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教育新憧憬

2001-02-15

  美国从事网上行业的人,经历了近一年的暴风雨之后,有挖苦自己的说法,指「dot come」早已变成了「dot gone」,风光不再。根据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调查显示,美国互联网公司去年裁员近四万二千人。Business Week杂志的一位编辑最近更撰写了一本书,警告新经济下的大衰退已迫在眉睫。

  自去年第二季开始,香港的互联网公司亦被这股低气压所笼罩,并纷纷急谋对策开源节流,希望起码能够减低燃烧银纸的速度。笼统而言,一个网站的收入大致上是来自广告、电子商贸及直接向浏览或使用有关资讯内容者收费等三个主要泉源。目前,一些设备及人力资源充裕的网站,亦有承接网页设计及拍摄制作项目,但这已偏离了核心网上业务,顶多也只能起杯水车薪的作用。

收支迷思漫长路
网上广告死胡同

  不少水平式入门网站的原来构思,均是以提供新闻、财经、体育、娱乐、潮流、消费等资讯服务,然后透过点击率换取广告收益。易言之,它们的经营模式是传统电视、电台,以及印刷媒体的延伸。「新浪网」首席营运长茅道林最近向报界透露,他们每一千浏览页次,平均可以赚取1.5美元的回报。据他所说这成绩是许多其他亚洲网站的百份之三百。「新浪网」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网站,但以这样的广告收入,在去年上半年仍然录得一千二百五十万美元的亏损。「搜狐」、「网易」同期亦各自损失了超过一千万及六百万美元。即使是鹤立鸡群中文网站,距离收支平衡仍有一段极漫长的道路。

  首个网上横额广告早在九四年十月二十七日出现于Hotwired,为网站经营者带来了不少的憧憬。事实上,许多研究均预测在未来五年左右,亚洲区的网上广告会有近七倍的增长(附表一)。可惜,以现时本港网站的广告收益状况来看,就算最终能落实这样的增幅,到头来也是无济于事。

 

  况且,本港部份网站仍有用各种手法作大浏览人次。近期有几间独立的研究公司已开始用不同的方法,去客观评估各网站的浏览率,但这方面的数字显然依然含有很高的「水份」。本港一些受欢迎的资讯网站,其访客有半数以上是来自海外,这对于本地的客户根本没有什么吸引力。一个更基本的问题是即使个别网站真的能够凝聚大批的忠心网友,也不等于可以说服广告商「虚拟世界」是有效的宣传途径。有些网络公司在摸索转型的过程中,甚至表示不再追求「中看不中用」的点击率。

  为了增大营业额,有综合网站于是考虑染指传统传媒,务求在招揽广告方面可以产生协作效应。36.com已决定投资约五千万港元,在季末创办一本周刊。在此之前,香港网亦涉足旅游出版。tom.com则收购了多项传统传媒业务,其中包括《亚洲周刊》,而个别财经网亦有免费派发刊物。其实,新加坡报业控股亚洲网旗下的Eyeball Project (eyeball.asia1.com.sg),亦早已走了这条新旧媒体结合的路,在去年八月出版了一份同名的报纸,以配合网站的运作。纯粹依赖网上广告维生,此路起码有一段长时间是一条死胡同。

网上消费仍处萌芽
资讯收费知易行难

  从网上交易中赚取佣金,是网站的另一个如意算盘。然而,实践经验证明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并非推动电子购物的理想地方。日本人在购物之前喜欢详细翻查有关商品的资料,于是该国有网站以专门汇编产品索引而成功上市。反观香港,普罗消费者并没有如此习惯。一般而言,电脑产品是较易在网上受消费者接受的货品类型之一。不过有经营网上商店者的经验显示,向他们购买电脑笔记簿的订单之中,只有大约一成半是来自互联网,其余绝大部份是经电话、传真、广告回条等途径落单。结论是假如有好的商品,生产商也应该选用传统的渠道推销。故此,即使网站愿意削减自己的利益以求割价倾销,也不易为制造商所接受。因为后者仍得向他们的店铺零售商交代,不能随便容许其产品的网上价格低于商店的街价。在生产商眼中,「砖头」的售货能力远比「滑鼠」可靠。

  另外,虚拟商场在送货方面,要依靠速递运输公司,实际从交易中取得的边际利润甚微。因此,有人想到要求客户上门或到便利店提货等折衷方案,以减低成本,但此举却与电子商贸所标榜的方便背道而驰。再加上市民对于在网上付款,在心理上仍有所抗拒等障碍,所谓商业对消费者的生意模式,在香港充其量袛能说是处于萌芽阶段。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在去年底所进行的调查发现,尽管在过去三年间,曾经尝试在网上购物的家庭急升了十倍,但亦仅占有上网家庭用户的3.5%。该中心预期到二零零三至零四年度时,比率会攀升至16%。然而,在这乐观的估计之下,届时本港的网站恐怕也不能以此为生。

  网站的第三条出路是要确保其生产、乘载的内容能够直接收取费用。这当然是知易行难。网民早以习惯了免费浏览网页,要吸引他们掏腰包看网上内容并非易事。「壹集团」的会员制以及「南华早报」十元查阅一则旧新闻的安排均不大成功,而著名惊栗小说家Stephen King备受瞩目的网上创作The Plant,在去年七月以一美元的价钱每月在网上推出一章,起初吸引了十二万人下载。后来他把价钱提升至两美元,而下载第五章的人数已骤降至四万。拫他自己所说,在上载第六章之后,这株「植物」的枝叶已经卷起进入了「冬眠」状态(www.stephenking.com),结果被视为出版网上书的失败经验。

