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传统、网络与社交媒体对青年参与社会行动之影响-「学民思潮」2012案例

2013-01-14
  2012年9月,由中学生发起的学民思潮学生运动在国民教育的议题上,得到媒体广泛关注及报道。本研究收集报纸及网络媒体数据(1/9-14/9),分析比较,突显了一个综合了传统与网络媒体相互作用的新时代:青年组织建立社交媒体社群;传统媒体广泛报道;即时网络新闻不断更新;市民持续参与网络互动,并现身参与集会、游行、绝食等行动。

  「学民思潮」(Scholarism)由一班90后中学生于2011年5月29日成立,起初名为「学民思潮反对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联盟」,以示组织反对政府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以撤回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为目标。后于2012年3月,名字简化为「学民思潮」,以示团队除了关心政府在国民教育的进展外,更会广泛关注教育、青年和政制议题。

  自成立以来,「学民思潮」便开始在网络推广,于面书(facebook)成立专页,名为「学民思潮(Scholarism)万人联署!反对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联盟」,并得到赞同和应人数高达13万。「学民思潮」藉面书宣传及号召市民反对政府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当中包括7月29日的「全民行动,反对洗脑,729万人大游行」;8月30日至9月9日期间,在政府总部外集会以及进行绝食行动。直至9月9日(星期五),特首梁振英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国民教育不设三年开展期,搁置官式推行国民教育。「学民思潮」于商议多个小时之后,宣布抗争行动结束,撒离政府总部。至此,此次由中学生发起之青年学生运动暂告一段落。

  此段期间「学民思潮」的行动,主要得助于「国民教育家长关注组」的全力支持。但从网络面书的支持数据中所知,「学民思潮」仍为主要推动者(13万比1万2千支持数之比)。在政府总部进行绝食行动和集会期间,多个政治团体及议员政客均有到场表示支持。但由于他们都各来自不同政党背景、政治取向、以及个人意见,行动大会都谢绝了他们的站台参与。当中包括支联会的民主女神像,亦被要求带走。所以,由始至终,「学民思潮」仍为行动主要推动者。

研究方法
  此次「学民思潮」青年召集行动虽为期已一段时间,但从媒体报道量来冲量,广为得到社会大众关注为9月1-14日期间的多次事件,包括:政府总部进行绝食行动和集会。所以,此研究进行为期两星期的网络及报章资料收集。于2012年9月1日至9月14日期间,从传统新闻报纸媒体及网上媒体两方面追踪事态发展。研究以内容分析方法,从各媒体的报道中,寻找事件发展与媒体报道可能出现的相关性的证据。是次研究,主要目的为探讨性质,有关数据亦只在反应事件发展的方向。将来,或以数据分析有关事件与媒体报道出现的统计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在本研究目前结论所在。

  网上媒体主要分析facebook面书中的群组,以「国民教育」作关键字在facebook中搜寻有关群组,并集中跟进最大群组之数据。同时,在慧科新闻网(Wisenews)中以「学民思潮」作关键字检索,搜寻所有报章中的有关新闻条目。搜寻时,只考虑港闻或要闻版面,而剔除财经、娱乐、体育、副刊等专栏评论或花边新闻。今次分析,亦限于本港媒体,所以,搜寻得的境外报道亦一并删除,包括:明报加东版,加西版,环球时报、联合报、中国时报、台湾立报、时报、新生报、台湾苹果日报、内地成都商报、澳门日报等。

调查结果
一:面书社交群组在网络得到广泛支持
  自成立以来,「学民思潮」便开始在网络推广,于面书(facebook)成立专页(http://www.facebook.com/Scholarism),名为「学民思潮(Scholarism)万人联署!反对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联盟」,并得到赞同和应人数高达13万之数。以「国民教育」作关键字在facebook中搜寻,得到26个群组。审视内容、背景、及来源地等资料后,其中10个群组为不相关并剔除,留下16个相关群组。当中,以群组《学民思潮万人联署!反对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联盟》排于首位,以7.9.2012当天检索「国民教育」关键字词作搜寻相关群组的「赞」数目计,达135,055。

  在9月1-14日期间,本研究从面书群组《学民思潮万人联署!反对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联盟》收集了总共199个更新发表内容。更新内容包括:最近状况、上载相片、分享连结、活动推广、版面主题相片更新,等等。互动方面,可分为三方面,包括:「赞」(LIKE)表示读者对更新内容表示赞赏或表示同意;「留言」(COMMENT)表示有读者对更新内容作出回覆;「分享」(SHARE)表示读者同意于自己的面书版面显示有关内容,与自己的朋友社群分享内容。在更新发表当中,超过一万人赞好(LIKE)的,有28则之多。超过超过一千个「赞」的,有190则。

  另外,「赞」的最小数目为13,最多为45400,平均值(标准偏差)为5840.3(6534.14);「留言」的最小为12,最多为1354,平均值(标准偏差)为210.91(237.78);「分享」的最小为17,最大为3789,平均值 (标准偏差)为378.92(496.92)。

  最多人赞的首五位内容更新都是相片上载及最新近况更新。发生在9月2,3,7,及8日。由于网络活动更新都是即时更新,而回应都是短时间内收集得到,显示大量读者长期留意并关注事件的发展,并在网络内容更新时,立即作出回应,包括:加「赞」以表示和应及支持。

二:青年发起社会抗争得到传统报章广泛报道
  在9月1-14日两星期期间,于慧科新闻网(WiseSearch)中,以「国民教育」关键字作搜寻,找出有关的本地报章新闻。为了了解本港的讨论,剔除搜寻结果中的非本港报章。又为了只讨论时事议题,只保留港闻、要闻两个版面,而剔除娱乐、财经、副刊、体育等其他版面的专栏或讨论。当中,明报即时新闻的 121笔记录,由于是网上新闻,亦被剔除,不作传统报章点算,但于网络媒体中分析。

