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大华人社会,无论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在国际间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两岸关系一直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备受关注,随着香港回归中国的怀抱,香港更加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两岸三地的市民都期望对彼此的社会动态有所认识,而电视新闻便发挥着重要的资讯传递功能。
本文尝试探讨在香港回归后,两岸三地电视新闻异同,并比较与回归前的分别。
由于两岸三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上有明显的分别,其新闻媒介亦担当不尽相同的任务。从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传播媒介的表现形态和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政治经济制度、电视制度、政府对传播媒介的监管等,都与传媒的运作和表达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中央喉舌宣传党针
中国大陆的电视台是「国有党控」的传播媒介。中共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于五七年开始计划成立电视台,到了五八年,中国第一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启播。七八年,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虽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党政分开的原则,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央广播事业局,但中央电视台及其他电视台仍然是党和中央政府的喉舌,其意识形态仍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
一直以来,重大新闻都是由新华社首先发布,而由八二年中共十二大开始,党和国家的许多重大新闻和政策,都首先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发布,然后再由新华社转发。此外,中央电视台更有国内重大新闻的独家采访权和国际新闻片的统一发布权,这就加强了中央电视台新闻报导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成为人民心目中的第一新闻媒体,但同时亦反映出中央电视台的党政色彩。
台湾党政军色彩浓
台湾的电视一直有浓厚的党政军色彩。台湾第一家电视台台湾电视公司(台视)于六二年正式启播。台视由台湾省政府出资百分之四十九,民间资金百分之十一,其余四成资金由四间日本电气厂商合资,故台视基本上是中、日合作,公私合营,并以纯商业方式经营。到六十年代中期,日本投资逐步低至百分之十二。
台湾的第二家电视台中国电视公司(中视)于六九年成立,由国民党及多间民营广播电台合资组成。两年后,国防部及教育部合资建立了第三家电视台——中华电视台(华视),国防部出资百分之五十九,教育部出资百分之四十。三家无线电视台都以企业方式经营,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但大部分资金都是来自党政军系统。
台视电视新闻最初七、八年可谓一支独秀,但自从中视启播之后,出现了竞争,亦加速了电视新闻的进步。
台湾《电播电视法》清楚指出,电视事业「阐扬国策」、「宣传政令」、「推广社会教育、发扬中华文化、提供高尚娱乐、增进公共福利」,所以台湾三家电视台对电视新闻的处理政策,均以国家与社会利益为依归。
香港政府积极不干预改策
香港的电视业在英国殖民政府管治之下,一直都在一个纯商业的环境中经营和运作。香港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政府一向都奉行其「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所以一方面设立监管制度和有关法例,但同时又不会干预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和发展。
现时香港的电视业由广播事务管理局负责监管,其工作包括制订业务守则和发出牌照。广管局有十二名成员,分别由政府委任的九位社会人士和三位政府官员所组成。
在香港,一般电视观众可以从多种途径收看两岸三地的电视新闻报导。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经由亚洲电视国际台及有线电视寰宇台转播,观众亦可以透过接收亚洲卫星一号的中央电视台第四台收看;台湾中国电视公司(中视)的「中视新闻全球报导」,经由亚洲电视国际台转播前半小时节目(台湾原装版本为一小时节目);香港的电视新闻则有最多选择,因为每家电视台都有自行制作的新闻节目。
两岸三地由于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上有 明显分别,电视新闻处理及取向各有异同。 |
意识形态各有不同
