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开」与「零收视」

2013-01-14

  二零一二年底,随着免费电视牌照争议升温,亚洲电视的一举一动成为众人焦点,当中所谓「亚视与无綫两台收视成四六开」,以及「亚视零收视」的说法亦一度引起关注。作为亚洲电视有关收视研究项目的设计及执行者,我们希望藉此与公众讨论有关「四六开」和「零收视」说法的道理和缺失。

  二零一零年底,本着推动优质制作和建构优质社会的共同信念,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与亚洲电视达成协议,开始建构一个可以覆盖所有观赏渠道,包括新兴网上媒体及流动电子装置,同步反映节目质素和受众人数的「优众指数」(QMI,Quality-Mass Index),以显示个别或类别节目的「叫好」和「叫座」能力。由二零一一年一月开始,民研计划就为亚洲电视每星期进行样本不少于650个香港市民的电话随机调查,提供有关电视台整体收视推算,以及个别节目的收视推算及欣赏指数等数据,直至二零一三年底为止。

调查数据争议与混淆
  关于早前「收视人口四六开」的说法源于二零一一年十月,亚洲电视当时播出一系列电视宣传片,当中引用有关电视节目调查内的部分数据,表示「亚洲电视(本港台)与无綫电视(翡翠台)的收视人口成四六开」,并提到其最终目标为「五五开」云云。或许当时没有太多巿民留意这些短片,「四六开」并没有成为话题。直到二零一二年下半年,亚洲电视在免费电视牌照争议中,在不同情况下主动提出「收视四六开」,才令大家关注这个说法的合理性,甚至对民研计划的计算方法有所怀疑。

  先看亚洲电视如何解释「收视四六开」:-
  
  「2011年全年,两台的平均收看人数分别为:亚视388万3500人,无綫574万667人,对比是40.3对59.7,故称收视人口比例是四、六之分。」(节录自22/11/2012的《ATV焦点》)

  要全面了解是次「调查数据争议」,先要了解有关数据来源之始末。是次调查数据源自上述提及之民研计划与亚洲电视合作进行的电视节目调查。有关调查设定每八星期为一个周期,包括每周一次的小型调查,和连续一星期的基准调查,会进行比较深入的收视分析。

  基准调查其中问及合资格样本在过去24小时收看电视的情况,具体提问如下,「请问你由寻日朝早6点钟到今早5点59分期间有冇收睇过[某某电视台]既节目?」如有,「请问系由几点钟开始睇呢个台既节目呢?咁睇到几点呢?仲有边段时间呢?同埋系透过乜野媒体收看呢?仲有呢?」。在研究中,民研计划主要提问的电视台包括亚洲电视本港台以及无綫电视翡翠台。这个研究方法除了知道某一被访样本有否收看个别电视频道之外,也能记录他们有否收看个别节目,以及收看的途径。

  所谓「收看比率」,是一个介乎0-100的比率,以显示有关节目的收看人数占全港9岁以上总样本人数的百分比。按照这个研究及计算方法,我们可以计算出亚洲电视本港台以及无綫电视翡翠台各自的收看比率。数据显示,自二零一一年有关电视节目调查开展以来,无綫电视翡翠台的一周收看比率一直维持在九成左右。换言之,在各次基准调查期间,约九成的本港9岁以上人口都曾于过去一星期收看无綫电视翡翠台的电视节目。同理,亚洲电视本港台的数字为四成多至七成多。

  在处理及表达这些数字时,我们应该留意,这些收看比率数字之中,存在着一群电视观众,同时曾经收看亚洲电视本港台以及无綫电视翡翠台。所以,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亚洲电视本港台的收视比率,来自一群只收看本港台的人口以及一些同时收看本港台和翡翠台的人口;翡翠台的收视比率,同样来自一群只收看翡翠台的人口以及一些同时收看翡翠台和本港台的人口。

  以下是各次基准调查的实际数字:

  亚洲电视宣传的「四六开」,应该是基于亚视本港台和无綫翡翠台的收视比率,简化比较,以本港台代表亚视,翡翠台代表无綫。此外,亚视可能刻意淡化部分观众同时收看无綫和亚视的问题,混淆「相对收看人数」与「绝对收看时间」的分别。

  不过,话须说回来。早前有人嘲笑亚视「零收视」,其实亦有混淆「收看人数」与「收看时间」之嫌。简单来说,某某节目在某一分钟可能差不多完全没有人收看,但在整个节目播放期间,又或重播期间,可能会有不少观众「曾经收看」。在这些情况下,把某某分钟「接近零」的记录,说成是某某节目甚或某某电视台录得「零收视」,即连一个观众都没有,亦是一种浮夸的说法。

推动「优众指数」
  作为中立的研究机构,我们无意猜测任何人仕提出「四六开」和「零收视」的动机,我们只想说出事实,然后由读者自行判断。无论如何,民研计划有以下两点澄清:

1. 民研计划从来没有建议、接受或同意亚洲电视「收视人口四六开」的说法。由始至终,我们都鼓励亚视全面发放调查所得的数据,包括节目收视推算、欣赏指数及优众指数等资料,让公众参考。

2. 二零一一年十月,当亚洲电视首次推出「收视人口四六开」电视宣传片后,亚视已经应我们的要求,在片段中加上备注,内容为「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只提供原始数据,而亚洲电视负责整合及分析,一切争议与港大民研无关」。此外,我们曾经建议亚视以「收看比率比例」一词,取代「收视人口比例」,由亚视决定。

  民研计划在二零一一年三月《传媒透视》出版的文章中提到:「优众指数是新兴事物,巿民大众未尽了解是意料中事。民研计划推动优众指数,与多年前推动欣赏指数完全一样,都是希望透过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努力,推动优质社会的优质事业。优众指数内含『优』与『众』的概念,在十多年来的欣赏指数调查中经已存在,只是应用是比重不同。优众指数把『质』与『量』以同等比重结合,是希望增加电视和广告业界可以使用的指标,与时并进。」

  「四六开」和「零收视」的说法,可能因为电视牌照争议而受到广泛注意。争议过后,新兴媒体在新兴数码广播年代仍然要面对「叫好」与「叫座」的问题。一台独大也好、百花齐放也好,「优众指数」将有更高的参考价值。至于「四六开」与「零收视」的争议,最好适可而止。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

「收视」何去,「广告」何从?

刘建南
邵亦修、林靖怡
2012-10-12

思亚视收视率争议

黄妙送
2011-05-13

电视节目「优众指数」解说

钟庭耀
戴捷辉
201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