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欣赏指数十问十答

1999-06-15

  香港电台联同无线电视及亚洲电视,在九八年进行了电视欣赏指数调查,结果也于较早前公布。而经过改良的九九年度调查已经展开,并且在设计上有所改良。

  自从港台引进欣赏指数调查后,电视业及公众均对这项调查很感兴趣,但也有部分人士对欣赏指数的含义不大了解。笔者作为该调查顾问团的成员,曾翻阅有关欣赏指数的文献及对九八年的数据作了一些初步分析,在此希望能够分享自己的观察,以澄清有关欣赏指数的一些理念问题。以下笔者自拟了十条问题,以问答方式陈述。

(一)欣赏指数在外地的实施情况如何?

  欣赏指数并非香港的发明,而是由英国引进。英国广播公司(BBC)早于二次大战时已开始量度本身的电台及电视节目,以了解受众的喜好。之后不同的英国广播机构继续评估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评价,并正式开展欣赏指数调查。

  美国电视业也对节目品质的量度很感兴趣,自五十年代起已经有公司利用邮寄问卷定期进行 TVQ 调查。这项调查目的在了解观众对节目的认知及评价。此外,又有量度观众对节目及其中艺人的「热情指数」和「演艺者指数」,电视制作者透过这些调查来分析节目的走势。除了 TVQ 之外,美国又有 Vox Box、TAA 及 TQR 等做法,并提出「吸引指数」来量度电视节目。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也参照英国的欣赏指数,指出了「享受指数」。纽西兰利用「F 积分」和「Q 积分」来分别量度收看节目及喜欢该节目人数的比率。在澳洲,有人使用欣赏日记来纪录节目的「熟悉」及「欣赏」程度。荷兰引用了英国的欣赏指数,而法国就把它称为「兴趣指数」。在亚洲地区,日本的 NHK 于九零年开展了「广播节目的品质评估」计划。

(二)欣赏指数调查的研究方法有没有问题?

  虽然欣赏指数调查是利用电话来抽样访问市民对电视节目的意见,但它所用的方法久经考验,其可信性已广为学术界接受。九八年度的欣赏指数调查由独立的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负责,样本数目高达六千二百三十一人,回应率也有约百分之五十,抽样经严谨科学方法规定,所得结果又用统计「加权」处理,其代表性及准确性应不用怀疑。

  此外,整个调查在问卷设计、节目名单、调查方法诸方面,均由一个独立的顾问团审议,而这个顾问团的成员包括学术界、广告界及广播界人士,其中有香港电台、无线电视及亚洲电视的代表。

  在访问时,每张问卷所包括的节目不会过多,而且共有八份问卷把电视节目在问卷的先后次序也轮流转换,令各节目得到更公平的对待。被访者回答问题时,仅就所知节目进行评分,也可答不清楚,以减少误答情况。

  从调查的设计、执行、分析以及结果的公布,都尽量做到公平、合理、科学化和公开化。调查的资料数据又会提供于公众人士参考使用。因此可以说,欣赏指数的调查方法合乎标准,所得数据有效可靠。

(三)欣赏指数究竟量度什么?

  欣赏指数在英国施行时,要求观众评定节目的「兴趣」与「享受」程度。换言之,如果被访者表示对一个节目有兴趣或享受收看经验,便代表他们欣赏这个节目。当然「兴趣」和「享受」并非相同的概念,前者可以理解为观众对节目的「敬重」或理性学习,而后者着重观众的「感受」或感性享受。在香港的调查中,欣赏的定义被界定为「是否值得收看」,似乎和「兴趣」的含义较为接近,但具体情况又受节目类型的影响。

  欣赏指数是一个由零至一百的量度标尺。外地电视节目的欣赏指数一般由最低约五十分至最高的八十分,平均值约为七十分,这种情况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地皆是如此。在香港,我们也发现类似情况,可以说不同地方观众中心的欣赏尺度颇为相近。