  搜寻有关报章新闻共有1128则。搜寻得出的报章,包括:am730、大公报、太阳报、成报、明报、东方日报、信报、星岛日报、经济日报、爽报、都市日报、晴报、新报、头条日报,及苹果日报。在两星期里,十五份本地报章,平均每份报章为75.2则新闻报道;若以每天计,平均为80.57篇报道;每份报章每天则有5.37篇报道。于总共得到的1128则报道当中,发现本地新闻以苹果日报为例,以249篇居首位。大公报、新报、星岛日报均有过百篇报道。

三:网络媒体时刻更新 引发多方关注
  分析时,除传统报章外,研究亦留意网上新闻之影响,例如:「明报即时新闻」的更新次数比每天出版的报章较多及较频密,不停更新。在9月1-14日两星期期间,从慧科新闻网中以「国民教育」作关键字搜寻,除列出本港印刷报章外,同时亦列出「明报即时新闻」港闻版类121则新闻。

  事件于9月1日起,已经有集会及绝食进行中,及至9月7日(星期五),宣布会结束并撒离政府总部。如上表所示,最多新闻更新发生在3号,6号,及8号,分别有13,19,及19则。以9月6日为例,早上7时,8时(3则),9时,10时,11时(2则),中午12时,下午2时,3时(5则),4时(2则),6时,及晚上11时,等等,均有新闻更新,提供即时讯息。若留意新闻标题,则发现事件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发起的青年团体「学民思潮」、参与集会的市民、报人、学校校友、行政会议成员、家教会议员、大专学生组织、内地官员、政府组织代表、大学校长、政府官员等,不断利用大气电波发声,不但未能为解决事件或为事件降温,却带来更多争议。

螺旋式推动循环效应
  这几年,由于网络及社交媒体发展迅猛,传统报章销量却年年下滑。时事评论更断言,「传统(媒体)策略已死」。其实,这研究却发现,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及社交媒体并没有谁取代谁,还起到相互助用,互相影响,互补不足的情况,以能照顾不同读者群,不同媒体所需渠道特质,以及更立体、更多角度报道事件,并与读者互动。就如近期调查研究所发现,传统与网络新闻媒体并存的情况相若。

  至于当前事件,由青年发起的社会运动,善用网络平台建立网络群组,争取关注及支持,转而受到传统报章的广泛报道,及后多个政府官员的隔空言论回应,激发更多市民大众关注政府总部集会及绝食抗议行动,市民并从网络得到即时讯息更新、文字、报章新闻连结、相片分享,市民留言等即时互动,反过来,再次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及报道,形成螺旋式推进循环效应。

青年参与社会事务与网络及传统媒体发展的启示
一:免费网络社交社群 促成社会关注群体组织
  在没有财政支持下,网络的免费资源,为这次事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支援。在组织人群、交流及互通消息、口耳相传的方式下,竟然比其他财力雄厚的国际品牌、或多年艰苦经营的非牟利组织,在网络媒体上,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表现。几位中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一呼百应,得到十多万人的支持和和应,并得到长期紧密关注。在动辄一个个简单的相片上传、状态更新、连结或文章分享中,立刻得到几千、几万人的回应等。对于香港这个弹丸之地,若网络应用得宜,对社会民心将有莫大裨益。

二:运动成功与传统新闻媒体密不可分
  相比同月发生的国际关注钓鱼台事件,以「钓鱼台」关键字作搜寻,在事情严峻的时段9月11-18日一星期里,于慧科新闻网(WiseSearch)收集本港港闻要闻的新闻数据,发现总共得出90份报道,减去财经、娱乐及体育要闻,只得81则报道,平均所有报章报道每天计只得约11则报道。反之,此次青年学生运动却得到本地报章广泛报道。短短两星期时间里,竟有过千则新闻报道。最多的有二百多篇。在两星期里,十五份本地报章计,平均每份报章有多于75则新闻报道;若以每天计,平均每天有多于80则新闻报道。虽然,网络社群有助推动是次青年运动,聚集了十多万人的关注,每个更新都得到几千、几万人的回应,但比起传统报章的数字仍相距甚远。香港有十份收费报章,发行量达百万之数;免费报章,派发量更达三百万份。读者人数更是发行量之倍数计。所以,计入传统报章每天80多则新闻,几百万读者的覆盖面,这次事件就变得更为重要,迅即成为香港社会上的重要议题。

三:网络新闻媒体为事件增添互动
相比起报章每天印刷一次,网络新闻媒体却每小时,甚至一小时多次更新内容,为整件社会运动事件增添了不少互动空间,填补了传统媒体发布时间上之不足。网络新闻媒体与社交媒体在本质上亦有所分别。一方面,网络新闻媒体,也是新闻媒体的一种延伸,保留了传统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社会人士对它有一份信任与尊重。社交媒体就不同了,它的强项在于建立社群互动。但没有多少原创内容,常以转载传统新闻为主。以「明报即时新闻」为例,它每小时的即时新闻更新,让很多读者有机会时刻利用电脑或手机获得事件最新动态。今次事件,政府官员不断利用大气电波发声,重申他们的立场,却没有多少人愿意与发起的青年团体坐下来认真讨论,交换意见立场。那些即时新闻标题,就大大加深了市民对政府官员,以及轻视年青人的印象。就算是青年及几万名市民聚集在政府总部前,甚或绝食,似乎都未能打动政府官员。事件闹大了,似乎是必然的结果:青年团体在虚拟网络建立社群发声,报章传媒报道,多位政府官员天天隔空回应,网络新闻媒体即时报道,引发更多市民关注,甚至亲身加入集会群众,事情循环发展,引发更大关注及和应。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