这次研究就以香港电视观众可以收看的两岸三地新闻节目为样本,连续监看九七年十月廿日至廿四日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六点半新闻报导」,以及台湾中国电视公司的「中视新闻全球报导」,比较三地电视新闻在内容、结构、表达手法,以至科技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中央的传媒机构,明显担当着控制意识形态和负责政治宣传的角色,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便发挥了宣传领导人和党的政策的功能,即党的喉舌。但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实行经济改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思想更加要加紧控制,以防在经济开放的同时会带来人民意识形态的改变,这种对人民思想控制的重要特点,在现时的「新闻联播」中仍非常明显。
最明显的例子在国际新闻的报导方面,从数字上看,虽然国际新闻的数量不算少,但报导的篇幅(时间)方面,却仍然非常有限,而且,国际新闻通常都放在最后,以一段接一段的片段播放数段不同的国际消息,开头和中间都没有由主播说出内容重点,实在可以反映出编辑的方针是不太重视国际新闻。另外,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中央电视台有独家的国际新闻片发放权,而「新闻联播」可说是控制了国际新闻发放的唯一节目,所以,中国在种种的政治因素考虑下,只会选取中央政府认为对统治核心有帮助的题材,且多涉及政治,例如某国与中国正式建交,或者是某国元首亲善访问中国等。软性的题材、外国的新事物、新思潮,甚至一直强调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台湾消息亦不会报导,因为这些都不符合党中央的政治和思想路线,所以被剔除了出来,人民亦没有机会从国家传播机构中看到。
相对而言,台湾的中视虽然在背景上仍有着党政色彩,但表现在内容上的局限性相对较少,因为台湾的电视业始终是在一个商业环境下经营,基于商业竞争,电视新闻必须要以吸引观众为主要考虑点,所以在新闻题材和表达形式方面与中央电视台都有显著分别,最明显的是中视虽然有台湾党政的色彩,但在中视新闻中仍然可以有批评政府的报导,政治异见人士和不同党派的人都可以在新闻节目中出现发言,这一点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便绝对不可能看到了。
商营电视台依赖广告生存,而广告量又取决于收视,所以观众的口味对商营电视台如中视和香港的无线电视翡翠台都最为重要。台湾中视的「中视新闻全球报导」和香港无线电视翡翠台的「六点半新闻报导」都以社会性新闻为主,是针对当地观众的需要,是商营电视台市场导向的具体表现。至于表达手法方面,两台都以较为生动的手法报导新闻,目的都是为了吸引观众。所以,图表、动画,以及互动式现场连线直播等运用都很常见,甚至已成为日常的基本运作模式。
新闻内容的选材
由于社会政治背景的不同,中视和无线电视翡翠台个别新闻选材和报导手法上仍然有基本的分别。首先,中视在处理两岸关系的新闻时仍然处处小心,一方面中视不会像中央电视台般完全或只从党的角度去报导,但仍受制于台湾官方监察机制的约束,绝不会「宣传」中共的路线和主张。但一些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而又比较中性的报导,仍然可以发表,不像中央台「新闻联播」对台湾政权的事绝口不提(除了指责式的报导外)。另外,虽然在香港可以看到由亚洲电视国际台转播的「中视新闻全球报导」中并没有国际新闻(亚视只转播中视新闻首半小时节目),但其实在「中视新闻全球报导」中是有国际新闻的,取材上虽然回避了政治敏感的题材,但从自由和开放的角度来说已经比中央台宽松很多了。
香港可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虽然香港已经回归中国,但在新闻媒体的运作上暂时没有受到影响。香港在新闻自由方面在两岸三地中是最为开放的。首先,在两岸关系的新闻方面,「六点半新闻报导」不论是中国大陆的观点和台湾方面的观点都可以报导,而且不论是正面或者负面的消息,都可以包括在内,有关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消息都有报导,而由于香港观众对大陆和台湾的动态特别关注,所以香港的新闻报导在这方面更会做得特别详尽。另外,大陆中央台和台湾中视所忌讳的人物和字眼,在「六点半新闻报导」中都可以说,例如中央电视台不承认台湾政府,所以报导涉及台湾政界人士时,都不会提到他们的官职;同样中视对中国领导人的称呼亦是如此,例如称呼江泽民是中共总书记,而不会说国家主席。但「六点半新闻报导」则两者都可以说。
由于香港一向是中西文化汇聚之地,所以除了国际新闻的比例是三地之冠之外,在采用新科技方面亦较大陆和台湾先进和熟练。基本上,每段新闻都有配上中文字幕,虽然只有主播的讲稿内容,而没有为新闻片段的旁白及访问内容配上字幕,但在三地新闻节目当中,已是比较优胜的表现。
两岸三地的异同
总括而言,虽然三地电视新闻在香港回归后,都出现了政治新闻减少,经济和社会新闻增加的趋势,但两岸三地的电视新闻在两种不同环境下经营。香港和台湾都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所以电视台除了担当传媒的社会角色和功能之外,还要顾及市场需要。台湾和香港的电视新闻为了吸引更多观众,所以无论在新闻的选取和表达手法上都以观众的兴趣和口味为依归,而并非受制于党政包袱;中国中央电视台虽然近年亦引入一些市场经济的概念,例如以广告收益来作为部分营运经费,但中央台始终是完全受到「党控、党有」的限制,收视绝对不会成为最优先考虑点,相反,负起为党和领导人服务的任务会高于一切,所以即使近年中央台已经有一些运作上的改变,但最基本的意识形态仍不会动摇。