  在量度一个常设节目或剧集时,相同节目的不同集数所得的欣赏指数相差不远,显示欣赏指数是个颇为稳定的工具。重覆收看一个节目的人,他给予该节目的欣赏指数也会较高。

(四)欣赏指数和收视率有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当观众选择收看某节目时,便表示他们喜欢此节目,即收视率可以代表欣赏指数。但外国的研究发现,两者不可混为一谈。事实上有观众承认有时在收看电视节目时,知道该节目的质素不佳;而绝大部分观众更表示,尽管一个节目少人收看,但它可以有很高的品质。

  研究者指出,高收视的节目不一定获高欣赏指数,原因是此类节目因观众人数多,会有两类观众,一种是对该节目较有认识甚至认同的观众,另一种是没有认识的「随机」观众。前者倾向于给予该节目较高的欣赏指数,后者则会给较低分数,因此该节目的平均分数会被后者拉低。另方面,低收视的节目也不一定受少数拥护者热烈爱戴,即是说有些节目可能观众少及评价低。所以我们有需要将收视率和欣赏指数区分开来,作为两个不同而互补的概念处理。

  节目收视率的高低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该节目是否好看、在那个时段播出、节目是否适合大部分人收看、同时段其他竞争节目的强弱等。收视率特别受节目时间编排影响,但欣赏指数和时间编排的关系较弱,就算某优质节目被安排在不佳的时段播映,只会影响它的收视率,但不会令其欣赏指数大降,可见欣赏指数有较高的稳定性。

  一般而言,欣赏指数和收视率有某程度的统计关系。但这种关系颇为复杂,而且受节目类型影响,详情下文再述。

(五)欣赏指数和其他指数有何关系?

  欣赏指数并非量度电视节目品质的唯一工具。不同学者提出了很多其他概念和指数,例如有「意图」、「影响」、「注意力」、「要求」、「兴趣」、「享受」、「吸引力」、「值得」、「反应」等。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有相同也有分别。综合外国的研究,仍以欣赏指数较为流行,它能够反映观众对节目的总体评价。


新闻及资讯性节目往往取得较高欣赏指数。

(六)节目类型如何影响欣赏指数?

  欣赏程度与节目类型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严肃节目(如新闻、公共事务节目、资讯节目)会较娱乐节目享有更高的欣赏指数。平均来说,英国的研究发现,在相近收视率情况下,资讯节目的欣赏指数比娱乐节目高出约十点。在香港,两类节目的欣赏指数差距没有那么大,但新闻及资讯节目仍比娱乐节目要高三至四点。

  为何观众较喜爱新闻及资讯节目?原来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态度,决定于他们收看时所花的气力及所得的满足程度。他们一般希望尽量增加满足感但减低付出的努力,收看娱乐节目尤其如此。但在收看严肃节目时,他们愿意投入更多努力,希望可以学习或得到预期的东西,因而有更多的满足感,所以对这类「有要求」节目的欣赏评价也较高。但毕竟这类观众人数不算多,所以严肃节目纵使有高欣赏指数,但收视率会偏低。


欣赏指数调查有助鼓励本地优良电视制作。

  在不同的研究中,学者发现欣赏指数与收视率有不同的统计关系,有时却又没有关系。原来两者之间存在两种内在而矛盾的关系。第一种内在关系是,不同节目类型和欣赏指数存在负关系,即新闻资讯节目有较高欣赏分数但较低收视人数,而娱乐节目则有较低欣赏分数但较高收视人数。第二种内在关系是,在同一节目类型中,欣赏指数和收视率有正关系。即是说,愈多人欣赏的节目愈多人收看,反之亦然。这两种内在关系互相矛盾,甚至互相抵消,令欣赏指数和收视率的表面关系变得不清晰。在香港,我们发现两者有中度的正关系,而且在新闻及娱乐节目中两者的关系更强,在资讯节目中则较弱。

(七)欣赏指数和节目制作者有没有关系?

