登辉在1988年继任总统之后,曾经公开表示「台独是非法的」,到了同年7月,他又表示... |
|
342.台独趋势(下) |
|
|
李登辉趁着冷战结束,西方国家及日本对中国疏离以致抵制.推出「拓展国际生存空间」的外交政策,试图藉经济优势,与中国政府在国际上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展开较量,发展金钱外交...
|
|
343.回归前夕的香港(上) |
|
|
踏入1996年,香港主权回归已经进入最后的倒数阶段,当时的香港人面对政治转变的关键时刻,有部份人信心十足,认为香港回归中国之后,「明天会更好」,而另外一部份人持悲观态度,预料香港人...
|
|
344.回归前夕的香港(下) |
|
|
由于地产市场炽热,政府土地的拍卖价格亦不断攀升,住宅用地及商业用地的成交价都高于市场预期,特别是九龙红磡湾填海区的土地拍卖成交价,创香港地价纪录。但是,工业楼宇及货仓用地...
|
|
345.中亚新战略(上) |
|
|
1996年4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公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哈萨克总统纳札尔巴耶夫、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协定」。这次外交成果,标志了中国与...
|
|
346.中亚新战略(下) |
|
|
1991年苏联瓦解之后,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先后独立,并且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亚地区对于中国的国防外交,及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性,亦随着中亚五国的独立而增加。据中国政府的评述,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
|
|
347.新疆局势演变(上) |
|
|
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原苏联中亚地区的五个加盟共和国:即是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以及土库曼,相继独立成为新的主权国。中亚五国的独立,与中亚相邻的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
348.新疆局势演变(下) |
|
|
由汉至唐,西域先后被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控制。唐朝兴盛的时候,再次成为中国属土。唐朝衰落之后,回纥人从漠北草原进入西域,回纥又译做「维吾尔」。回纥人逐渐在西域绿洲定居,而且与当地的原居民融合...
|
|
349.民国时期新疆政局(上) |
|
|
清朝光绪10年,即是公元1884年,钦差大臣左宗棠在平定新疆地区的叛乱之后,奏请清朝朝廷设立新疆省。自此之后,新疆地区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新疆省的行政中心,由伊犁迁移到迪化,即是乌鲁木齐...
|
|
350.民国时期新疆政局(下) |
|
|
1942年,苏联和纳粹德国交战,无暇兼顾东方,盛世才觉得亲苏欠缺保障,改为向蒋介石的重庆国民政府靠拢。同一时期,盛世才的四弟盛世骥被人暗杀,盛世才乘机驱逐苏联顾问、逮捕中共党员,陈潭秋...
|
|
351.伊斯兰教在中国(上) |
|
|
伊斯兰教是现代世界上信徒最多的第二大宗教,仅次于基督教,估计目前全球的伊斯兰教信徒有13亿人到18亿人之间。伊斯兰教在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人
穆罕麦德创立,公元 622 年,穆罕麦德在麦地那建立...
|
|
352.伊斯兰教在中国(下) |
|
|
中国的回族,使用的语言文字,以及日常风俗习惯,也与新疆的维吾尔族有非常大的区别。但是两个民族都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即是伊斯兰教。据公元2000年的中国人口普查,中国境内的回族人口有980多万人...
|
|
353.重庆直辖市成立(上) |
|
|
1997年3月14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成立重庆直辖市,并且将四川省东部30个县市纳入重庆直辖市既范围。重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继北京、上海、天津之后第4个直辖市...
|
|
354.重庆直辖市成立(下) |
|
|
所谓三峡工程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简称,这项水利工程计划在长江三峡的东端,即是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斗坪地方,兴建一座巨大的水坝,将长江干流截断,大坝的后面,蓄水成湖,形成巨大的水库...
|
|
355.重庆市发展(上) |
|
|
1997 年 6 月 18 日,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 直辖市 ,重庆市的建立,与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的展开,以及 三峡工程 完成之后相关的经济发展及经营管理有密切的关系
...
|
|
356.重庆市发展(下) |
|
|
解放之后,重庆降格为四川省的省辖市,不过仍然是四川省东部最大城市及经济文化中心。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重庆是中国全国三大重工业中心之一,重要项目有冶金、军事工业、汽车工业等等
...
|
|
357.香港回归(上) |
|
|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的日子终于来临。香港的回归历程,由1982年9月,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访问中国,正式向中国领导人提出香港前途问题之后,经过接近两年时间的22轮谈判...