消费者可能较易接受付钱购买深入专业资料,或者是能够助他们「钱搵钱」的财经资讯。前者牵涉个别专业的关系及知识,一般网络公司不大容易跨越进入该特定市埸的门槛。至于后者则已是一个颇为挤拥的市埸,不少本地财经网本身都属于亏本经营。网上教育内容,尤其是修读完之后可以获颁证书的课程,看来是最有条件收费的资讯类别之一。

网上教育新曙光
内地合作利与弊

  现时许多国家都在提倡终身教育,以配合知识型社会的需要。网上教育具极大的发展潜力。教育事业已被喻为是继医疗卫生之后,全球性第二大工业。美林证券指出,美国整体高等教育行业的总值去年为二千四百万美元,其中涉及网上教育的占三亿五千万美元。到二零零三年时,预计会倍升至二十亿美元。

  据估计,香港人每年自资进修的开支,高达九十亿港元。与此同时,机构利用网上科技向员工提供培训亦巳成为大趋势。IBM在九九年把部份训练迁移到网上进行,结果该年马上节省了八千万美元的开支。在这些有利形势之下,有人把过往所谓B to C及B to B的商业模式演化为E to B (Education to Business) E to C (Education to Consumers),Webucation这个名词亦应运而生。

  不过,香港的互联网公司在投身网上教育的机会窗口其实也颇有限。欧美、澳洲等地许多学府早已自行开办了不少面对全世界的课程。在二零零零年,美国38%的高等院校有提供包括网上课程在内的远程学位教育。至于完全没有开办任何遥距课程者,仅占28%。于八九年创立的University of Phoenix Online是最早成立的网上大学之一,目前提供多达八百项林林总总的本科及研究院课程。这些办学机构本身有充裕的资源和技术,根本无需要跟香港的互联网经营者合作。

  香港在这方面,似乎仍要依靠中国内地提供生存的空间。内地的网上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资金、技术以至市场推广,均有跟香港的互联络公司有合作的余地。

  互联网在九四年正式引进中国,四年之后国家教委批准清华大学等首批四家远程教育试点院校公开招生。九六年六月,中共中央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教育产业化的口号,为内地网上高校教育奠下了政策基础。到了去年七月,教育部办公厅向中国人民大学等十五所高校,下达了关于它们申请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批覆。

  这份编号为「教高厅(2000)八号」的文件,胪列了六项指示。其中包括允许:「在本校已设置的本、专科专业和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范围内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开展本、专科学历教育和学士学位教育。经批准,可以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的非学历教育,也可经过认真论证,开设本科专业目录外的新专业。」

  有关院校更可「自行确定入学条件和考试、录取方式」。此外,「在试点阶段对达到毕业要求的本、专科学生颁发何种形式的毕业证书,由学校慎重研究后自行决定。」文件为入选的大学提供了所谓「宽入严出」的收生空间,亦赋予它们颁授文凭的弹性,有利于网络学院吸纳在高考中落榜,或者已经在职但希望提升学历的人士。其后,当局更把试点范畴扩大至全国合共三十一所高校。它们之间已组成了协作小组,定期就如何在课件上配合及对投资者所采取的策略等实际问题举行会议。

  当然,即使是内地的名牌大学,在工商管理、社会科学等一般热门课目,其实难以跟一些较有名的外国大学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内地大学的国际优势在于可以提供与中国直接有关系的课程,例如中国法律税务、中医药,以至中国加入世界贸组织的影响及机遇等。TeachOnNet「网上教室」在去年秋季与北京大学合作,推出了一项中国法律证书课程,结果招收了约七十名境外学员。其后,「亚洲讯息」亦宣布跟内地学府合作开办中国入世的课程,收费为一千美元。该公司早于两年前左右亦已着手与明爱成人教育等本地办学团体,磋商开设网上课程。其他香港互联网公司亦表明了开发网上教育的意图。

  对于本港公司而言,网上教育最大的市场始终是在内地开办由内地大学提供的国家认许学历课程。现时,内地每年都有一百多万名考生被拒于大专院校门外,而国家机关亦有政策要求只得专科学历的教师及部份级别干部,在数年内补领学位,否则职位可能不保。这类社会现况为内地的网上教育市场,提供了大量而稳定的生源。

  然而,网上教育热潮背后仍有许多拖慢其发展的基本不利因素。Forrester去年八月的一份报告指出,在线课程的学员退出率高达八成,而参与者对HTML网页资料的阅读记忆,低于用白纸黑字印刊而成的材料三成。此外,近八成使用网上课程的大型企业,根本没有有系统地监察参与者的学习进度。

  在中国内地的情况,除了缺乏网上教材之外,频宽整体严重不足也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内地学员在选择传统与在线教育时,更会考虑到能否把户籍转变到大学所在城市等实际利益问题。在厘订学费方面也有所限制,须按学校所在地收费管理部门批准。当内地学府自行开办这类课程的条件成熟时,外来合作伙伴可扮演的角色亦自然会退减。加上在内地投资营运的一般风险,参与内地的网上教育事业的过程肯定不会是一条畅通无阻的康庄大道。不过对于香港的网络公司而言,网上教育尤其是内地的市埸,无异是一隧道尽头的一柱光线。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