  在香港,欣赏指数由香港电台引进及推行,有人会质疑是否这个指数对港台较有利?九八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以全部节目计,港台节目的平均欣赏指数(七十二点七)的确比无线(七十点三)及亚视(六十九点零)为高。但细看三类节目各自的欣赏指数,港台在新闻、资讯、娱乐节目的分数分别为七十一点三、七十三点四及七十点七;无线则分别为七十四点三、七十点一及六十九点九;而亚视则分别为七十一点七、七十点二及六十六点八。节目类型的数量方面,港台集中于资讯节目(占其总制作节目的七成一),无线以娱乐节目为主(七成三),而亚视则较平均,但以娱乐节目略多(四成七。)

  从上述数字可见,港台制作较多及较佳的资讯节目,无线制作较佳的新闻节目和较多的娱乐节目,而亚视制作的节目类型数目较平均及其欣赏指数稍逊。港台较集中于资讯节目而且这类节目获得较高评价,因而令港台的总平均欣赏指数也居首。无线的总平均欣赏水平视乎其娱乐节目的表现,因它制作这种节目数量较多。亚视的总平均欣赏指数是三台中最低的,主要是它的娱乐节目未能取得较高的欣赏指数。由此可见,欣赏指数并无偏帮港台,只因港台的定位与路线不同,其成绩较易在此指数中反映出来。

(八)观众的人口特征会否影响欣赏指数?

  欣赏指数与观众的特征有明显关系。英国研究发现,最年幼和最年长的观众倾向于给予节目较高的欣赏指数,而年青及中年观众则最难讨好,他们不轻易对电视节目有很高的评价。以性别计,女性较男性慷慨,愿意给电视节目打高的欣赏分数。低下阶层也较易满足,常常给予高欣赏分数,但中上层就较为挑剔。九八年的香港数据却显示,欣赏指数与性别及教育并无显著关系,只是局部受观众年龄影响。

(九)欣赏指数有没有其他用途?

  欣赏指数除了可以补充收视率的不足,及嘉奖和鼓励本地优良电视制作外,我们也可以使用欣赏指数收视率划分新的电视节目类别。如果把欣赏指数及收视率分别划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并把它们作交叉列表,可以得出六个节目类别:

(1)劣质节目:占全部节目百分之七,其欣赏指数与收视率皆差,它们均为娱乐节目。

(2)平庸节目:占全部节目的四成六,其欣赏指数及收视率都偏低,其中以资讯及娱乐节目的比例较高。

(3)大众节目:占一成,其收视率高但欣赏指数低,很多娱乐节目均列入此类。

(4)中档节目:占二成五,其欣赏指数及收视率均属中等,它包括不同性质节目,但以娱乐性的较多。

(5)精英节目:占百分之六,其欣赏指数高但收视率普通,以资讯节目为主,例子包括「全港小学校际问答比赛」、「寻找他乡的故事」和「廉政行动 1998」等。

(6)理想节目:占百分之六,其欣赏指数及收视率均高,叫好又叫座,以新闻及公共事务节目较多,也有一些娱乐性质的节目。例子包括「妙手仁心」、「星期三档案」、「新闻财经及天气报告」、「天下无敌奖门人」、「铿锵集」及「头条新闻」等。


有线电视节目于九九年纳入欣赏指数调查之列。


(十)以后如何进一步改良欣赏指数?

  九八年度的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以后可改善的地方包括:加入有线电视节目在调查之内、增加调查频率、扩充节目的类型(如包括非自制的节目、体育节目、宣传节目、非经常性节目)等。

  另一个改善的方向,是进一步厘清「欣赏」的定义,在测量时加强其准确性及一致性,甚至制订一些「次指数」来显示「欣赏」的不同方面,例如「兴趣」、「享受」、「教育」、「娱乐」、「制作严谨」等。除了电话调查外,也可考虑加入小组访谈作为研究方法加以配合。长远来说,访问观众的同时也可设立由专业电视评论者或制作人评定的指标。最后是提倡欣赏指数调查,令它成为常设标准及为电视业界和广告界广泛接受。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广播的宿命

文乃扬
2020-04-30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