|
|
358.香港回归(下) |
|
|
英国政府在经济、教育等方面,使香港政府加强国际化,例如1983年10月15日,香港出现金融动荡,港府宣布港币与美元挂钩,增加中国政府接管香港的难度。中国政府在过度时期...
|
|
359.香港特区新蓝图(上) |
|
|
1997年7月1日0时0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中央领导人及各国来宾见证下正式成立,董建华宣誓就任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是商人出身,生于1937年,他的父亲是已故航业钜子董浩云
...
|
|
360.香港特区新蓝图(下) |
|
|
董建华在7月1日的就职演说之中,提出他的施政十大方针:一,坚决履行基本法,实现一国两制,高度自治。二,提高香港的经济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推动服务业、高增值制造业以及高科技工业 ...
|
|
361.九七亚洲金融风暴(上) |
|
|
1997年7月,正当香港庆祝回归中国的同一时间,一场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开始爆发。亚洲金融风暴的形成,是由于一部分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亚洲国家,经济状况遂渐疲弱
... |
|
362.九七亚洲金融风暴(下) |
|
|
国际炒家对于一向采取自由经济的香港自由经济感到兴趣,认为狙击港元,必定有暴利可图,97年11月,炒家发动攻势。国际对冲基金展开长达10几个月的进攻,最初大量卖空港元,买入美元
...
|
|
363.台湾省籍情结(上)
|
|
|
20世纪最后几年,随着台湾的政治逐渐开放,走向民主化,台湾岛上的族群矛盾都逐渐激化。台湾本省人,亦即是以日常使用闽南方言为主的社群,透过选举,逐渐取得更多,更大的政治地位及利益
...
|
|
364.台湾省籍情结(下)
|
|
|
1998年年底的台北市市长选举,陈水扁在台北市长任内,推行「新政」,取消国民党历任市长的官僚作风,以「平民市长」的姿态,经常与市民直接沟通、对话,民望非常高。而国民党方面
...
|
|
365.马英九与陈水扁(上)
|
|
|
1998年年底,台湾的台北市市长选举,成为海内外华人社会的关注焦点。国民党期望在这次选举中,重新夺回台北市市长的席位,而民进党的陈水扁,亦积极谋求连任,在前一年,即是1997年年底
...
|
|
366.马英九与陈水扁(下)
|
|
|
马英九学成返回台湾之后,被聘用为总统蒋经国的英文秘书,开始从政生涯。由于马英九学历高、形象好,被国民党内视为新一代精英。1993年
...
|
|
367.美国克林顿总统访华(上)
|
|
|
1998年6月25日,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抵达中国古都西安,展开为期9天的访华旅程。克林顿的访华代表团高级成员,共有47人,包括总统一家三口,5名内阁成员,7位国会议员
...
|
|
368.美国克林顿总统访华(下)
|
|
|
比尔克林顿,生于1946年,原本姓布莱恩,出生前3个月,父亲车祸去世,之后,母亲在护士学校毕业,认识汽车经销商罗渣克林顿,后来结成夫妇,比尔亦因此改姓克林顿。克林顿在家乡读中学时成绩优异
...
|
|
369.中国使馆遇袭(上)
|
|
|
1999年5月8日,正当中美两国关系趋向缓和之际,突然发生一件令中美两国陷入高度紧张状态的事件,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军队,在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的时候
...
|
|
370.中国使馆遇袭(下)
|
|
|
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真相,有关各方面都未有披露任何资料,因此评论者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所有人都同意的事实是当时中国政府反对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向南联盟动武...
|
|
371.远华走私案(上)
|
|
|
19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巨大的资源可以转化为商业利益,一部分有能力支配国家资源的人,运用手中的权力,将国家资源转化为私人财产,而这些有权力的人,绝大多数是党政干部,亦即是官员...
|
|
372.远华走私案(下)
|
|
|
1999年4月所揭露的「远华走私案」,当中最主要的涉案者赖昌星,竟然可以与家人秘密潜逃到香港,然后以香港居民身份移民加拿大,得到加拿大司法程序的保护,直至今日仍然未能引渡回中国审讯...
|
|
373.澳门回归(上)
|
|
|
1999年12月20日0时0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葡萄牙总统桑帕约、代表中葡两国政府,主持澳门主权移交仪式,在仪式之中,葡萄牙国旗徐徐降落.中国国旗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旋律之中缓缓上升...
|
|
374.澳门回归(下)
|
|
|
澳门的社会,由于深受赌博利益的影响,地下帮会非常活跃,在回归前几年,经常发生黑帮仇杀事件,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开枪行凶。治安恶劣,令到游客锐减。澳门特别行政区另一项施政重点就是必须改善治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